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社区公共设施
社区公共设施是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设不仅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方式与生活质量,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社会的文明程度,是关系城市整体功能合理配置的重要因素。上海作为我国人口总量第二的特大城市,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大规模人口集聚对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为了满足居民的多元需求并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上海市近年来持续推进社区公共设施的建设。2016年,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正式发布《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试行)》,提出在居民步行可达范围内,构建社区宜居生活圈,即在15分钟步行可达范围内,配置生活所需的基本服务功能与公共活动空间。“上海都市社区调查”从街区、小区以及居民对周边设施的知晓度等多个层面对上海市的社区公共设施配置情况进行了调查。
本章主要从四个部分呈现对上海市社区公共设施的调查结果。第一节,概述上海市街区层面各类公共设施的分布情况,以及不同行政区、不同区域的配置差异。第二节,在小区层面对各类公共设施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描述不同行政区、不同区域以及不同类型小区的公共设施配置差异。第三节,在“15分钟社区生活圈”背景下,从居民认知的角度出发,探索居民对周边设施的知晓程度,并通过不同维度,比较分析不同群体对周边设施环境以及公共设施的认知差异。第四节,结合本章内容,对上海市社区公共设施的总体情况进行小结和评价。
一 街区公共设施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居住区服务设施按使用性质分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行政管理八类。在“上海都市社区调查”的社区观察模块中,我们根据上海市居民的服务需求、现状及习惯用语,以社区为主要考察单位,把街区层面的15项公共设施分为以下八大类:行政服务设施(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派出所)、公共绿化景观(园林景观、花坛)、公共交通设施(公交车站、地铁站)、公共邮政设施(邮局)、公共娱乐设施(公园、小广场、室外儿童游乐场)、文化体育设施(图书馆、室外全民健身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医院、公共厕所)、公共教育设施(学校、幼儿园)。
上海市各类公共设施配置比例差异较大。在我们本次调查的425个街区中,公共交通设施是配置最普遍的公共设施,公交车站和地铁站的平均配置率为56.30%。上海的快节奏生活,使居民对便利出行需求强烈,进而促进了上海交通系统的不断优化。紧随其后的是公共绿化景观,其平均配置率为54.01%。城市绿化作为改善居住区环境的重要因素,得到了上海市的重视。公共教育设施和医疗卫生设施的配置也较为普遍,二者的平均配置率分别为51.41%和44.52%。由此可见,上海市的上学和就医都较为便利。此外,公共娱乐设施和行政服务设施的平均配置率分别为29.56%和27.71%。公共邮政设施和文化体育设施是平均配置率最低的两个街区公共设施,仅有20.47%的街区配置有邮局,仅有20.40%的街区配置有文化体育设施。随着各种通信设施的更新换代,邮局已经不再是居民日常通信的最佳选择,邮局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正在逐渐弱化。图书馆建设成本高,而室外全民健身设施多建设于小区内部,因此文化体育设施在街区中的平均配置率是最低的。
上海市共有16个行政区,不同行政区的街区公共设施配置情况也有较大的差异。通过对不同行政区八大类15项街区公共设施平均配置率(各行政区拥有的公共设施项数与被调查设施总项数之比)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到,上海市各行政区的街区公共设施平均配置率为39.19%,其中平均配置率最高的三个行政区为奉贤区、嘉定区、静安区,它们的街区公共设施平均配置率分别47.62%、47.11%和44.17%。其他高于平均配置率的行政区还有长宁区(43.19%)、虹口区(42.86%)、黄浦区(42.61%)、金山区(40.89%)以及普陀区(40.71%)。低于平均配置率的行政区分别是:崇明区(38.33%)、青浦区(37.78%)、松江区(36.97%)、徐汇区(34.89%)、浦东新区(33.68%)、宝山区(32.57%)、杨浦区(32.25%)以及闵行区(31.40%)。
行政区之间街区公共设施配置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位置的不同。结合分类习惯与地域实际情况,我们将上海市16个行政区划分为远郊、近郊、中心城区三大类。其中远郊包括:崇明区、奉贤区、金山区、青浦区、松江区、浦东新区的14个镇(惠南镇、康桥镇、周浦镇、航头镇、新场镇、宣桥镇、六灶镇、祝桥镇、大团镇、老港镇、书院镇、万祥镇、泥城镇、芦潮港镇)。近郊包括:宝山区、嘉定区、闵行区、浦东新区的11个镇(川沙新镇、高桥镇、北蔡镇、合庆镇、唐镇、曹路镇、金桥镇、高行镇、高东镇、张江镇、三林镇)。中心城区包括:虹口区、黄浦区、静安区、普陀区、徐汇区、杨浦区、长宁区以及浦东新区12个街道(潍坊新村街道、陆家嘴街道、周家渡街道、塘桥街道、上钢新村街道、南码头路街道、沪东新村街道、金杨新村街道、洋泾街道、浦兴路街道、东明路街道、花木街道)。
通过对15项街区公共设施平均配置率的调查,不同区域的街区公共设施配置情况得到了体现。调查显示,远郊的街区公共设施平均配置率是最高的,达到了40.70%,这可能是因为远郊的城市街区数量较少,公共资源集中分布在少量的街区周边,因此远郊的街区反而公共设施更为齐全。其次,中心城区的街区公共设施平均配置率为39.07%,介于近郊和远郊之间。相对地,近郊的街区公共设施平均配置率最低,仅为34.08%。这可能是因为,一方面,近年来近郊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小区覆盖率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村委会变为居委会,这就导致近郊的公共资源相较于远郊更为分散;另一方面,近郊的公共设施建设随街区的发展而逐渐发展,相较于建设已趋于稳定的中心城区来说,近郊的规划建设起步晚,建设效果也不及中心城区。
将不同区域的各类街区公共设施的平均配置率对比来看,除公共交通设施和公共教育设施外,远郊在其他各类街区公共设施的平均配置率上均高于近郊和中心城区。从近郊和中心城区来看,除文化体育设施外,中心城区的街区公共设施上配置率高于近郊。
值得注意的是,在公共交通设施的区域分布上,地铁站和公交车站的分布是完全相反的。从中心城区到远郊,公交车站的平均配置率越来越高,而地铁站的平均配置率越来越低。这是因为越靠近远郊,小区覆盖率越低,有小区聚集的街区往往成为该区域的重要交通枢纽,聚集了该区域最多的公共资源和公共设施。但由于地铁站的建设成本高,而且需要全市范围内的统筹规划,所以远郊的街区往往设有更多的公交车站,来承担该区域的枢纽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