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
丁未冬过吴松作[1]
燕雁无心[2],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3]。 第四桥边[4],拟共天随住[5]。今何许[6],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解读】
南宋淳熙十四年丁未(1187)冬,白石往返于湖州苏州之间,过吴松(今江苏吴江),作此词。晚唐诗人陆龟蒙生前曾隐逸本地,陆龟蒙是白石平生最为心仪的人物,特寻访至此,踏先人之足迹,发思古之幽情。
“燕雁无心”,燕雁,冬日北来南飞之雁。白石平生浪迹江湖,睹四季更替、燕雁迁徙,徒生飘泊之叹。燕雁无心,不刻意,非有意,人如燕雁,当顺应自然。“太湖西畔随云去”,写雁随流云,意象非常灵妙,更传天然意趣。“去”状飞远之态,极目天涯,天水一际,视野豁然开朗,境界尤见高远。陆龟蒙有诗《秋赋有期因寄袭美(皮日休)》曰:“云似无心水似闲。”《和袭美新秋即事》:“心似孤云任所之,世尘中更有谁知。”白石借用诗意,写雁去无踪,寓万物自然之理。宋陈郁《藏一话腴》说白石“襟期洒落,如晋宋间人。语到意工,不期于高远而自高远”。此词是最好的例证。
“数峰清苦”,见白石至真性情。何谓之“清”?清淡、清澈中见迷蒙,如水墨相和的画境,如宁静幽深、清雅高远的心境。何谓苦?倘若以苦思色,必非鲜艳色泽可比,唯灰黑二色似之。灰黑二色,恰是水墨格调,从而与“清”之画境珠联璧合。而山峰的“清苦”,实则是心境的清苦,“商略黄昏雨”,既是心绪的商略,商量、酝酿,也是山雨氤氲的生动写照。卓人月《词统》评白石词:“‘商略’二字诞妙。”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云:“欲雨而待‘商略’,‘商略’而在‘清苦’之‘数峰’,乃词人幽渺之思。白石泛舟吴江,见太湖西畔诸峰,阴沉欲雨,以此二句状之。”数峰本来清苦,兼及黄昏欲雨,更添诸多惆怅。沈祖棻先生曾曰:“燕雁或者有知,而以‘无心’为说;山峰纯属无知,而以‘商略’为言,便是夺化工处。”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吴郡图经续志》云:“陆龟蒙宅在松江上甫里。”松江即吴江。陆龟蒙自号“天随”,语出《庄子·在宥》:“神动而天随。”意为精神每动皆随天然。陆龟蒙又自称江湖散人,《江湖散人传》云:“散人,散淡之人也。心散,意散,形散,神散,既无羁限,为时之怪民。”此词上阕写身在天随故地,因地怀古,睹物思人,千古幽情一气,浑忘古今相隔,冥冥中神理相接。“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何许有“何时”之意:陈子昂《赠赵六贞固二首》:“良辰在何许,白日屡颓迁。”又有“何处”之意:刘长卿《杪秋洞庭中,怀亡道士谢太虚》:“故园复何许,江海徒迟留。”又有“为何”之意:万楚《题情人药栏》:“敛眉语芳草,何许太无惜。”还有“如何”之意:唐杜甫《严氏溪放歌行》“东游西还力实倦,从此将身更何许。”“今何许”,集众意于一身,囊历史、人生、自然、天道于其中。这是怀古伤今,吴松旧属吴越之地,凭栏而望,吴越春秋,血雨腥风,却在残柳斜阳之间。白石另有诗曰:“美人台上昔欢娱,今日空台望五湖。残雪未融青草死,苦无麋鹿过姑苏。”(《除夜》)将词比诗,词境另是一种凄婉和苍凉。
沈祖棻先生有评曰:“白石结处每苦力竭,此则力透纸背,有馀不尽。”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曰:“‘凭阑’二句其言往事烟消,仅馀残柳耶?抑谓古今多少感慨,而垂杨无情,犹是临风学舞耶?清虚秀逸,悠然骚雅遗音。”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白石长调之妙,冠绝南宋;短章亦有不可及者,如《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一阕,通首只写眼前景物,至结处云:‘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感时伤事,只用‘今何许’三字提唱,‘凭阑怀古’下,仅以‘残柳’五字咏叹了之,无穷哀感,都在虚处。令读者吊古伤今,不能自止,洵推绝调。”可谓真知灼见。戈载《七家词选》谓白石词“清气盘空,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直道本词艺术造诣之真谛!
[1] 丁未: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吴松:即今吴江。本年春,姜夔曾由杨万里介绍到苏州去见范成大。
[2] 燕(yān淹)雁:北方飞来之雁。燕,北国燕赵之地,此处泛指北方。李商隐有诗曰:“已断燕鸿初起势。”
[3] 商略:商量,准备,酝酿。此处指遥望远峰,雨意正浓。
[4] 第四桥:指吴江城外的甘泉桥。[清]郑文焯《绝妙好词校录》:“宋词凡用四桥,大半皆谓吴江城外之甘泉桥……”[清]乾隆《苏州府志》:“甘泉桥一名第四桥,以泉品居第四也。”
[5] 天随:晚唐诗人陆龟蒙,号天随子,隐居松江甫里,临近苏州。当时杨万里等人拟用陆龟蒙的天然情趣挽救江西诗派生涩之流弊。白石虽为江西人氏,论诗却服膺陆龟蒙。陆龟蒙不羡权贵,恬淡江湖的性格也很合白石性情。白石曾赋诗《三高祠》:“沉思只羡天随子,蓑笠寒江过一生。”亦有诗《除夜自石湖归苕溪》:“三生定是陆天随,又向吴松作客归。”此处亦借词表白心意。
[6] 何许:何处、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