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华人链接“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建设
刘芳彬[35]
“一带一路”建设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它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合作共赢、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促进民心相通。“五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其中,民心相通属于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当前,“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实现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是“一带一路”建设顺利实施的关键。
一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政府秉持“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以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精神,积极推进构建区域利益共同体,契合了丝路沿线国家发展的共同需求和愿望,得到沿线国家和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认同。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取得丰硕成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讲道,共建“一带一路”是通向共同繁荣的机遇之路。五年多来,“政策沟通范围不断拓展,设施联通水平日益提升,经贸和投资合作又上新台阶,资金融通能力持续增强,人文交流往来更加密切”。“共建 ‘一带一路’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好伙伴越来越多,合作质量越来越高,发展前景越来越好。”[36]同时,由于各成员国在制度、政策、文化、信仰等方面的差异,一些国家政府和人民对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的理念仍存在较多顾虑、误解及歧义。大量调研资料显示,当前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和了解与现实的中国差距很大。比如,在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柬埔寨等国,中国的影响力远不如预期。尽管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我们在这一地区的经济投入很大,但是,我国协和万邦、睦邻友好的外交准则并未完全渗透于各国人民。相反,在欧美污名化中国的“渗透论”“霸权论”“锐实力论”等舆论宣传下,很多民众对“一带一路”建设抱有猜忌和恐惧的心态,严重影响了中华民族复兴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影响了“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舞台上的人心认同。从根本上讲,告诉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国、增进中外人文交流、推进中外民心相通,已是摆在决策层和学界面前的一个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唯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推进民心相通建设,需要深刻把握民心相通的深刻内涵及其与“一带一路”建设互动关系。其一,“民”在这里是个泛指,指的是各个层次的所有人,不仅包括“普通民众”,还包括各级政府官员、社会精英。“民心相通”是指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个国家和地区人民通过沟通相互了解、相互认知、相互信任,进而达到友好合作、共商共建共享未来“命运共同体”的共识境界。其二,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与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并驾齐驱,构成“一带一路”建设的全方位、立体化工作格局。其中,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是最基础、最坚实、最持久的互联互通,是其他“四通”的重要基础。只有增进相关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对“一带一路”理念的理解认知、塑造积极友好的社会共识氛围,促进中外民心相通,才能为“一带一路”建设顺利推进夯实民意基础,筑牢社会根基。可以说,民心相通建设既是目标也是手段,没有民心相通作努力方向,“一带一路”建设的目标体系就不够完善均衡;没有民心相通作基础保障,“一带一路”建设也很难行稳致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关系发展,说到底要靠人民心通意合。“要坚持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共同推进,注重在人文领域精耕细作,尊重各国人民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加强同沿线国家人民的友好往来,为 ‘一带一路’建设打下广泛社会基础”,“要切实推进民心相通,弘扬丝路精神,推进文明交流互鉴,重视人文合作”。
二 华侨华人参与“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建设的独特优势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华侨华人居住在世界各地,与住在国民众同舟共济、友好相处,是中国连通世界的重要桥梁,是中国与世界发展的独特机遇。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建设,参与“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工程,广大华侨华人具有丰厚的优势资源。
(一)“一带一路”沿线的华侨华人资源
我国是侨务资源大国,有6000多万海外侨胞分布在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37]其中,影响较大的各类华侨华人社团2.5万多家,华文学校近2万所,华文传媒包括报纸、电台、网站等1000余家,[38]遍布各地的中餐馆、中医诊所、中国城、唐人街等几十万个。这是一支庞大的力量、一个宝贵的资源库,是沟通中外的重要平台和媒介,在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外友好合作、文化交流互鉴中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影响。
“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是海外华侨华人的聚集区,特别是东南亚是海外侨胞最集中、历史最悠久的地区,蕴藏着巨大的潜能。从人数规模看,4000多万华侨华人生活在东南亚地区,[39]国际人才众多,经世代繁衍,他们已经深深融入当地,成为当地人口的组成部分,与当地社会形成各种盘根错节的关系,具有广泛的人脉资源。从经济实力看,东南亚地区是传统的华商资本集中地,有着成熟的商业网络。据2016年的数据统计,全球华商企业资产总额约4万亿美元,其中,东南亚华商经济总量为1.1万亿美元至1.2万亿美元。[40]东南亚证券交易市场上市企业中,华侨华人经济实力雄厚。香港《亚洲周刊》国际华商500强名单显示,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各有64家和48家企业上榜,泰国上榜企业11家,菲律宾14家,印度尼西亚6家。[41]泰国华侨华人在商业、金融、制糖、运输、纺织和农产品加工产业中具有重要地位。近年来,随着华商资本的不断积累,东南亚华商在经营上已经实现了规模化和多元化。在资本运营上,集团化和国家化的趋势在加强,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在当地影响巨大,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民心相通的重要力量。
(二)华侨华人助力民心相通的独特优势
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区域合作发展、和平稳定,是包括华侨华人在内全人类孜孜以求的共同愿望和奋斗目标。长期以来,侨居各地的华侨华人尊重住在国的历史、文化及价值理念,与当地各族裔人民和平相处、共同生存和发展,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为中国与住在国关系发展、住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参与全球化发挥了积极作用,他们是推进中外民心相通可资倚重的独特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
其一,双重情感认同。海外侨胞都具有强烈的双重情感,他们既对中国感情深厚,同时也对居住国忠诚负责。华侨华人对中国和居住国的双重感情认同是促进中国与住在国民心相通的最可信赖的载体。他们从心底里希望中国与住在国友好相处,而自己则非常愿意充当祖籍国与住在国之间的牵线搭桥友好使者、释疑解惑,增进所在国与祖籍国的了解互信。历史上,很多华人精英在促进中外关系、中国同一些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中国与马来西亚的建交、中印(印度尼西亚)复交、中韩建交以及中新建交,马来西亚华人李引桐、印度尼西亚华人实业家唐裕等功不可没;20世纪70年代中美握手言和,美籍华人陈香梅、杨振宁等从中穿针引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来,中国与120多个国家的300多个城市建立关系,在缔结友好省市、友好城市、发展政府和民间的合作与交流方面,海外侨胞也都做了大量的工作。
其二,双重语言文化优势。华侨华人的跨国经历赋予他们独特的知识结构储备:既懂中国又懂住在国;既熟悉两个国家的语言文化、政治历史、风土人情,明晰两国政府和民众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习惯,又了解中外文化、社会环境、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差异,在推进中外文化交流合作、中外文明互鉴共通等方面,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影响。同时,长期的跨国生活和工作使海外华侨华人社会逐渐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侨文化”,这一文化既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基因,又汲取住在国文明、文化营养,具有明显的跨文化、跨地域特点,使华侨华人能够自由游弋在两种文化之间,成为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交流、沟通的桥梁和使者。所以说,华侨华人所具有的双重文化浸润优势,可以准确把握中国文化与住在国文化的“异同点”和“共振点”,可以“采用外国人听得懂、易接受的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生动鲜活地”宣传和介绍中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中华文明与当地文化的交流互鉴,促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
其三,与当地社会的深度融合优势。海外侨胞分散在世界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在各地扎根发展,甚至几代人都绵延生活在当地,与当地社会深度融合。作为当地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华侨华人为当地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随着华侨华人社会的内部演变和代际交替,新华侨华人、华裔新生代正在成为华侨华人社会新兴的中坚力量。华侨华人在世界各国人数渐长、融入日深、人脉广阔。他们在危机事件公关、消除误解、信息咨询以及促进中国与各国人民的友好和信任中,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人脉中介”作用。
其四,跨国流动优势。当前,各国联系交流的不断增强仍然是世界主流,世界人口的跨国流动日趋频繁。华侨华人利用全球化时代的高度流动性和便于联系性,搭建起跨越地理、文化、政治边界的华侨华人网络。他们或往来于住在国与中国之间、或游走于世界各国,促使各国人民在交流中超越隔阂、在互鉴中超越冲突,为中外民心相通可以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三 凝聚侨心侨力共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工程的路径选择
华侨华人是中国大发展的独特机遇,是“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建设可资倚重的可靠力量。2015年3月,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和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发挥海外侨胞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独特优势作用,积极参与和助力 ‘一带一路’建设”。[42]积极挖掘海外侨胞所蕴藏的能量服务于国家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目标的内在要求。
(一)华侨华人参与“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建设面临的挑战
1.广大海外侨胞的政治认同、对祖(籍)国的心理认同程度以及生活环境差异性大
在“单一制”国籍政策下,海外侨胞分为“华侨”和“华人”两大类。华侨是指定居国外的中国公民,华人主要指已加入外国国籍的原中国公民及其外国籍后裔。由于华侨与外籍华人国籍身份的不同,导致两者政治认同、政治效忠对象不同,在国内外政治上、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不同。据侨务部门统计,海外侨胞6200万人,其中华侨600多万人,占海外侨胞总人数不足10%;外籍华人5000多万人,[43]占海外侨胞总人数92.3%。这就意味着海外华社的主体是“外籍华人”,意味着绝大部分海外侨胞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已经由旅居转为定居、由落叶归根转为落地生根,深度融入当地社会,认同当地社会的社会制度、文化价值。海外华社完成了由华侨社会向华人社会的转变。正如新加坡前内政部长黄根成指出:“东南亚的华人已经不再是一群旅居者。他们没有意愿重新回返中国。他们已经选择在东南亚各地安家落户,养儿育女。他们的前途和他们居留国的前途是息息相关的。”[44]严格区分华侨华人的国籍界限是我国侨务工作的重要原则之一。
2.国家间关系、住在国政策和舆论会影响华侨华人的参与
华侨华人处于中国、住在国、国际社会的三维空间,国际局势的变化、华侨华人住在国与中国之间关系波动或交恶都会影响其对华态度,影响当地华侨华人的生存和发展,也会影响华侨华人参与中国发展和建设的积极性。比如,当前美国等西方国家掀起新一轮“中国威胁论”,当地华侨华人就受到极大的影响。2018年7月30日,美中政策基金会主席、美国国会图书馆中国服务处前主任王冀(Chi Wang)等在香港英文媒体《南华早报》发表《随着美国对华恐惧情绪日益严重,华裔人士正面临前所未有冷战》一文,表达对社会怀疑华人忠诚的不满。文章写道:当今美国,与“冷战”年代麦卡锡主义“相似的氛围正在我们的社会中形成。……恐惧和猜疑不仅限于国会听证会,这种情绪已经蔓延到每个政府部门,甚至美国社会的每个角落。如今,即便中国留学生和美籍华人也已经受到波及”。他说,虽然在美国生活了70多年,退休前为美国政府工作了50年,“我的华裔背景使我变得不再值得美国社会信任……我发现自己在这个无比熟悉的环境里不再受到欢迎了”,“自从踏上美国的土地以来,我从未有过今天这样的感受”。[45]最近,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的逐步升级,美国以“中国渗透”为名目,污蔑孔子学院是中国在美扩张政治影响、进行价值传播的工具,并针对赴美留美的中国学生冠以“开展非传统间谍活动”的罪名进行无端滋扰,给在美华侨华人积极参与中美之间正常交流、沟通中美民众之间的友谊造成很多不利影响。
3.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人文交流发展不平衡
“一带一路”的发展极不平衡,一些国家民众对“一带一路”倡议极为陌生。部分海外侨胞对“一带一路”倡议高度关注,但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内涵、原则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以及“走出去”的企业情况等并不了解,存在很多困惑。我国媒体大量的正面宣传报道,很难赢取当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另外,相关部门对于人文交流的内涵不明确;人文交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定位不太清晰;政府相关部门的协调不够;官方色彩较浓,民间角色不够突出;对内话语和对外话语的区别重视不够;合作共赢思维有待加强;人文交流成效评估缺乏等,[46]都不利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有效落实。
(二)创新思路引导华侨华人参与“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工程
1.引导侨胞发挥华社“三宝”优势,着力宣介中华文化的精神价值和世界意义
文化的交流和沟通是民心相通的基础。海外华社的三大支柱:华文教育、华文媒体、华人社团是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播传承的重要载体,是当地民众和政府了解中国、认知中华文化最直接的媒介。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汉语热”持续升温,极大地增强了华侨华人中华文化认同和民族自豪感,为海外华文教育、华文传媒的发展壮大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也为“一带一路”视野下深化跨文化交流、沟通提供了重要的社会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在海外弘扬中华文化,首先要从文化的交流沟通开始,才能打通彼此的心灵,避免“各说各话”的尴尬。我们要引导侨胞充分发挥华社“三宝”的资源优势,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和途径、生动鲜活地向住在国社会宣介中华文化的精神价值和世界意义,增进中国与各国人民友谊,促进中国与沿线国互信互联互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弘扬中华文化,“关键要把中华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要把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世界意义提炼出来、展示出来。”[47]而不应仅仅停留在舞个狮子、包个饺子、耍套功夫以及书法美食、唐装汉服等符号化的平面维度上,不能满足于向国际社会提供一些表层的文化符号上。同时,宣介中华文化促进中外人文交流不能厚古薄今,更要注重展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当代中国人的精彩生活,推动反映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价值理念、文艺精品、文化成果走向海外,既要贴近中国实际、贴近国际关切,又要入乡随俗贴近国外受众,影响主流人群,为“一带一路”建设的贯彻落实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2.引导侨胞讲好“合作共赢”的故事,传递中国和平友好的声音
“合作共赢”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原则,讲好“合作共赢”的故事是促进民心相通的着力点。从国际移民史的角度考察,中国一直是一个移民输出国,但中国人移居海外的历史,总体上看是一部和平移民史:没有掠夺、没有殖民、没有扩张、没有霸权,没有弱肉强食的炮舰政策、没有强加于人的不平等条约、没有干涉别国内政引起的文明冲突,也没有过强制性文化输出。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和为贵、求同存异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核心理念,反映在国际关系上就是协和万邦。自古以来,在处理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关系时,坚持“礼”的制度与“道义”话语权:安边为本、睦邻为贵,以德服人、怀柔远人、天下归心。这与西方国强必霸的逻辑完全不同。历史上,海外侨胞凭着勤劳勇敢善良与当地民众“共舟共济”“共同奋斗”,为当地社会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比如,东南亚的早期开发、巴拿马运河的开凿、北美太平洋铁路等,都承载了中国人与当地民众的共同记忆和共同智慧。我们可以引导侨胞从中国与当地“共享的历史”中挖掘“命运共同体意识”,讲好“合作共赢”的故事,传递好中国和平友好的声音。
3.引导侨胞参与公共外交,塑造中国和平友好的国际形象
国家形象是民心相通建设的重点。近年来,为了在国际社会重塑国家形象,我国推出了很多大型国家形象工程,比如孔子学院、文化“走出去”、媒体“走出去”、纽约时代广场的中国人形象等,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效果远不如预期,存在很多问题。海外侨胞联通中外的民间身份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一,在国外,每一个华人就是一张中华民族的名片、中国的一块牌子,代表着中国的形象,是住在国政府、当地民众了解中国、认知中国的重要载体。其二,无论是国家形象的塑造还是国家形象“走出去”,都需要具有充分的海外知识,具有对当地社会民情、社情的充分了解。海外华文媒体、社团可以以民间的方式避免“官宣的政治色彩”、以“当事人”的身份给当地民众以“亲切感、信任感”,客观报道中国的发展,展现有血有肉、有优点也有缺点、有成绩也有失误的真实中国。其三,广大海外侨胞可以充分利用他们融通中外的优势,熟练地游刃于中外文化之间,以住在国公共舆论运作规则,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对象,运用各地区、各群体听得懂的语言和思维方式,讲清楚中华优秀文化的价值精髓和世界意义,“阐释好中华文明政治共同体的独特政制之道、中华文明民族共同体的民族和谐之道、中华文明文化共同体的包容开放之道、中华文明命运共同体的和平发展之道”[48],全方位展示中国和平、和谐、务实、求同存异等正面形象,有效消除他们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误解。
四 结语
“一带一路”建设旨在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其中,民心相通既是目标也是手段,是其他“四通”的重要保障,是“一带一路”建设顺利实施的社会根基。广大华侨华人穿行于中外两个国家、两种制度,携跨文化、跨文明、融通中外的资源优势,是“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建设的独特机遇。积极挖掘华侨华人所蕴藏的巨大潜能,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当然,我们也应注意到如今大多数华人已加入住在国国籍,成为住在国公民,在政治上效忠于住在国。尊重外籍华人的政治选择、民族情感,维护华人的合法权益,鼓励引导华人做中外友好联谊的“超级联系人”,涵养中外民心相通的人脉资源,始终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1]李鸿阶,福建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童莹,福建社会科学院华侨华人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2]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人民日报》2017年1月20日。
[3]陈键兴:《2010年海外华裔及港澳台地区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开营,习近平出席并讲话》,《人民日报》2010年7月26日。
[4]李昌禹:《习近平会见第九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和中华海外联谊会五届一次理事大会代表》,《人民日报》2019年5月29日。
[5]刘进:《习近平“根、魂、梦”论述与“中国梦”思想的内在联系》,《五邑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第12页。
[7]《杜维明文集》第5卷,武汉出版社2002年版,第409—410页。
[8]陈志明:《迁徙、家乡与认同——文化比较视野下的海外华人研究》,段颖、巫达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13—16页。
[9]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9年5月16日。
[10]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人民日报》2017年1月20日。
[11]杜尚泽、暨佩娟:《习近平出席马来西亚各界华侨华人欢迎午宴——希望华侨华人为促进中马友好合作再立新功》,《人民日报》2013年10月5日。
[12]习近平:《习近平致第十二届世界华商大会的贺信》,《人民日报》2013年9月26日。
[13]刘维涛、王尧:《习近平会见第七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代表》,《人民日报》2014年6月7日。
[14]李明欢:《国际移民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以华侨华人为视角的思考》,《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8年第1期。
[15]麻国庆:《费孝通先生的第三篇文章:全球化与地方社会》,《开放时代》2005年第4期,第21页。
[16]李明欢:《探索“中国方案”的“侨务篇”》,《五邑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第2页。
[17]张国雄:《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的“侨”研究》,《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8年第1期,第11页。
[18]钱彤:《习近平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周边环境》,《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6日。
[19]习近平:《习近平在西雅图出席侨界举行的欢迎招待会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9月25日。
[20]刘宏:《华侨华人与“中国梦”》,《公共外交季刊》2013年第2期,第15—16页。
[21]习近平:《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444页。
[22]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习近平论侨务》, 2018年,第349页。
[23]刘维涛:《习近平会见中国侨商投资企业协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全体代表》,《人民日报》2011年6月19日。
[24]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习近平论侨务》, 2018年,第378页。
[25]娄雅图,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中文系博士生;祝家丰,马来亚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26]习近平:《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 2018年8月27日。
[27]习近平:《“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的演讲》,《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2017年5月14日。
[31]《加快建设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经济日报》2018年11月23日。
[33]骆立、陈中和:《马来西亚华团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回应——以 〈星洲日报〉 为样本的分析》,《公共外交季刊》2019年第1期。
[34]骆立、陈中和:《马来西亚华团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回应——以 〈星洲日报〉 为样本的分析》,《公共外交季刊》2019年第1期。
[36]《习近平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新华网,2019年4月25日。
[37]许又声:《国务院关于华侨权益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中国侨网,2018年4月26日, http: //www.chinaqw.com/sqfg/2018/04-26/187402.shtml。
[40]谢俊、申明浩:《海外粤商研究》,《世界华商发展报告(2018)》,第167页。
[43]许又声:《国务院关于华侨权益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中国侨网,2018年4月26日, http: //www.chinaqw.com/sqfg/2018/04-26/187402.shtml。
[44]1994年元月,黄根成在新加坡举行的“东南亚华人文化、经济与社会国际学术会议”开幕典礼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