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喂式”与“挑选式”视频流:用户心理诉求的表达
一个不可回避的趋势是,用户在手机上消费视频的时间越来越长,并且这个趋势将长期存在。QuestMobile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短视频用户日均使用时长110分钟,按睡眠8小时+工作8小时+休闲8小时的时间划分,短视频占据了人们近1/4的休闲时长。
内容流式的发展
回顾互联网的内容流式发展,从最早的Twitter 140字的文字流,到Instagram的图片流,再到如今的抖音、快手视频流。虽然内容载体从文字到图片再到视频流不断演进,但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通过feeds流的无限下拉,让用户上瘾。
feed中文即“喂养”,顾名思义,feeds流即向用户投喂内容。总结近几年互联网feeds流的发展,呈现出三个典型趋势:
● 碎片化
内容碎片化,有严格的字数和时长控制,比如最初微博最多发表140个字,抖音普通用户最多发布60秒视频,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减轻内容生产者的创作难度,同时降低内容消费者的信息负载,实现快餐式制作和快餐式消费。
● 富媒体化
从文字到图片再到视频的趋势发展,feeds流投喂的载体不断富媒体化。我们都知道,人脑处理文字是通过检索并加之想象力来进行消化的,而图片和视频则是直观地通过视觉和听觉被动式获取,大脑无须主动进行信息加工处理,富媒体化迎合了大脑处理信息的惰性。
● 沉浸式
只要用户对内容感兴趣,瀑布流式的布局可以一直让用户向下翻,进入沉浸式体验,忘记时间的存在。
未来的内容表达方式将更短、更立体。面向未来的趋势,视频的流式如何设计更符合用户的心理诉求?在选型前,我们先了解两种最典型的视频流式设计。
挑选式和投喂式视频流
一般视频流有两种形式,挑选式和投喂式。
第一种:挑选式视频流
通过列表视频流的展示,由用户选择感兴趣的观看。包括两种具体呈现方式:
● 抽屉式
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它就像一个五斗柜一样,用户拉开抽屉,关上,再拉开下一个抽屉。典型的比如快手的“关注”视频流,用户需要点击,返回到列表,再点击。
● 陈列式
陈列式不像抽屉式那样需要拉开再关上,而是跟随用户的滑动自动打开关上。从用户体验上来讲,一定是陈列式视频流更好。但它也有劣势,由于是滑动即观看,为了使观看体验更好,所以它的占屏面积比较大,这样会使得一个屏幕呈现的视频数量有限,相应地,用户的选择余地会减少。所以,陈列式对于内容投放的准确度要求更高。

快手的抽屉式视频流

微信的陈列式视频流
第二种:投喂式视频流
顾名思义,用户不需要选择,被动接受投喂即可,典型表现形式是通过全屏播放,弱化顶部底部应用栏(bar),给用户沉浸式的观感体验,让人进入忘我的心流状态。
假设你要做一款视频流的产品,你会如何选型?
● 长与短
长视频的消费时间成本高,用户消费前需要慎重选择。最典型的比如B站的视频流,少则十几分钟,多则1小时以上,用户在决定看一个视频的时候,观看成本很高,所以适合用挑选式视频流;而短视频则不同,仅仅几十秒,用户不感兴趣翻下一个的成本也不高,所以适合用投喂式视频流。

抖音的投喂式视频流
● 娱乐性与功能性
根据内容和用途,我们把视频分成两类,一类是不需要思考的娱乐性视频,是被动接受的;一类是需要大脑进行深度学习的,称为功能性视频。对于功能性视频,一般用户看3个左右基本就掌握了要领,没必要持续推荐,更重要的是引导用户主动探索挑选新的内容领域。所以,娱乐性视频适合采用投喂式视频流,功能性视频更适合挑选式视频流。
● 高命中与低命中
视频流一般基于用户的兴趣推荐,推荐的精准度取决于供给的丰富度和平台收集用户数据的能力。在初期供给不够丰富、用户的兴趣标签数据积累不够多的时候,适合用挑选式视频流,给用户更多主动选择的机会;当供给量和用户偏好数据越来越丰富时,推送命中率相对变高,这时候可以选择用投喂式视频流,这也是张小龙在微信十周年演讲中提到的“视频个数和命中率成反比”的原因,核心在于供给的丰富多样性和推荐的相关性。
回归到场景验证
一般来讲,视频App基于内容性质分为知识类和娱乐类两种。对于知识类视频App,其内容更偏功能性的视频,用户只需观看几个视频即可快速完成某个领域的知识学习或技能掌握,比如Excel的按列查找功能,多看两遍视频你就会用了。为了降低信息茧房效应(指人们关注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平台会更多地引导用户去学习了解其他知识或技能,并且知识类内容一般须经用户的主动定向选择,所以平台会更注重内容广度的推荐,通过一页较多条视频的呈现方式供用户自主抉择。典型的如知乎的视频流就采取了挑选式,而主要走娱乐路线的抖音则是投喂式。
基于关系的视频流一般包括:“关注”“同城”“朋友”“推荐”。
● 关注
内容关注通常基于大V和粉丝的关系或者熟人关系。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基于关注会连续性地出现同一个po主(发布者)的多条视频,但并不是每条都能让用户产生兴趣,如果连续性地投喂,往往容易让人产生厌倦心理,也就是命中率较低。所以关注类视频流一般会采取挑选式,交由用户主动选择,典型的比如快手的关注视频流列表。但我最近发现,微信新版视频号将关注视频流从挑选式改成投喂式,背后原因或许是微信对用户关注的内容的丰富度有足够信心,并且能够结合相关性策略来提升其投喂式视频流的命中率。
● 同城
同城是基于地理位置的视频流推荐,主要抓住用户的猎奇心理,但视频流内容本身与用户的兴趣关联度并不大,所以它的命中率会很低,一般会采取挑选式视频流。
● 朋友
这是基于社交关系衍生的朋友点赞的视频流。那么,每个朋友点赞的视频都是我们感兴趣的吗?随着微信朋友圈从“熟人关系”向“通讯录泛关系”的演变,每个“朋友”点赞的视频并不一定是我们想看的,所以,朋友点赞的视频流,一般也采取挑选式。
● 推荐
推荐是投其所好,用户喜欢什么,就给用户推送什么内容,就像《上瘾》一书中提到的,通过“多变的酬赏”让用户上瘾,让用户永远期待下一个未知的视频是什么,用户就会不自觉地去产生滑动翻看的行动,所以推荐场景更适合投喂式视频流。
以上是关于挑选式和投喂式视频流选型的分析,当我们在设计一款视频流产品的时候,要基于内容的供给量、内容的性质(娱乐性/功能性)、用户的兴趣度、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关系等因素来综合考量。
视频流的选型,不仅仅是一个交互样式,更是更深层次把握用户的心理诉求后,最终的外化表达。
[1] 原文是:“Badging is the least intrusive way to tell users that there is new content they might be interested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