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与价值革命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8 数字货币对现有金融体系的冲击

货币对我们来说,最熟悉也最陌生。

要理解金融体系,必须对货币体系有个基本了解。

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货币制度是金属货币制度。而国际外汇制度则开始于国际金本位制,国际金本位制的产生可以追溯到西方国家普遍采用金本位制的时期,世界上采用金本位制最早的国家是英国。16 ~18世纪,英国实行的是金银复本位制,所谓复本位制,是指同时以金、银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

国际金本位制由于复本位制在理论上的矛盾,在实践中的失败,严重影响了英国经济的发展,而英国要想使其经济贸易和信用方面得到发展,就必须改革货币制度。于是,英国政府在1816年颁布了铸币条例(Coinage Act of 1816),发行金币,率先在世界上采用T金本位制,规定1盎司黄金为3镑17先令10.5便士,原来的银币则处于辅币的地位。

1819年英国又颁布条例,要求英格兰银行发行的银行券在1821年能兑换金条,在1823年能兑换金币,取消了金币熔化及金条出口的限制,从此,英国成了名副其实的金铸币本位制国家。一战爆发,各国便中止黄金输出,停止银行券和黄金的自由兑换,国际金本位制度宣告解体。虚金本位制度(又称金汇兑本位制)盛行于一战,结束于19世纪30年代。

1944年7月在“联合国同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通过的《布雷顿森林协定》为基础建立的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主要内容是:①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实行“双挂钩”(即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国际货币体系; ②实行固定汇率制; 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预先安排的资金融通措施,保证向会员国提供辅助性储备供应;④会员国不得限制经常性项目的支付,不得采取歧视性的货币措施。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常设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促进国际货币合作和建立多边关系方面起着积极作用,特别是对会员国提供各种贷款,缓解了会员国国际收支困难,减少了国际收支不平衡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促进了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

1973年2月,由于美国国际收支逆差严重,美元信用猛降,国际金融市场又一次掀起了抛售美元,抢购原西德马克和日元并多元化货币体系,进而抢购黄金的风潮。仅2月9日一天,德国法兰克福外汇市场就抛售了近20亿美元,国际外汇市场不得不暂时关闭。在此局面下,美国政府于1973年2月12日再次宣布美元贬值10%,黄金官价增至每盎司42.22美元。美元的两次贬值并未能阻止美元灾,1973年3月,西欧又出现了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原西德马克的风潮,伦敦黄金市场的黄金价格一度涨到96美元一盎司,最终导致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崩溃。事实上,美国从20世纪50年代起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国际市场上美元大量过剩,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曾发生多次美元危机。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1976年IMF通过《牙买加协定》,确认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浮动汇率的合法性,继续维持全球多边自由支付原则。虽然美元的国际本位和国际储备货币地位遭到削弱,但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领导地位和国际储备货币职能仍得以延续,IMF原组织机构和职能也得以续存,但是国际货币体系的五个基本内容所决定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准则与规范却支离破碎,因此现存国际货币体系被人们戏称为“无体系的体系”。规则弱化导致重重矛盾,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引发金融市场全球化趋势在20世纪90年代进一步加强时,该体系所固有的矛盾日益凸现。

近代货币体系的基本脉络是:

· 1880—1914年,国际金本位制度

· 1918—1939年,国际金本位制度的恢复时期

· 1944—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

· 1973—1976年,向浮动汇率制度过渡时期

· 1976年至今,牙买加体系

简单地说,就是从商品货币时代逐步过渡到信用货币时代。

其背后是技术性原因起主要作用,由于信息化和互联网的发展,货币的流通媒介的特征被完全弱化。也就是说,商品和资源交换,并不一定需要以货币作为中转环节。资本在为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构造一个可信的平台,也就是管理时间差,即信用平台。科技的高速发展,为未来的不确定性增加了更多的机会,投资以及汇率炒作都称为操作的内容。个体信用、国家信用都成为新的可交换物,在这种体系下,货币更像信用的标量和信用交换的抵押物。

现代的金融资本已经与实体经济脱离,换句话说,货币的投资性特征盖过了交换等价物的特征。

货币作为交换等价物,其价值的稳定性很重要,但货币并不能完全公众化,个人的持有和囤积会改变其流通性,以及流通需求的变动与货币供应量的不匹配,会影响到货币的价值,货币的这种矛盾性必然要求对货币进行谨慎管理。

简单地说,货币交易和商品交易是两个关联却又独立的系统,纯粹的商品化货币,如黄金白银,其流通性符合商品交易特性,当非货币商品需要交易时,其流通性受制于货币商品的流通特性。

大明王朝,张居正所推行的银本位税收体系,一度让明朝处于极度繁荣的状态,也正是民间对白银的囤积,导致明末的金融危机,客观上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在中国有500万存款,想在美国购买一处500万的房产,但你会发现,不论是法律的原因还是其他的因素,导致你的人民币存款无法兑换为美元,因此,交易无法执行。如果是黄金,则你必须将对应的黄金运输到美国才能执行交易,这背后的原因在于你持有的是商品性货币。

如果这个时候,你持有的是比特币,则在法律允许的框架下,可以立刻执行该交易。

这是统一货币的价值,但本质上,并没有改变商品性货币的特质。如果比特币的供应量低于或高于流通需求,就会导致货币价值的高速抖动,会导致购买的资产价值不断发生价值变化。今天签约时价值50个币,下个月交割时价值40个币,这种不确定性,在长周期交易模型下,会引发很多问题。

由于货币是跨行业和领域的,某个行业的交易迅增,也会引发价值的不稳定,价值不稳定会激发投机市场,导致进一步的不确定,就像今天的比特币市场反应的情况一样。

有观点认为“信用货币属于社会生产过程的最高阶段,受完全不同的法则所支配”。现在各国发行的纸币不用与实物之间保持某种转换关系,国际货币体制进入信用货币时代,这也为金融资本的膨胀,尤其是国际金融资本的膨胀提供了前提条件。

金融买卖的是预期而非商品,或者说把预期变成商品。当预期成为商品的时候,这种商品则更多构架在趋势、预测、文化、信念等虚拟的领域。为让这种不确定性商品具备确定性特征,本质上是由消费心理决定的,就自然产生对冲、杠杆、保险等新的金融产品。每个产品都有损益,这就形成了虚拟的金融市场,这个市场可以自我繁衍,高速膨胀。“国际清算银行2008年3月份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全球金融衍生商品总值从2002年的100万亿美元已暴增到2007年末的516万亿美元,为全球GDP总额48万亿美元的十多倍。其中,一半以上即近300万亿在美国。这样,国际金融的发展是根据自身的逻辑,与世界经济中的贸易和生产性投资不再有直接的联系,政府债券成为投机性金融的主要支柱。”(引自维基百科)

这和网络经济的特点是一致的,虚拟游戏作为娱乐业,摆脱了对场所和专项设备的依赖,其总和远远超出了实体娱乐业的规模。

驱动这些变化的背后力量,正是计算机科学和网络信息技术,没有巨大的信息处理能力,是不可能出现今天的变化的。

数字货币,则是把交易记录直接变成货币的职能本身,这是更加终极的信用货币。交换的就是信用,而智能合约技术,又可以让预期在心理上变得更具有确定性。

金融无非就是针对财富的创造、分配、转移的服务或管理。有了颗粒度更低的信用数据支撑,则可以让更多的经济主体充分利用信用,构造一个机会更加平等的、普适性更高的管理与服务。

但需要警惕的是,越是机会平等,收益可能越趋于两极化。这需要设计更好的规则,让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处于良性状态。

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