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柯尔克孜族史学
第一节 柯尔克孜族及其史学
一、柯尔克孜族概说
柯尔克孜族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个跨国民族。2010年统计中国柯尔克孜族为186708人,主要生活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阿图什市、乌恰县、阿合奇县、阿克陶县,天山南北的伊犁、阿克苏、和田、喀什等地,黑龙江富裕县五家子屯也有分布。国外主要分布在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在阿富汗、哈萨克斯坦等国也有分布。
柯尔克孜族自称Qirghiz。早在秦汉时期,柯尔克孜族先民就在叶尼塞河上游流域游牧,被译称为“鬲昆”、“坚昆”;在南北朝被译称为“纥骨”、“契骨”;唐代被译称为“结骨”、“黠戛斯”;辽宋金被译称为“辖戛斯”、“黠戛司”、“纥里迄斯”;元明被译称为“吉利吉思(斯)”、“乞儿吉斯(思)”。“1703年吉利吉斯为卫拉特蒙古所征用,必因其‘野’而取名Burut(布鲁特)。”[31]清代依准噶尔蒙克统治时的名称,称为“布鲁特”。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柯尔克孜族逐渐向西南迁至天山地区,并与当地的民族部落相融合,直至十七世纪末十八世纪初才逐渐形成了现在中国的柯尔克孜族。1935年“柯尔克孜”成为该民族的正式名称。历史上柯尔克孜族先民曾信仰过萨满教、景教和佛教,现在全民信仰伊斯兰教,主要属逊尼派。
柯尔克孜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柯尔克孜克普恰克语组。我国柯尔克孜族历史学家安瓦尔·巴依图尔认为,柯尔克孜族在公元五世纪初曾使用了有四十个字母的象形文字,称叶尼塞如尼文,是突厥语民族中最先使用文字的民族之一。居住在叶尼塞河流域的古代柯尔克孜人一直使用这种文字,后来因多次西迁,这种文字佚失。迁徙到天山和帕米尔地区居住的柯尔克孜人改用察哈台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柯尔克孜族曾使用过以斯拉夫文字母拼写的柯尔克孜文和以拉丁字母拼写的柯尔克孜文,1954年改用以阿拉伯文字母拼写的现代柯尔克孜文。黑龙江省富裕县的柯尔克孜族居民大部分使用汉文,有的使用蒙古文。
二、柯尔克孜族史学概略
由于柯尔克孜族族源的多元性以及历史上的不断迁徙,承载其历史记忆的民间文学极为发达,著名英雄史诗《玛纳斯》是与《江格尔》、《格萨尔王传》齐名的中国三大史诗之一,是世界文学艺术宝库里的瑰宝。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柯尔克孜族留下了丰富的古籍资料,以讲唱古籍为主。2008年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柯尔克孜族卷》,是目前柯尔克孜族最全面的古籍文献资料。其中把柯尔克孜族的古籍分为两大类:书籍类和讲唱类。书籍类是用柯尔克孜文撰写的《柯尔克孜族部落史话》、《柯尔克孜依亚》、《沙德满依亚》和《礼仪论》四部书。讲唱类又分为十种:史诗、叙事诗、长诗、神话、传说、撒吉拉(史话)、民间故事、祝词、谚语、民间歌谣。
随着中央王朝对柯尔克孜族的重视程度加深,自《史记》以后的汉文史籍对柯尔克孜族及其先民的记载逐渐增多,清朝史籍的记载更为丰富。
柯尔克孜族的民族古籍以及汉文史料的记载,是研究柯尔克孜族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最基本的资料。民国时期,国内学者就已开始柯尔克孜族的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柯尔克孜族的研究进入新阶段。随着国内民族研究的展开,柯尔克孜族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出版了研究专著和许多论文,研究队伍逐渐壮大,融入了本民族学者,安瓦尔·巴依图尔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成长起来的柯尔克孜族历史学家,研究内容扩展到了社会历史、政治经济、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多方面。
建立全民族的中国史学史,柯尔克孜族史学史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直至目前柯尔克孜族史学研究尚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