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议会选举
1948年建国以来,以色列政治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工党主导时代”“两党轮流联合执政时代”以及“中间党派崛起的新时代”。[68]与之相应,自1949年以来,以色列产生了20届议会。本节以1999年为分界线,主要介绍第15届至第20届以色列议会的选举情况。
一 第15届议会
1999年5月17日,以色列同时举行议会和总理选举,这也是以色列历史上第二次举行总理直选。以“一个以色列”(One Israel)为名参加竞选的工党领导人埃胡德·巴拉克(Ehud Barak),因承诺在2000年7月前与巴勒斯坦举行和平谈判,并撤出黎巴嫩,以压倒性的胜利赢得了选举。2000年9月,巴以戴维营和谈失败。利库德集团领导人阿里埃勒·沙龙(Ariel Sharon)在安保人员的保护下强行访问圣殿山,由此导致了巴勒斯坦人第二次大起义,也即“阿萨克起义”。
2000年12月9日晚间,在巴以冲突持续激化、以色列各党派开始准备提前大选的背景下,埃胡德·巴拉克突然宣布辞职。在2001年2月举行的以色列总理选举中,埃胡德·巴拉克竞选失败。随后,他宣布辞去工党领袖职务。同年3月,以色列废除总理直选。
此次选举的重要背景是巴以和平进程失败。对于此前达成的《怀伊河备忘录》(Wye River Memorandum),以色列左翼声称和平谈判进展太慢,而更极端的以色列右翼则对领土让步感到不满。同时,利库德集团执政联盟(Likud-Gesher-Tzomet alliance)内部出现分裂,越来越多的党员脱党出走。内塔尼亚胡政府希望早日进行选举,而埃胡德·巴拉克仍是本雅明·内塔尼亚胡的主要竞争者。选举前,工党与桥党(Gesher)和犹太民主国党(Meimad)结成联盟。双方在“一个以色列”的名义下参选,并期待中左翼统一战线能赢得足够席位,以组成一个更稳定的执政联盟。
表I-6-5 总理选举情况
资料来源:关于1999年总理选举和议会选举数据,可参见 https://www.knesset.gov.il/review/ReviewPage2.aspx?kns=15&lng=3,https://www.knesset.gov.il/history/eng/eng_hist15_s.htm。
表I-6-6 议会选举情况
资料来源:关于1999年总理选举和议会选举的数据,可参见https://www.knesset.gov.il/review/ReviewPage2.aspx?kns=15&lng=3; https://www.knesset.gov.il/history/eng/eng_hist15_s.htm。
二 第16届议会
2003年1月18日,以色列举行第16届议会选举。此次选举结果集中体现了2001年当选的以色列总理阿里埃勒·沙龙和利库德集团的完胜。
2001年发生“9·11”恐怖袭击后,面对境内频频发生的恐怖袭击,以色列公众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倾向于军国主义,支持对巴勒斯坦人实施更严厉的措施。由此引发了以色列民众在对待巴勒斯坦人起义问题上的重大分歧。虽然埃胡德·巴拉克没有参加选举,但他和工党被许多以色列民众认为应当为“巴勒斯坦人起义”承担责任。这一点与以前的以色列议会选举类似,“巴勒斯坦人起义”使以色列民众的认知和立场发生分裂,因为一度自称“温和左派”的公众明显偏离了左翼。这一认识变化严重影响了工党在选举中的表现,因为工党自1977年以来主要依靠“温和左派”。
不过,此次提前进行选举还有着其他原因。首先是针对以色列的恐怖袭击出现暂停,其次是以色列经济形势开始恶化,最后联合政府因工党的退出而不得不宣告解体。2002年9月,工党因反对经济政策、国家预算和新的国防政策而退出联合政府,沙龙政府被迫重新任命几位新部长。这最终导致了联合政府的解体。就在工党离开联合政府几天后,总理阿里埃勒·沙龙宣布提前进行选举,从而使以色列工党陷入了一种来不及选举党首的仓促困境。事实证明,阿姆兰·米兹纳(Amram Mitzna)当选工党党魁后,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来吸引以色列公众的注意,并说服人们相信他和工党的立场。阿姆兰一再宣称,以色列无意继续控制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但这已不足以为工党赢回选举优势。
表I-6-7 议会选举情况
表I-6-7 议会选举情况续表
资料来源:https://www.knesset.gov.il/description/eng/eng_mimshal_res16.htm。
三 第17届议会
2006年3月28日,以色列举行第17届议会选举。
2005年8月,由于对撤离加沙地带的态度和立场不同,阿里埃勒·沙龙与本雅明·内塔尼亚胡发生分裂。沙龙随后退出了利库德集团,另行组建了一个新的中间派政党——卡迪玛(Kadima Party),即前进党。不久,长期作为政治强人的沙龙中风后昏迷不醒。埃胡德·奥尔默特(Ehud Olmert)于是成为新的前进党党魁。在接下来举行的第17届议会选举中,埃胡德·奥尔默特率领前进党赢得了大选,并与工党等政党组成联合政府。在此次选举中,以色列民众的投票率仅为63.2%,为有史以来最低的一次。这次选举被广泛地认为是对以色列脱离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全民公投,也是对以色列经济政策的一次投票。在许多民众看来,以色列的经济政策伤害了弱势群体。
在选前的民意调查中,前进党排在第一位,但比预测的优势要小很多。工党更为强调社会经济问题,位居第二。与2003年的选举相比,利库德集团失去了75 %的选票,因为新成立的前进党带走了许多支持者。同时,本雅明·内塔尼亚胡作为政府财政部长,被认为是造成以色列社会困境的罪魁祸首。因此,内塔尼亚胡在非意识形态的选民中不受欢迎。[69]从2003年到2005年,本雅明·内塔尼亚胡采取了鼓励经济增长,牺牲社会福利的降低税收政策。这一政策使他疏远了不少民众,失去了许多来自中下阶层的支持者。
与此同时,西蒙·佩雷斯在2005年11月的党内选举中被阿米尔·佩雷茨(Amir Peretz)所击败,工党由欧洲犹太精英主导的历史成为过去。这一事件在工党的发展历史上意义重大,一些政治家和评论家甚至把此事视为“1977年以来以色列最大的政治事件”。[70]两天后,所有来自工党的部长从内阁辞职。工党撤回了对政府的支持,现有的政治框架逐渐瓦解,选举被迫提前举行。
在巴以和平进程问题上,以色列社会和政治精英分裂成了两个不同群体:一部分人支持撤出大部分或全部约旦河西岸地区;另一部分则希望约旦河地区继续掌握在以色列的控制之下。阿米尔·佩雷茨领导下的工党支持进行双边谈判,认为这是巴以走向和平的唯一途径;而内塔尼亚胡领导下的利库德集团则主张扩大隔离墙。
表I-6-8 议会选举情况
表I-6-8 议会选举情况续表
资料来源:https://www.knesset.gov.il/description/eng/eng_mimshal_res17.htm。
四 第18届议会
2009年2月10日,以色列举行第18届议会选举。
2006年,以色列和黎巴嫩真主党之间爆发了大规模武装冲突。由于以色列在这次军事冲突中表现欠佳,埃胡德·奥尔默特总理的支持率迅速走低。于是,由前进党和工党等组建的联合政府逐渐瓦解。埃胡德·奥尔默特的继任者齐皮·利夫尼(Tzipi Livni)于2008年担任前进党主席,但却未能组建新的联合政府,不得不提前举行议会选举。同时,在内塔尼亚胡领导下,利库德集团逐渐恢复了影响力。2007年,军人出身的埃胡德·巴拉克开始出任工党党魁,但这丝毫不能扭转工党持续衰落的颓势。
虽然前进党在这次选举中获得了更多的票数和席位,但却未能成功地组阁。得票极为接近的利库德集团成功组建了联合政府,本雅明·内塔尼亚胡顺利地出任总理。
表I-6-9 议会选举情况
表I-6-9 议会选举情况续表
资料来源:参见“Elections in Israel-February 2009”,http://www.mfa.gov.il/mfa/aboutisrael/history/pages/elections_in_israel_february_2009.aspx。
五 第19届议会
2013年1月22日,以色列举行第19届议会选举。
在此次选举中,利库德集团和我们的家园以色列组成竞选联盟,赢得了31个议会席位。不过,和上一次议会选举相比,两党获得的总席位减少了11个。原因可能在于民众对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不满,比如经济危机后以色列贫富差距持续扩大,一些社会经济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本雅明·内塔尼亚胡在选举后带领利库德集团组建了联合政府,参与联合政府的政党共占据着68个议会席位。
和以往几届选举相比,此次选举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首先,建国后以色列政坛上的老牌政党——工党持续分化衰落。埃胡德·巴拉克退出工党,组建了新的政党——“独立党”(Independence),宣称将会秉承中间路线。随后不久,雪莉·亚齐莫维奇(Shelly Yachimovich)成为工党领袖,这意味着工党开始更为看重社会价值而不是国家安全。其次,在上一次选举中独领风骚的前进党开始走向衰落,新出现的未来党(Yesh Atid)开始成为最大的新中间党派。最后,以色列右翼党派和中左翼党派开始平分秋色,前者获得了61个席位,后者则获得了59个席位。此次选举也意味着以色列的政治政党仍在进一步分化,新兴政党不断涌现。
表I-6-10 议会选举情况
表I-6-10 议会选举情况续表
资料来源:https://www.knesset.gov.il/description/eng/eng_mimshal_res19.htm。
六 第20届议会
2015年3月17日,以色列举行第20届议会选举。
2014年11月底和12月初,联合政府逐渐走向失败,其主要原因是在预算问题和“犹太国”法案问题上的分歧。工党和潮流党等组成了新的竞选联盟,而“犹太复国主义者联盟”(Zionist Union)则试图与利库德集团相对抗。最终,内塔尼亚胡领导下的利库德集团获胜,得以组建联合政府。
2015年议会选举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与上次选举相比,右翼阵营获得了议会多数。右翼阵营(世俗右翼利库德集团和我们的家园以色列、宗教右翼犹太家园党、极端正统派沙斯党和圣经犹太教联盟)共获得了57个议会席位。相比之下,左翼政党(犹太复国主义者联盟、阿拉伯联合党、梅雷兹党)只占有42个席位。包括未来党、我们大家党在内的中间党派只占有21个席位。其次,包括未来党和我们大家党在内的新中间政党开始更多地关注社会价值和经济发展问题。这也是两次大规模的“帐篷运动”,即反对政府“高物价、高房价”政策(2011年、2015年)政策的社会运动在政治领域的反映。最后,以色列中左政党开始联合壮大,工党联手运动党组建“犹太复国主义者联盟”开始成为议会第二大党。
表I-6-11 议会选举情况
资料来源:参见“Final Results of the Elections for the Twentieth Knesset”,March 18,2018,http://www.bechirot20.gov.il/election/English/kneset20/Pages/Results20_eng.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