数字化转型2.0:数字经济时代传统企业的进化之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2 数字化与信息化的差异何在

在理解了数字化的基本概念之后,另一个问题紧随其后就会冒出来,数字化与信息化到底有什么不同?这些年来,到底哪些因素变了,哪些没有改变?本节就来具体分析这个问题。

1.企业IT应用的发展历程

我们首先要明白信息化和数字化在时间发展阶段上的前后关系。根据时间先后顺序,可以将企业IT应用的发展历程分为五个阶段。

(1)电子化处理阶段

电子化处理阶段是企业IT应用的最初阶段,基本就是利用孤立、简单的计算工具辅助手工处理数据,IT的主要价值体现在效率提升上。目前已经很少有企业处于这个阶段,所以本书也不再做详细论述。

(2)单业务应用阶段

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单业务应用阶段,在这个阶段囿于技术和认知能力,企业信息化缺乏统筹,业务系统建设分散开展,只满足部门级需求,如财务核算、人事系统建设等,实现了部门效率的提升,“重功能、轻数据”现象普遍存在,可以说信息化是通过碎片化的方式对企业业务进行不均衡的支撑。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孤立系统建设,以及由此造成的数据重复生成、不一致问题。

单业务应用阶段是企业尤其是中国企业IT技术应用的起点,很多企业的信息化就是从财务系统、工资管理系统等单个业务系统开始的,这些系统虽然解决了部分问题,但总体效果仍然欠佳,最大的问题就是信息孤岛。由于缺乏总体规划和管控,各个业务部门都可以自己主导进行系统建设,在建设时又往往不太注重与其他系统的集成和整合,异构或数据标准不一致导致形成信息孤岛成为普遍现象。

对于一家集团企业来说,从纵向看,会发现下属企业的系统五花八门,信息孤岛、数据孤岛林立,系统重复建设,既浪费了大量的IT投资,又使集成共享变得非常困难,集团总部对下属单位的管控力度很弱。从横向看,会发现孤立的信息系统加剧了部门墙现象,部门之间的隔阂由于孤立系统变得更加严重,部门的优化可能导致整体效率更低,即1+1<2。应该说,这是信息化建设的早期阶段,目前中国仍有相当部分的企业处于这个阶段。

(3)大平台整合阶段

单业务应用阶段形成了大量的信息孤岛,在进行跨部门、职能、组织运作时。IT系统不但没有起到应用的促进作用,反而成为障碍,这让很多企业开始着手进行系统的整合。大概从2005年前后,国内的大型集团企业纷纷开始了跨业务整合的信息化建设阶段。很多大型的集团企业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进行了大规模的系统整合工作,以总体架构思想为指引,在全集团范围内进行系统重构与整合,实现了企业级纵向应用的大规模建设和推广,实现了集团的统一管控、标准运营。对很多企业来说,这一阶段信息化建设才算是进入了正轨。跨业务整合阶段有几大特点:

集成系统替换分散系统。2000年前后,国外的ERP厂商开始进入中国,在它们的大力推动下,企业逐步认识到孤岛系统存在的问题,并逐步开始探索通过集成系统替换原有的分散系统。如制造企业纷纷开始通过建设ERP优化、整合企业的业务流程,通过建设SCM使得企业与上、下游共享信息等资源以减少库存,通过运用CRM将企业有限的资源投入给最有价值的客户等。尽管对应不同的行业和不同的企业,上述系统的名称不尽相同,但通过整合系统替换孤立系统成为IT系统建设的主基调。

强化总部对下属机构的管控力度。传统的集团管控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很难实时对下属机构进行管控,在跨部门、跨组织的系统整合、平台统一之后,纵向管控力度大为增强。事实上,很多集团企业之所以大力投入系统的建设和整合,背后的主要推动力就是增强管控力度的需求。基于这样的诉求,很多企业提出了“统一规划、统一平台、统一管控、统一组织、统一标准”等强调统一的IT原则,并从总部出发,通过强力推动整合系统的实施。

端到端流程替换职能流程。2000年前后,业务流程重组(BPR)理念传入中国,并与ERP等系统实施捆绑在一起,先进行流程的优化再进行系统实施这样一种全新的理念得到了很多企业的认可,伴随着这一过程,端到端流程逐步被接受。这一理论把企业流程划分为两类:职能流程和端到端流程,其中职能流程是部门级流程,但部门级流程之间是靠人工衔接,运作过程会存在割裂现象。而端到端流程是从客户需求端出发,提供端到端服务,端到端的输入端是市场,输出端也是市场。这个端到端应该非常快捷,非常有效,中间没有阻碍,运行很顺畅。

总之,纵向大平台整合阶段是企业IT建设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很多大型集团企业为了实现这一任务付出了艰巨的努力,用了十多年的时间才完成这一转型。此阶段面临的系统整合、互联互通互操作任务是异常艰巨的,甚至有专家称之为“系统集成的陷阱”。到目前,还有很多企业仍然没有实现系统从分散向整合的跨越,由于系统分散、数据标准不一、流程不统一导致的运营效率低下已经成为这些企业继续发展的最大障碍。

(4)数字化创新时代

在传统企业艰难地进行系统整合和流程重塑时,一类新的企业快速地成长起来,这就是互联网企业。互联网企业到今天也只有20多年的历史,但其成长速度却创造了历史。互联网技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消费革命,也不断冲击和挑战传统企业。一时间,颠覆、降维打击、跨界成为互联网精英们的口头禅。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传统企业奋起抵抗,揭开了数字化转型大幕。对很多传统企业来说,数字化已经不仅仅是IT技术的应用了,而是变成了一种救亡与图存的斗争,一开始就具有某种悲壮的色彩。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这些技术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了,而变成某种具有魔力的神奇工具,不仅是推动传统企业优化升级的工具,更是商业模式创新和企业转型的重要力量。数字化浪潮席卷各个行业,各种论坛、沙龙言必称数字化建设、数字化创新、数字化转型。目前,数字化创新与转型已经成为企业IT应用的热点和重点。

(5)智能化应用阶段

技术发展的脚步永不停歇,在大多数人仍然对数字化技术感到迷茫之际,很多人已经为下一个时代提前做准备了,这就是智能化时代。人工智能、脑机接口、量子计算等技术也在快速成熟的过程中,未来智能化时代的曙光已经初现。

智能化是事物在网络、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支持下,具备了灵敏准确地感知功能、正确的思维与判断功能、自适应的学习功能、行之有效的执行功能等,能够对外部变化做出及时响应,代替人进行决策。智能化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人与机器的关系,未来业务决策会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机器学习、依赖于人工智能,机器在很多商业决策上将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人们有理由相信,未来IT技术可以具备甚至超越人类的智慧,实现自动感知、自动传输、自我决策,机器真正具备人类的智能,它能取得的效果将超过今天人工运作带来的效果,从而降低管理人员决策的工作难度,提高决策效率和准确性。

以上把IT在组织中的应用划分为五个阶段,但这五个阶段不是简单的替代关系,而是继承发展的关系。后一阶段充分继承前一阶段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引入新技术、新理念,解决前一阶段的问题或瓶颈,实现新的业务价值。从企业IT建设历程看,数字化是信息化建设的新阶段,也是未来智能化的前奏。

2.信息化与数字化的时代变迁

上面介绍了IT技术在企业应用的过程,很多人可能对数字化与信息化的区别仍有不同的理解,这就需要从多个维度来系统、深刻地揭示信息化与数字化的异与同、变与不变。概括来说,信息化时代与数字化时代在五个方面:IT建设的关注重点、服务对象、建设重点、建设方法、技术架构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表1-1所示。

表1-1 数字化时代与信息化时代的变迁

(1)IT应用的关注重点发生了变化

信息化时代,企业的竞争很激烈,商场上的厮杀也很残酷,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竞争对手比较固定,竞争的本质还是成本之间的博弈。就拿国内的家电行业来说,不管外人看来竞争多么激烈,行业内部还是会相互配合保持一定的利润率。在这样背景下的IT建设,无论是客户关系管理(CRM)、企业资源管理(ERP),还是排产计划、工艺设计等,都是基于大众化、规模化导向的相对确定性的需求,这些软件使企业的工作协同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倍增,但并没有让企业的主营业务和商业模式发生根本性变化。

数字化时代,企业面对的是一个更加不确定的市场环境,最大的不确定性来自于跨界竞争。1990年,当三次荣获财经新闻界最高荣誉杰洛德罗布奖的畅销书作家布赖恩·伯勒出版《门口的野蛮人》的时候,估计他从来没有想到这个短语会在多年后如此风靡,并且它的含义已经扩大到更广阔的范围。这本书讲的是美国雷诺兹—纳贝斯克公司被收购的前因后果,试图全面说明企业管理者应该如何获得和掌握公司的股权。“门口的野蛮人”这六个字原本是用来形容不怀好意的收购者的,但现在我们常把行业壁垒以外的人称为“门口的野蛮人”。

凯文·凯利说,不管你身处哪个行业,真正对你构成最大威胁的对手一定不是你现在行业内的对手,而是那些行业之外的你看不见的竞争对手。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市场进入了一个机会纷纭、跨界竞争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最勇猛的“野蛮人”正举着互联网的大旗杀来,行业壁垒已被打得粉碎,站在门口的“野蛮人”并不遵从门内的行业规则,却对门内的市场垂涎三尺。

在这一趋势下,传统的广告业、教育业、零售业、酒店业、服务业、医疗卫生等行业,都可能会遭遇不明对手的打击,那些转型慢的企业都将在劫难逃。所以有人说,如果你这个行业和互联网没什么关系,那么过不了多久,你就和这个行业没有什么关系了。

当然,“门口的野蛮人”冲进门内的同时,门内的人也并非毫无触动。他们也在提升自己。传统企业积极用互联网思维和数字化工具武装自己,用互联网工具变革自己,许多被人们贴上“传统”标签的行业、企业正在加速与互联网融合。这时候的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内容与传统信息化时代已经有所不同,由于外部环境剧烈变化,仅对内部流程进行微调和优化已经难以适应多变的外部环境,这就要求数字化技术能够推动企业不断适应外部环境的变革,不断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和运营模式的重塑,通过更加激进的变革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2)IT服务对象发生了变化

在过去几十年的商业发展历程中,关于商业主导权有不同的说法,最早是“产品为王”,而后是“渠道为王”,到互联网时代,变成了“用户为王”。

在物资缺乏的年代,消费者是没有选择的,在这样的年代,企业拥有绝对的控制权,我生产什么你就只能买什么。随着产品的日益丰富,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与日俱增,产品生产厂家不再为“王”,而与消费者直接联系的渠道地位急剧上升,得渠道者得天下,渠道真正占据了价值链的主导,苏宁、国美就是典型的成功案例。与之相对的,IT系统建设也要满足产品制造、渠道管理的需求,IT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内部用户。

时代在变化,互联网对传统企业最大的冲击就是渠道模式,互联网天生的连接功能,逐渐消除了信息的不对称,使得厂商得以直接面对最终消费者,渠道变得异常扁平,传统的“渠道为王”的观念逐步成为历史。互联网时代是一个消费者主权的时代,互联网打破了信息在时间和空间层面的不对称,为供求关系一体化提供了更大的便利,在需求和供给之间建立起更深远的关系,使得用户的转移成本更低,谁能长久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谁才能赢得主导权。

数字化时代,由互联网所引发的全新商业范式,基本特征是“客户驱动”。过往以厂商为中心、大规模生产同质化商品、单向“推式”的供应链体系、广播式的营销模式必然会被抛弃。以消费者为中心,个性化营销捕捉碎片化、多样化需求,“拉动式”的供应链体系,大规模社会化协同实现多品种小批量快速生产的新模式才有未来。因此,未来的生意将是C2B而不是B2C模式,用户需求会改变企业。

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说过,做小米的时候,他真正学习的是这几家公司:同仁堂、海底捞、沃尔玛。第一点,要像同仁堂一样做产品,货真价实、有信仰;第二点,向海底捞学用户服务,做超预期的口碑;第三点,向沃尔玛这样的公司学运作效率,把中间渠道、零售店全部边缘化,少做事,用最聪明的人简化流程。因此,用一个公式来总结小米的成功经验就是:

小米=(同仁堂+海底捞+沃尔玛)×互联网思维

简单说,小米成功的关键就是依靠内部高效的运作,再加上互联网时代的思维模式,创造出超越用户预期的产品和体验,最终获得消费者的青睐。

周鸿祎也特别强调,用户是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基础。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是以免费的、体验好的产品吸引用户。一个有一千万人用的产品和一个有一亿人用的产品,它们的商业价值相差不是十倍,而是几百倍、上千倍。所以,互联网公司都不敢得罪用户,而是千方百计做出好产品,吸引用户、讨好用户。在这样的情况下,IT服务的对象也必然向如何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转型。

因此,数字化与信息化相比较,IT服务的范围从组织内部转移到外部,围绕用户需求,帮助企业以实现用户的需求为中心,重新定义客户价值和企业战略,并将数据转化为企业的洞察力以及竞争优势,实现数字化的关键在于以用户为中心利用新的技术创造新的、独特的用户体验,打造新的智能化、数字化的产品或服务,实现德鲁克所说的“企业存在的唯一目的是为用户创造价值”。

(3)IT建设的重点发生了变化

以往的企业信息化从构建之初,所体现的思想就是一种管理思维,所要体现的信息化管理目标就是:管好、管死、管严格。所以信息化时代的IT建设重点是利用成熟的套装软件进行流程的优化、管控的强化,在这样的情况下,SAP等国外套装软件大行其道,先僵化、后优化的思路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很多企业通过一段比较痛苦的历程实现了全集团范围内的流程标准化、数据标准化,集团上下一体、协同运作的管理框架初步构建起来,这是信息化建设最大的价值。

在基本实现这一目标后,很多企业发现,通过系统固化的流程仅仅解决了办事管道化的问题,让做事有了章法,但对于运营和管理中的决策并没有太大提升,系统并不能为决策提供切实有效的建议,于是,如何整合、分析、挖掘数据的价值就成为数字化时代IT建设的核心和重点。

近年来,大数据这一概念广泛传播,其认知范围早已超越专业人士,成为大众普遍接受的一个热词。目前,人们普遍认识到数据与算法已经成为企业的重要竞争力。多数企业曾经以产品为核心,后来是以服务为核心,接着是以技术为核心,但未来的企业一定将走向以数据为核心。当数据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时候,企业的商业模式必然发生重构。

数字化时代,“数据+算法+产品”日益融合成为一体。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战略官曾鸣在《智能商业:数据时代的新商业范式》一文中对此进行了精彩分析:用户行为通过产品的端实时反馈到数据智能的云,云上的优化结果又通过端实时提升用户体验。在这样的反馈闭环中,数据既是高速流动的介质,又持续增值;算法既是推动反馈闭环运转的引擎,又持续优化;产品既是反馈闭环的载体,又持续改进功能,为用户提供更赞的产品体验的同时,也促使数据反馈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地发生。索尼前总裁出井伸之也认为:新一代基于互联网DNA的企业的核心能力在于利用新模式和新技术更加贴近消费者、深刻理解需求、高效分析信息并做出预判,所有传统的产品公司都只能沦为这种新型公司的附庸,其衰落不是管理能扭转的。

信息化时代,企业搭建了信息系统,产生了大量数据,但这些数据大多是作为附属物而存在,数据的互联互通很难,数据收集、处理的技术成本高昂,无法产生真正的经济价值。数字化时代,如何使杂乱无用、静态的数据变成鲜活、有生命的数据就成为IT建设的重点工作。

(4)IT建设方法发生了变化

前面讲过,信息化建设经历了一个从分散到整合,从孤岛到集成的过程,经过20多年的信息化建设,业界达成了一个基本的共识,信息化建设需要顶层设计,要从上到下进行总体的规划,然后再逐步推进、建设。应该说这个结论是历经重重失败之后总结出的经验教训。

但在数字化时代,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VUCA”即Volatile(动荡)、Uncertain(不确定)、Complex(复杂)以及Ambiguous(模糊)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成为新常态,顶层设计本身变得非常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数字化建设的指导原则就要变成顶层设计+摸着石头过河。过去信息化时代强调的统一、标准等都要让位于敏捷、迭代、试错等理念。

基于这样的理念,设计思维、精益创业、敏捷开发等相互关联的几大方法近年来得到了业界广泛的认可,形成了一套从业务理解到方案迭代再到敏捷开发的新的方法论,具体如图1-5所示。

图1-5 数字化时代的敏捷方法

这些方法会在第9章详细介绍,这里不做过多赘述,要说明的一点是:数字化时代外界环境的高度不确定迫使IT建设的方法也要与时俱进,这与信息化时代基于套装软件进行二次开发的方法有了巨大的变化。以往那种基于目标,按照刚性死板的瀑布式开发的模式将会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面向客户需求的快速迭代,注重用户体验、倾听用户声音、让用户参与IT产品开发成为新时代IT建设的新策略、新方法。

(5)IT技术的总体架构发生了变化

实践证明,在人类走向智能时代的进化历程中,技术进步和商业进化两条主线总是并驾齐驱、交相辉映。经济学家卡洛塔·佩雷斯提出了“技术—经济”范式,她认为一场技术革命能为整个经济带来巨变,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并推动经济爆发性增长和结构性变革。她将技术革命分为爆发、狂热、协同、成熟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大约10年。成熟阶段既是这一轮经济的高峰,也是下一轮技术革命的开端。

数字化时代商业文明的变革同样也离不开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IBM前首席执行官郭士纳曾提出,计算模式每隔15年发生一次变革,这被人们称作“十五年周期定律”。1965年前后发生的变革以大型机为标志,代表产品是IBM360、IBM370,IBM公司就是在这时成长为蓝色巨人;1980年前后发生的革命是个人计算机的普及应用,代表产品是APPLEII和IBM的PC,造就了微软、INTEL;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人类进入了互联网经济时代,并逐步从1.0版PC互联网到2.0版移动互联网再向3.0版万物互联网快速演进发展。

信息化时代的主流架构更多的是PC互联网时代的单体式、竖井式架构,系统的建设、运维和修改成本都很高,也很难适应业务的快速变革,信息技术往往成为企业业务变革的障碍,遭到业务部门的强烈质疑。

最近10年时间,信息技术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而且数字技术的进步不是单一维度,而是多项技术的突破、发展、融合引发的一种质变过程。我们经常说的“大智移云物”,其中每一项技术都为其他技术的推广应用推波助澜。这些新技术可以概括为云、管、端三个层面,云端是数据计算分析的工具,管道是数据传输的通道、终端是自动化数据采集的技术。

端:数据采集终端技术。主要通过物联网设备(IoT)进行数据的自动采集,取代传统的手工录入;典型技术包括二维码、RFID、人脸识别、图像识别等。

管:数据传输管道技术。主要是数据传输的网络通道,将数据传输在集中的处理中心与终端之间相互传输;典型技术包含5G、NB-IoT、区块链等。

云:数据处理平台技术。主要是支持数据统一处理的计算机硬件平台、软件平台、数据算法等;典型技术包含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

对于这些新的IT技术,黄奇帆先生用人来类比,显得非常形象: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以及物联网就像人类的神经系统,大数据就像人体内的五脏六腑、皮肤以及器官,云计算相当于人体的脊梁。没有网络,五脏六腑与和脊梁就无法相互协同;没有云计算,五脏六腑无法挂架;而没有大数据,云计算就是行尸走肉、空心骷髅。有了神经系统、脊梁、五脏六腑、皮肤和器官之后,加上相当于灵魂的人工智能——人的大脑和神经末梢系统,基础的大智移云物平台就已经成型了。而区块链技术,就像更先进的基因改造技术,从基础层面大幅度地提升大脑反应速度、骨骼健壮程度、四肢操控灵活性。互联网数字化平台在区块链技术的帮助下,基础功能和应用将得到颠覆性改造,从而对经济社会产生更强大的推动力。

当然,在看到信息化和数字化区别的同时,也不能人为割裂两者的联系。数字化丰富了信息化本身的含义,两者在本质上没有改变,还是通过连接、算法和算力去驱动业务发展,把过去商业模式中无效或者低效的连接打破,选择和尝试新的对象去连接和运算。只不过数字技术更加便利,连接的机会点更多、算法更复杂、算力更强大,更重要的是数字化技术可以更快地进行迭代试错,在这个唯快不破的年代,可以更快速地找到创新点,更快速地验证商业模式能否持续创造价值,让企业跟上时代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