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医生成为患者:国医大师李济仁传统养生践行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上篇 这些年,李老和他的疾病

1930年12月,李济仁出生于安徽省歙县的桥亭山,父亲李荣珠是个技艺高超的篾匠,母亲洪聚娣在家务农。李济仁(下文尊称李老),原名李元善,元善者,善之始也、善之长也。其实,这个名字承载了其父母对他的殷殷之望,即希望他成长为道德高尚之人。李老兄妹三人,他居老小。虽然家里生活条件比较拮据,按照祖上的规矩,是男孩子就要让其读书。在7岁的时候,李老进入私塾,跟李近仁先生学习四书五经。先生是晚清秀才出身,当时70多岁,学问很好,特别是背了一肚子的诗,所以上课很风趣,涉及面非常广。因此,李老从老师处培养了浓厚的读书兴趣,并奠定了儒学的学问根基。弗洛伊德认为,儿童早期的经历对一个人其后的心理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验之于李老的经历,诚如斯言,其立身处世的原则显然源于当年背四书五经打下的底子;同时,这些四书五经也为其生活平添了许多乐趣。

李老读书时,正处在新旧学转型时期,虽然旧学在他所处的偏远山村仍大为盛行,但如果要进一步深造,则非进行现代教育不可。到了相当于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李老转入了新式学堂。李老六年级的老师叫潘荣生,素来对学生极其认真负责,尤因李老是班里的佼佼者,对他尤为喜爱,师生两人相处得非常和谐。1942年秋,李老以优异成绩考入当地的深渡简易师范,相当于当今的普通中学,此学校后更名为深渡中学。一年后,李老因染上了较重的疟疾,不得不休学。后来,其父亲有意让李老子承父业做篾匠,但被李老婉言谢绝。这是因为在中学读书期间,因患上了严重的疟疾,使得李老不得不休学。这件事促使他下定决心学医,于是在13岁那年,李老如愿以偿地拜汪润身先生门下学医。4年的时间,李老把中医的基础原著都认真读过,其中的重要内容都能背诵,同时,把汪先生的医术也学了个七七八八。

在跟汪先生学习的后期,李老收到在上海谋生的哥哥因病去世的噩耗,这更加坚定了他学医的决心。因此,虽几经曲折,17岁的李元善终于成功拜入当地远近闻名的“张一帖”第十三代传人张根桂先生门下,继续学医。在此期间,李老改名李济仁。这个时期的李老整天背《内经》《伤寒论》《温病条辨》等经典著作,白天有时跟随张根桂先生上山采药,或者随先生出诊。自19岁起,李老先在歙县桥亭山、小川、三阳坑开业行医;后组建歙县小川联合诊所,并任所长;张根桂之女、李济仁夫人张舜华在定潭开业行医。双双把前面多年的所学,精益求精地服务于当地的老百姓。

李老于24岁时,到合肥参加安徽中医进修学校(安徽中医药大学前身)师资班学习,学习了1年。说起那个岁月,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学业则更加辛苦。当时的老师上课非常认真,李老作为学生学习得非常用功,课后李老还经常和老师就学术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每天都要学习到深夜,用李老的话说:“当时是比较艰苦加辛苦,但收获颇丰。”也就在那段时期,李老更加深入地掌握了大量的药学知识和中医理论知识。进修完后,李老组建了歙县街口区大联合诊所,并任所长,临床工作更加繁忙了。在1957年的农历十二月初三,李老与张舜华成婚,婚后的生活恩爱有加。次年长子出生,家里一下子忙碌了起来,但李老仍以工作为主。结婚后的第二年,李老服从组织安排借调入安徽中医学院,任《内经》教研组组长、大教研室主任,从事教学兼临床工作。在29岁那一年,李老参与筹建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任秘书一职。这个时期,除了学院的教学工作和医院的临床工作,附属医院的筹建工作更是千头万绪,李老往往要加班到天亮,“好在当时年轻,连续1~2天不睡觉也没有关系。”李老回忆道。

为了方便照顾歙县的家人,41岁的李老调至皖南医学院,任中医教研室主任、附属弋矶山医院中医科主任。无论学校的教研室还是医院的中医科,都要从零开始,好在这些工作在省城都做过,只是需要时间来完成。李老为了早日进入正轨,便不分昼夜地加班加点。这样持续了一年多,教研室和中医科都有了起色。刚刚觉得稍稍轻松一下,李老便经常感到头疼、头晕、眼花、耳鸣、肢体麻木,还会出现心慌、胸闷、心悸、易疲劳等症状,同事都劝他抽血检查一下。犹豫再三,李老于1973年5月22日在安徽省立芜湖弋矶山医院(旧称)抽血检查示:胆固醇360mg%(当时的计量单位,下同),诊为高血脂。李老当时就在想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血脂高的呢?在梳理过去的经历时,猛然想到这个血脂高可能与在歙县老家诊治患者有关:当时农村十分贫穷,出诊到家里去看病从来不收诊费,而乡亲们十分好客,看完病后患者家人总要做一碗面条加上1~2个鸡蛋或单纯煎或煮1~2个鸡蛋,为了不让患者及其家里人失望,硬是把鸡蛋都吃了,“有时患者多,一天吃了多达几十个鸡蛋,血脂能不高吗?但那时年轻,加上天天来回奔波在农村的山路上,身体并没有什么异常感觉。而且,因为‘文化大革命’期间没有做过检查。”李老回忆道。得知自己患上了“富贵病”的高血脂,考虑到自己还很年轻,家里的孩子都还小,所以还是蛮紧张的,记得当时测的血压也高了。冷静之后的李老觉得自己这样不行,自己是家里的顶梁柱,也不打算把这个毛病告诉家里人。下定决心后,李老坚持服用一种西药降血脂(已不记得具体药名),但连续服了3个多月没有什么效果,就又每天抽时间快走锻炼。

据李老回忆,自从患上了高血脂之后,他在饮食上特别注意了,譬如动物的内脏、红烧肉、煎鸡蛋等含油脂高的食物刻意少吃了;过去喜欢吃的油条、狮子头、麻花等油煎的食物也尽量控制了;每天尽量多吃点绿色蔬菜、豆制品等不含脂肪酸的食物;服用西药无效时,改喝中药一段时间,另通过观赏字画、盆景等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样通过锻炼和控制饮食、控制情绪之后,血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比较稳定。在1974—1979年间,李老经常检查血脂,均控制在220~320mg%,但多数在300mg%以下,呈下降趋势。

李老在合肥工作时是一个人生活。李老自己说“当时就在食堂里吃饭,食堂里吃饭,有时候总不大合乎口味,我的工作又忙,有时候去了都是冷饭冷菜,吃到肚子里就不舒服。当时饮食没规律,工作也非常紧张,没过几个月,我的身体就遇到问题了。不想吃东西,特别是水泻,一天要泻五六次。”那时候,李老不光是每天拉肚子,而且他拉肚子还有点特殊!早上,特别是五更(即凌晨3点至凌晨5点)鸡鸣的时候,肚子就发胀,咕咕地乱叫,肚子痛,马上就要拉肚子。那个时候,厕所都在外面,所以来不及穿衣服,就得披着衣服出去,非常的着急。经常跑来跑去,特别的痛苦。当时,李老给自己开了调理脾肾的药物,但是效果总是时好时坏。一来二去,这腹泻就持续了大半年的时间。体重从原来的140斤掉到了120多斤,原来的圆脸变成了长脸,并且面黄肌瘦。

有病就得治。李老服了西药,效果不太好。李老心想,这个病中医辨证很清楚,就用“四神丸”加减治疗,但治疗了一段时间李老自己认为效果不够理想。随之琢磨用其他方法,通过查资料和摸索,逐渐形成了“健脾补肾摩腹操”。坚持一年以后,不但“五更泻”没了,而且饭量增加了、脸色也变红润了。

◤按摩腹部;手置于肚脐

20世纪70年代末,李老开始招收研究生,除了门诊、教学还要做科研,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特别是研究生教育,不仅仅是在安徽甚至在全国都没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可借鉴,所以这个时期李老除了临床工作之外,更多的时间都在考虑如何培养研究生,如何让他们学到更多的知识、技能和研究方法。突然有一天,李老感到眩晕、耳鸣、肢体麻木、心慌、胸闷、脚下感觉踩在棉花絮上一样。一开始李老以为是老毛病高血脂又犯了,可总感觉哪里又有点不同,譬如自我感觉脾气大了、早晨起床有口苦的感觉。于是到医院检查了一番,一查吓一跳,血压高得很!血脂还是较稳定,因此上述临床表现,并不是血脂高引起的,而是高血压引起的。根据李老自己回忆:“那个时候血压高,连续测了几天血压,最高的时候达到180~190mmHg,有时候甚至超过200mmHg,低压都高到120mmHg了。”虽然当时他一直在用药物控制血压,但是有一个高血压的伴随症状却给他带来很大的困扰,“头有时昏沉沉的,甚至有时候就像突然要晕过去一样,头晕得厉害,感觉整个人都在转。”李老当时服用了一些西药,但是他觉得效果不是很理想,他经常下班以后感觉很疲惫,有时还头昏。那段时间,李老的精力和工作效率都深受影响。李老回忆说:“我在看病的时候,有种力不从心的感觉,有时候开处方的时候,思维活跃方面要差一点。”李老的学生回忆他跟李老坐门诊,一上午看了76号患者,看完全部患者后李老精疲力尽。“当时很担心,包括我爸自己也很担心,像这样下去可能都活不到70岁,那个时候我们大家都担心。”女儿李艳主任现在回忆起来还心有余悸。当时的李老为此也十分焦急,于是在服用降压药的同时,又开始思忖自己的保养方法了。

李老按照医嘱服用了降压药硝苯甲乙吡啶(尼群地平),每日控制盐的摄入量,还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检查单,给自己配制了中药汤剂;同时,李老还根据自己的体质,给自己量身定做了养生茶,亦就是“茗茶能药能养心”,另通过观赏字画、盆景、古董等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血压被控制住了。

在那之后,大家经常看到李老到哪里都捧着一杯茶,茶水颜色并不是绿的,而是有点红的、有点黄的、有点黑的,实际上就是李老给自己调配的药茶,里面泡了好几味药材。据李老回忆,这个自己揣摩的养生茶喝了近1个月的时间,就感到头不昏了,精神也好了。之后,李老不仅出诊不觉得累了,即使更繁忙的工作,他也能应付自如了。譬如参加科技鉴定、各种会议、职称评定,即使连续工作也不感觉累。从此以后,在服用降压药的同时,李老也一直服用药茶,头晕的症状大大缓解,血压也稳定在接近正常范围的数值。

1980年的春节刚过,李老经常感觉颈背疼痛、上肢无力、双手手指发麻、下肢乏力、行走困难、头晕、恶心、偶有呕吐,时有视物模糊。起初,李老以为高血压又犯了,除了正常服降压药、饮食清淡、调节情绪外,尽量保证每天的睡眠时间,但症状未见减轻似有加重趋势。于是3月18日在皖南医学院附属医院(也就是李老自己的工作单位)检查,其中X线片示:颈4、5、6勾状突变尖,椎体前下缘呈唇状改变。临床医师根据临床表现和X线片,判断颈椎病如果不加以控制,将来很有可能只能躺在床上。李老服用西药治疗鲜有见效,故而自己创立了颈背躯干保健操。

20世纪80年代初期,李老开始考虑著书立说,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把所学的知识和自己实践得来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以便后学学习体会。这期间,李老不仅翻阅了大量的医学资料,还把数十年的临床经验进行了梳理,每天都要忙到下半夜才休息。就这样一直持续到80年代中后期,终于结出了累累硕果。先后有与胡剑北合著的《杏轩医案并按》,与仝小林合著的《痹证通论》,与胡剑北合著的《中医时间医学》,均由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李老主编的《名老中医肿瘤验案辑按》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李老、张舜华(下文称张老)主编的《新安名医考》由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杏轩医案并按》《痹证通论》一经出版,就销售一空,故90年代初,这两本书由台湾蓝灯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再版发行。

20世纪90年代初,有一段时间出现口渴,小便量多、泡沫多,李老当时想该不是患上了“糖尿病”吧,因为这很像“糖尿病”的“三多一少”啊。尽管没有多食和体重减轻,但饿的时候如果不吃东西心里就发慌、出冷汗,手还有点抖,这些症状又非常像低血糖。于是,他就在医院测量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结果发现餐前和餐后血糖都高得吓人。空腹血糖达到12~15mmol/L,餐后血糖达到18~20mmol/L。在弋矶山医院连续监测了数天,均是如此。相较于过去发现“高血脂”“高血压”的时候,60岁的李老这时心里比较平静,但一想到平时最爱的大米粥、甜食、水果等,从现在开始都要严格控制了,不免还是有些遗憾。李老住院治疗了一段时间,血糖平稳后出院。遵医嘱继续控制饮食、服用西药降糖,李老另外加服了中药汤剂,“三多一少”症状显著改善。此外,李老看书或工作久了,就欣赏字画、观看奇石、修剪盆景、把玩古董等,来放松自己。自从患了“糖尿病”,李老患的病“三高”也全了,反而促使自己下定决心,每天坚持做自创的保健操。虽然李老患有“三高”,但面对患者的时候总是面带微笑,操着一口浓浓的歙县地方口音与患者交流。如果患者听不懂或听不清楚,他会不厌其烦地说很多遍,直到患者完全听懂了为止,也从来不在患者面前谈起自己的疾病,以免患者为他的健康担忧。

◤阿根廷湖的日出

据李老回忆,在2000年左右的某一天夜里,双足的大趾、足后跟传来一阵阵的疼痛,他从睡眠中痛醒了,临近天明又好了,这样反复发作了一段时间。期间,李老发现饮酒后会加重疼痛。后来,在弋矶山医院抽血化验,发现尿酸特别高,被诊断为“高尿酸”,医生嘱咐:“饮食上要注意,海鲜、啤酒、豆制品等物尽量少吃,多吃蔬菜与水果,不要熬夜,多喝水,多运动。”这样,李老就开始迷恋旅游了,并逐渐发现了一个规律,每次出去旅游,回来以后都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精神状态变得特别好,总是让人感到神采奕奕;一是到医院进行各种检查,“三高”的数值都降下来了。据李老介绍,他走遍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地区,游遍了五大洲,如美国、德国、比利时、法国、希腊、意大利、韩国、新西兰、马来西亚、新加坡、墨西哥、泰国、加拿大、芬兰、俄罗斯、丹麦、荷兰、瑞典及南非等共70多个国家,也去了过去人类罕至的南极、北极。在旅行中,李老从不再想工作、家里或者其他的事情,彻底放松自己,尽情欣赏大自然、领略当地的风土人情,享受各国的艺术。

◤乘坐地中海邮轮——抒情号

李老说:“我从40多岁开始注意养生,从情志养生到饮食养生,再到运动养生,还有坚持喝药茶,在人生的各个阶段侧重点不一样。但要说真正全面养生,也就是说这几个方面都弄,应该从退休开始的。因为养生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譬如我60岁以后曾经有10多年的时间坚持打简化太极拳;70岁以后尝试打五禽戏,做了也有5年以上,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如场地的限制),始终没有坚持下来。还有实施起来不能一概而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首先得有一定的定力,也就是坚持,这个‘坚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不容易;再有就是需要一定的时间,虽然我们时时刻刻都可以进行自我养生,就拿我自己摸索出来的这一套养生方法,早上起来做一套完整的,恐怕需要一个多小时呢。古人说得好,‘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啊,现在的生活节奏这么快,谁有那么多的时间啊?好在我摸索出来的养生操分开来自成一体,不需每次练习都完整。”

李老还有比较得意的地方就是五官的功能保养得好,现在90岁了,耳不聋眼不花、牙齿还能吃麻花。李老80岁以前,每次吃饭都要喝点酒,一般就着花生米、蚕豆之类来下酒。连李老的孙子辈都不太喜欢吃这些,觉得太硬了,咬得牙疼。李老却说:“我的牙好得很,除了后面两颗槽牙是假的,其余都是原配的,而且一点都没松动,吃东西跟年轻人的牙齿一样,所以我吃东西就比较喜欢吃硬的,脆的这些东西比较香。”现在坐门诊时,李老与患者交流毫无障碍,患者在描述病情的时候,仅需叙述一遍,有时我在旁边都没有听清楚,但李老都听明白了;李老写病历、开处方的时候不用戴老花镜,看舌苔的时候也不用,连来看病的患者都惊奇:“看看大师真过劲,看东西都不用戴眼镜。”这些都得益于李老所创的头面五官保健操。

◤伊瓜苏瀑布

◤游船经过南极冰川

◤在南非与当地居民合影

回顾自己的一生,90岁的李老有所感悟,人的一生中有很多东西需要勤俭,但有三样东西是千万不能勤俭的,一是学习,二是旅游,三是健身。我认为这个与先贤达人提出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生命在于运动”有异曲同工之妙。各位读者,您们觉得呢?

作为一位全身心投入医学的大家,终生在为他人解除病痛,自己也难免与疾病擦肩。当医生成为患者时,李老充分运用传统医学的精髓,在传承中大胆创新,把理论运用于生活之中,与疾病共舞而不是对抗,依旧快乐、有节制并健康地生活着,后面会将李老的养生理念和养生方法分篇详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