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7章 老子的欣赏水平提高了?
赵光义回到江北,入开封府,再进皇宫,对着北宋皇帝赵匡胤道:“陛下,臣回来了。”
赵匡胤看着一脸喜色的赵光义,说道:“晋王,如此开怀,看来南下挺顺利的嘛。”
赵光义打了个哈哈道:“陛下,南边的事也说不上顺利,不过,也算有些收获。”
赵匡胤哦了一声,问道:“都有些什么收获,说与朕听听。”
赵光义侃侃而谈道:“臣观汉军与南唐的战事,汉军简直不堪一战。
臣闻后蜀已经收拾完了,那我大宋接下来便可直下汉国,定能一战而下。”
赵匡胤听了,大喜道:“果真如此?那我大宋统一中原,将指日可待了?”
赵光义拍着胸脯道:“陛下只须给臣五万军马,臣保证,三月便能拿下汉国。”
赵匡胤自是不认为赵光义在那吹大山,要知道他亲征后蜀,也不过只花了六十六天,便将后蜀纳入了大宋的版图。
汉国地处湖广,本就兵疲将寡,三个月拿下汉国,确实是有可能的。
他想完又道:“朕看晋王脸上露出的喜色,该不是如此这般事吧?是不是还有其它好事?”
赵光义笑道:“一切都瞒不过陛下,臣前次南下,遇到了一个姑娘,那姑娘人美话刁剑软,臣一见之下便喜上了。
这次臣南下,陛下猜怎么着,臣又遇上她了。
这姑娘,给臣带来的惊喜,倒是超出了臣的意料之外,她居然还爱翻墙炸营扔飞刀。”
赵匡胤被赵光义这么一说,也来了兴致,问道:“哦,这倒是一个奇女子,不知她姓甚名谁,又是哪里人?”
赵光义道:“陛下,不是别人,正是周娥皇的妹妹周薇。”
赵匡胤有些惊奇:“哦,就是数年前看不上咱们赵家的扬州周府?那时,周薇才几岁吧?”
赵光义答道:“正是,如今,这周姑娘已然长大,那美貌真的是国色天香,举世无双,臣已经与她约好,下次南下,便携带聘礼迎娶她。”
赵匡胤笑道:“晋王这么急于接周姑娘来开封,这是怕那李煜又想横刀夺爱吧?”
赵光义愤道:“今日不是当年,赵家也不是当年的赵家,当年,他李煜抢了娥皇也就罢了。这次,他休想再抢臣的薇儿。”
赵匡胤也道:“李煜竖子,何德何能,敢与我赵家抢人?晋王尽管备了聘礼,选个好日子,便去将周姑娘迎来开封便是。”
赵光义听了大喜,有大哥的支持,他就更不用担心了,他大声喊道:“谢陛下对臣的厚爱,待臣处理完军务,便去准备聘礼。”
说完,赵光义话头一转,又道:“陛下,臣听闻,后蜀皇帝孟昶见了陛下,居然吓得没有一丝抵抗便投降了?”
赵匡胤听了呵呵笑道:“孟昶这人,毫无大志,整日里沉浸在诗酒江湖之中不理朝政。
他还以为四海升平,举目四望了无战事呢。
是以,朕的大军一到,他还以为我大宋是天兵天将,吓得直接开城降了。”
赵光义听得连声叫好:“陛下真雄主也,臣倒是可惜,没有见到陛下君临成都时的英姿。”
赵匡胤笑了笑:“晋王也学会拍朕的马屁了。”
赵光义拱手道:“陛下,臣说的可都是肺腑之言。”
而立于赵匡胤身旁的一个女子,听得两人如此谈论孟昶,不禁发出了一声轻叹。
赵光义听了,扭头看向这个女子,问道:“这位姑娘可是花蕊夫人?”
花蕊夫人闻言道:“回晋王殿下,正是花蕊。”
赵光义看着花蕊夫人头顶一个大包,妆也是老土,再对比周薇,不觉两人差得真不是一丁半点。
他琢磨着,难道是老子的欣赏水平提高了?看不上这些妆容了?老子怎的觉得她也太老土了些呢?
他又看了看赵匡胤,大哥似乎还挺宠爱花蕊夫人似的,居然让她侍候一旁,他还真替自己大哥不值,怎的会宠爱这样一个女子。
赵匡胤自然也看出了赵光义的眼神不对。
他问道:“晋王,你为何如此表情?”
赵光义哪里能说赵匡胤的眼光有问题,不过呢,他也觉得,是时候提升一下咱们大宋的整体艺术水平了。
是个人,不论男女,头上都顶个包。
不是有包,那人头上也要有包了。
他打了个哈哈道:“陛下,这个,这事现下也不好说,说了,您可能也不明白,还得请周姑娘来了,你就明白了。”
赵光义说了这么一大堆,赵匡胤也没有听明白,不过,他也不急,只要老二去将周姑娘请来了,自然就知道了。
便说道:“什么事还弄的这么神秘,那你得早些去将周姑娘请来,已解朕心中之惑。”
赵光义拱手道:“陛下放心,臣弟自会早日接周姑娘来开封。”
说完,他又看向花蕊夫人,他甩出了一个刀子,问道:“花蕊夫人,不知开封府比之成都如何?”
花蕊夫人猜不出赵光义的用意,她看了看赵匡胤,又看了看赵光义。
赵匡胤笑了笑道:“花蕊,你尽管说,说错了也无妨,朕赦你无罪。”
花蕊夫人这才说道:“敢问晋主殿下,如若是晋王殿下被掳去成都,不知晋王殿下以为如何?”
赵光义听了,说道:“这么说,花蕊夫人这是思念故土,并不喜开封啰?”
花蕊夫人听了,也不争辩,道:“成都毕竟是臣妾的家乡,孟昶也曾经是我的夫君,怎会不恋故土家人。
现如今,事已至此,说什么都已无用了。”
她说完,命侍女拿来了纸墨,写下了千古名篇。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五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人是男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