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国内社会思潮的研究热点
运用Citespace软件,以文献题目(Title)为依据,结合高频关键词、突变词图谱得到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社会思潮研究的不同聚类,依据不同聚类里文献题目(Title)找到对应文献原文并进行阅读、归纳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思潮的研究热点。
第一,早期研究多是对社会思潮专著和西方社会思潮的回顾和述评。从近代社会思潮的内涵与社会思想的区别、类型、产生渊源、发展历程、时代特征、发展规律和影响等层面系统评价了戚其章的《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史》(方园,1995;李侃,1995;刘永光,1995)。俞祖华的《深沉的民族反省》拥有独特视角和新颖观点,该书基于近代中华民族面临着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和文化危机的背景,探讨了先进的中国人如何围绕“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提出了振兴民族文化、挽救民族危机的理论,形成了影响深远的近代社会思潮——改造国民性思潮(傅光中,1997)。改造国民性社会思潮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直至五四新文化运动时趋于高涨;另一学者对这一思潮产生的逻辑进程、社会条件和思想渊源作了详细阐释和评价(周建超,1997)。早期研究亦对自由主义的本质进行了阐释,认为自由主义是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时期占据统治地位的社会思潮,其哲学基础是“功利主义”,是一种公开表达资产阶级剥削愿望的社会思潮(向荣,1997)。受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改革背后的理论依据在1997年下半年分化形成了三类比较大的社会政治思潮:自由主义、新左派、新保守主义(许纪霖,1998)。近代东西方文明和中国社会思潮的变动历程从我国书籍引进的历史世态和发展历程可见一斑(许力以,2003)。
为全面贯彻十六大精神,学界注重加强专题社会思潮研究,如个人主义思潮、全球化思潮、民族主义思潮、西方多党制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自由主义思潮、反腐败思潮等引起学者的高度关注(文小勇,2003)。亦有学者通过评述《问道: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思潮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指出社会思潮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经历了政治、经济、哲学、生活几种途径,具体表现为:哲学思潮引领的社会思潮,存在主义、弗洛伊德、哈耶克与弗里德曼的出现都在一定时期影响了青年大学生的经济、政治和生活视角;经济思潮引领的社会思潮,消费主义、享乐主义通过电影、电视、广告等媒介的传播对青年大学生产生重要影响;政治思潮通过社会事件、学术刊物、讲座等形式传播;以追求自我实现为旨归的新生活方式引领的社会思潮(鲁芳,2014)。上述研究均为后续社会思潮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社会思潮是意识心态领域的“晴雨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才能更好地尊重差异和包容多样(梅荣政、王炳权,2007)。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意识形态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以及意识形态各要素之间存在“结构与功能”的关联,这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理论基础和逻辑前提,应通过增强理论吸引力、增强理论共识、建构思想观念整合机制、完善公民认同机制等途径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陈秉公,2008)。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多样化的社会思潮相互交织,必须从维护文化安全的视角重视对社会思潮的研究与引导,警惕个别社会思潮的影响,提高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肖浩,2008)。自由主义、新左派和民主社会主义等社会思潮既具有西方思想渊源,亦有其现实社会背景,我们要理性看待社会思潮的影响,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改革与发展中的指导地位(杨敏,2012)。有学者通过转型过程中俄罗斯社会思潮的演变和产生的对立与冲突,指出在转型时期,必须确立全民族认可的一元的核心价值观,以防止思想混乱和社会动荡(王立新,201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形成的学理依据有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与特点、近代中国社会的客观实际和社会思潮演变的脉络走向、“毛泽东思想”的基础地位(孙建华,2011),这为构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奠定了重要的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
近代中国社会思潮、民生问题、“高知群体”和网络文化是构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重点关注的思想基础、实践基础、社会群体和重要载体。改革开放以来,对我国产生重要影响的社会思潮有新自由主义、新权威主义、新左派、文化保守主义、新民族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孙晓晖,2012)。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是历史的选择(刘汉峰,2012),高擎“引领”的伟大旗帜、正确认识社会思潮、重视社会思潮的引领合力、尊重差异和包容多样、强化“阵地”(媒体)建设和管理、加强马克思主义队伍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王国敏、周玉,2009;章凤红,2008)。近代中国社会思潮主要经历了经世致用的洋务思潮、变法维新的改良思潮、三民主义的革命思潮、民主科学的新文化思潮以及社会主义思潮的历史演变,在改革开放背景下,必须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地位(王云鹏、任雪萍,2016)。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吸引力、对不同社会思潮加以严格区分以抵制各种消极思想和错误思潮;将解决民族群众的民生问题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紧密联系起来、把马克思主义融入民族文化之中、融入民族地区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是引领民族地区社会思潮的重要举措(史成虎、张晓红,2014)。“高知群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的关键性社会群体,核心是在“高知群体”中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高势位”问题(陈秉公、陈卓,2009)。网络文化是社会思潮的重要载体,网络文化转化为网络受众自觉信念体系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引领网络文化的重要途径(杨立英,2010)。
第三,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与应对。社会思潮在大学校园呈现活跃趋势,大学生成为易受社会思潮影响的群体(王云涛,2014)。高校是思想文化的生产和传播的前沿阵地,社会思潮对高校师生群体核心价值观会产生重要影响,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社会思潮的引领(佘双好,2011;陆岩、姜国玉,2011;王芳、邢亮,2008)。当代社会思潮因其复杂多样性、批判反思性、直观现实性、强弱并存性、竞争动态性、影响深远等特点,对在校大学生产生了诸多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张蕖,2014;乔丹丹,2011;魏红霞,2008),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均带有社会思潮的烙印(郑阳,2011);其中个人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较大,社会环境、政治环境是大学生受个人主义思潮影响最大的物质基础,当代大学生要抵制不良社会思潮的传播与影响(李成桦、董璐婷,2011)。而民族地区大学生对当代社会思潮的整体认知具有浅层性、碎片化特点,对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文化保守主义等社会思想的认同度较低,但也存在知行背离的倾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认同度较高,但对其理论体系的某些核心观点仍存迷惑不解的比例较高(江洪明,2014)。
第四,信息化、网络化和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的社会思潮。信息化和网络时代的到来,各种社会思潮(如个人主义思潮、民族主义思潮、务实趋利主义思潮等)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诸如信仰危机、行为和价值观扭曲等负面影响,应通过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开展实践等途径减少其负面影响(李蔓莉,2011;郑未、张娟、许鹏奎,2012)。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以青年为主体的大众文化大行其道,青年亚文化呈现出更为复杂的特征(李修建,2013);中国文学潮流与中国当代社会思潮有着同构关系,但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当前社会思潮的多元化与网络政治的兴起不断冲击着传统的表达方式(王委艳,2014)。新媒体条件下,社会思潮的传播内容呈现碎片化、传播路径呈现裂变化等特征(安娜、林建成,2016),某些互联网视听平台为吸引眼球导致传播乱象丛生和思想混乱(李明德、朱妍,2019),互联网视听平台中的内容还可以通过微信等社交媒体快速传播,会对主流价值观的传播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建立“社会、微信平台、自我”的传播机制是引导微信中社会思潮传播的重要途径(张静、王欢,2017)。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党员领导干部引领着社会思潮的途径。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和改革攻坚“三期”交汇,各种社会思潮丛生,关注现实利益问题、注重争夺话语权、注重从精英向大众化扩展是社会思潮关注的焦点,不同社会思潮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愈加微妙;通常以热点民生问题为切口,彰显其政治主张和政治意图,试图通过影响民众的社会意识以左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方向(宫厚英,2016)。我国社会思潮具有“问题意识”和多元制衡格局,不同阶层的社会成员倾向于选择不同的社会思潮,这会冲击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在包容中实现统一、在多元中突出主导、在消解中加快建构、在内化中达成共识,是实现我国意识形态的价值整合、价值认同、价值塑造和价值归宿的重要途径(孙晓晖,20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时代主题和主旋律已然深入人心,但中国社会意识与社会思潮仍然纷繁复杂,在此背景下,党政领导干部要强化直面、研究与引领社会思潮的能力,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强化理想信念与理论武装、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唱响时代主题和主旋律(孔新峰,2014b,2014a)。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学习好、宣传好、践行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引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思潮朝着正确方向不断前进的绝佳方法(阮兴文,2014)。当前的社会变革、国内外思想政治斗争、一部分领导干部的能力缺位,使得错误思潮威胁到我国的文化自信,应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提高领导干部分析和研判社会思潮的能力、坚持文化产品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强化对网络社会思潮的监管四个方面不断深入坚定文化自信(于建玮,2018)。
第五,社会思潮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社会思潮日益多样且行动性因素增多,各种社会思潮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关系愈加微妙,科学认知社会思潮对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解松,2008)。西方社会思潮及历史虚无主义的冲击、国外敌对势力“文化入侵”和“意识形态分化”战略的挑战、社会转型时期国民信仰危机的挑战,严重危及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张骥、张爱丽,2007)。2017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国内值得关注的社会思潮有民粹主义、民族主义、生态主义、消费主义、泛娱乐主义、激进左派、文化保守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论;积极化解非理性言论、倡导理性爱国、加强重要时间节点前后思潮的监测和研判、处理好思想层面的“统一”和“多元”的矛盾是有效应对社会思潮风险的重要途径(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2018)。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引领社会思潮做出了卓有成效的理论探索,从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重视社会思潮的引领;坚持群众路线,在解决人民群众的思想问题和现实利益中实现引领;正本清源,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中实现引领;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在凝聚社会共识中实现引领;破立并举,在批判与建构的结合中实现引领;净化网络生态,在依法治网和以德润网的结合中实现引领(赵子林,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