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克效应:需要警惕的48种错误思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4.后见之明偏见

 

误解:当你习得了新事物后,你就会想到你曾经是多么无知或错误。

真相:你经常回顾你刚刚学过的东西,并认为你一直都知道,或者以为你一直以来都相信它们。

 

“我就知道他们会输。”

“这正是我所预料的。”

“我早就料到了。”

“这是常识。”

“我就知道,你可能会这么说。”

你有多少次说过类似的话并且相信它?

事情是这样的:你倾向于编辑你的记忆,这样当发生了你无法预料的事情的时候,你就不会看起来像个十足的傻瓜。当你学习一些你一直都希望知道的事情时,你会继续前进,并假设你已经知道这件事情了。这种倾向是属于人的一部分,它被称为“后见之明偏见”。

请看这项研究的结果:

哈佛大学研究人员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往往会固守旧观念,难以接受与自己已经熟悉的观念相互矛盾的信息。研究结果似乎表明,老手学不了新把戏。

当然,研究证明了这一点。你一生都知道这一点,这是常识。

再看看另一项研究:

阿尔伯塔大学的一项目研究结果显示,积累了多年智慧的老年人,经过数十年来接触媒体,他们了解了大量的事实。与18岁的年轻人相比,老年人更容易提前完成四年制本科学位的课程学习,因为年轻人的大脑尚未发展完全,仍然处于发展之中。研究结果表明,“活到老,学到老”。

等一下。这似乎也是常识。

那么,到底哪一种是正确的呢?是“老手学不会新把戏”呢?还是“活到老,学到老”呢?

实际上,这两项实验都是我杜撰出来的。这两项实验都不是真实的研究(利用杜撰出来的研究是研究人员用来证明后见之明偏见的一种常用方式)。这两种情况似乎都有道理,因为当你学习新东西时,你很快就会编辑你的过往信息,这样你就能感受到永远正确的安慰。

1986年,挪威奥斯陆大学的卡尔·泰根(Karl Halvor Teigen)做了一项研究,他让学生评价一种谚语。泰根向受试者提供了一些名言,让他们来评价。当受试者被给予类似“不能以貌取人”这样的谚语时,他们倾向于同意这种智慧。你会怎么说?“你不能以貌取人”吗?从经验来看,你能想到证明这句话是真实的事例吗?“如果它长得像鸭子,游泳像鸭子,嘎嘎叫像鸭子,那么它可能就是鸭子。”你对这句话怎么看呢?这句话似乎也是常识吧?那么,这两种说法哪种是正确的呢?

在泰根的研究中,大多数受试者对被提供的谚语表示赞成,即使它们是自相矛盾的,他们也会选择全盘接受。当他让他们评价“爱情能战胜恐惧”这句话时,他们表示同意。当他提出相反的观点“恐惧能战胜爱情”时,他们也表示同意。泰根试图告诉大家,你认为是常识的东西通常不是常识。通常情况下,当学生、记者和门外汉听到科学研究的结果时,他们会说:“是啊,当然不是。”泰根表示,这只是后见之明偏见在起作用。

你总是在回顾过去的你,总是在重塑你的人生故事,以更好地匹配现在的你。自从你生活在丛林和大草原上,你就需要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来驾驭这个世界。混乱的思想会让你陷入困境,被他们控制的身体会被吃掉。一旦你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或者用好的经验代替坏的经验,保留垃圾信息就没有多大用处了,所以你要删除它。这删除了你以前不正确的假设,消除了你的思维混乱。当然,你是在欺骗自己,但这是有原因的。你把你所知道的关于一个主题的所有东西,所有你能当场想到的东西组合起来,然后构建一个心理模型。

就在尼克松总统启程前往中国之前,一位研究人员问人们,他们认为在尼克松访华期间发生某些事情的可能性有多大。后来,当旅程结束后,人们知道了结果,他们纷纷表示自己的统计假设比实际准确得多。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那些认为“9·11”恐怖袭击之后可能会发生另一场恐怖袭击的人身上。当没有发生袭击时,这些人回忆说,他们对再次袭击的概率估计要低得多。

“后见之明偏差”是“可用性启发”的近亲。你往往认为趣闻逸事和个别耸人听闻的新闻故事比真相更具有代表性。如果你在新闻中看到一些鲨鱼攻击事件,你会想,“天哪,鲨鱼失控了”。但是,你应该想到的是,“天哪,新闻喜欢报道鲨鱼袭击事件”。“可用性启发”表明,你根据手头的信息做出决定和思考,而忽略了可能存在的所有其他信息。你也会带着事后的偏见做同样的事情,你会根据你现在知道的,而不是你过去知道的来思考和做出决定。

当政客和商人谈论他们过往的决定时,了解后见之明偏见的存在应该会让你对他们的说辞产生合理的怀疑。另外,下次当你与网友、男朋友或女朋友、丈夫或妻子争论时,一定要记住这一点——对方真的认为他们从来没有错过,你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