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鱼
带鱼
带鱼,又名裙带鱼等,是一种洄游性鱼类。其身体侧扁如带,体表光滑,为银灰色,背鳍和胸鳍为浅灰色,没有鳞片(鳞片已退化为银膜),至尾部越来越细。这是一种生性凶猛的鱼类,主要以毛虾、乌贼为食。
【原文】 带鱼,略似海鳗而薄匾,全体烂然如银。鱼市悬烈日下,望之如入武库,刀剑森严,精光闪烁。产闽海大洋。凡海鱼多以春发,独带鱼以冬发,至十二月初仍散矣。渔人借钓得之。钓用长绳,约数十丈,各缀以钓,约四五百,植一竹于崖石间,拽而张之。俟鱼吞铒,验其绳动,则棹舡〔1〕随手举起。每一钓或两三头不止。
予昔闻带鱼游行,百十为群,皆衔其尾。询之渔人,曰:“不然也。凡一带鱼吞饵,则钩入腮,不能脱,水中跌荡不止。乃有不饵者衔其尾,若救之,终不能脱。衔者亦随前鱼之势动摇,后鱼又有欲救而衔之者。然亦不过二三尾而止,无数十尾结贯之事。”浪传〔2〕之言,不足信也。
台湾带鱼,亦发于冬,大者阔尺许,重三十余斤。康熙十九年〔3〕,王师平台湾,刘国显馈福宁王总镇〔4〕大带鱼二,共六十余斤。考诸类书,无带鱼。《闽志》福兴、漳、泉、福宁州,并载是鱼。盖闽中之海产也,故浙、粤皆罕有焉。然闽之内海亦无有也,捕此多系漳、泉渔户之善水而不畏风涛者,架船出数百里外大洋深水处捕之。是以禁海之候,偷界采捕者无带鱼,不能远岀也。带鱼闽中腌浸,其味薄,其气腥。至江浙,则干燥而香美矣。《字书·鱼部》有“鱼”〔5〕,即指带鱼也。
《带鱼赞》:银带千围〔6〕,满载而归。渔翁暴富,蓬壁生辉〔7〕。
【注释】
〔1〕棹(zhào)舡(chuán):这里指用桨撑船。
〔2〕浪传:没有根据的传言。
〔3〕康熙十九年:即公元1680年,庚申年。
〔4〕刘国显,生平不详。福宁王总镇,福宁州镇王姓总镇。镇,清代军事编制。
〔5〕(yóu)鱼:作者认为“”与“旒(liú)”有关,“旒”是古代冠冕垂下的珠串,因此“”是指长带鱼。
〔6〕千围:带鱼头尾相衔形成的环,足有千人合抱那么宽。指捕获的带鱼数量非常多。
〔7〕蓬壁生辉:双关语,正确写法为“蓬荜生辉”,这里指“被带鱼映亮的船舱内壁”。
【译文】 带鱼略似海鳗,但是更加扁平,全身泛着灿烂的银光。市场里的人们把带鱼悬挂在烈日下,远远望去如同兵器库一样,两边整整齐齐挂满了刀剑,精光闪烁,熠熠生辉。带鱼产自福建海域,大多数海鱼都是春天萌发,而带鱼在十二月初仍分散在海洋各处,到了隆冬则缓缓聚集,形成渔汛。渔民通过垂钓可以捕获带鱼,不过要用数十丈的长绳才行,绳上得悬挂四五百个鱼钩,在山崖石头缝隙间插一根竹竿,把绳子系在竹竿上甩入水中,等到带鱼吞下鱼饵,绳子就会抖动,这时钓者划动小船回收绳子,每次至少能钓到两三条。
我以前听说带鱼百十条为一群,聚在一起游动时,会用嘴咬住同类的尾巴,便向渔民求证,得到回答:“不对。一条带鱼吞下鱼饵,鱼钩嵌入鳃部使其不得逃脱,它就会在水中不停扭动。于是,没有上钩的带鱼就会咬住它的尾巴,似乎是在搭救同伴,但是怎么也救不下来,自己也随之摇动起来,又吸引其他带鱼前来搭救。但这样最多也不过两三条鱼连在一起罢了,没有数十条那么多。”毫无根据的传言,是不可信的。
台湾带鱼也是冬天现身,大带鱼有一尺多宽,足有三十多斤重。康熙十九年,官兵收复台湾,刘国显送给福宁的王总镇两条大带鱼,共计六十斤。我查阅各种类书,都没有找到带鱼的记载。而《闽志》涉及福兴、漳州、泉州、福宁的部分都有提及带鱼,可见带鱼是福建专有的特产,浙江、广东则很少见。但是福建近海也没有这种鱼,捕捞带鱼的都是漳州、泉州熟识水性、不怕风浪的渔民,他们驾船前往数百里外的海洋深处,才能捕捞到带鱼。所以在禁海时节,越界打捞的渔民不能捕到带鱼,就是因为无法前往远海。福建人都是将带鱼腌制后食用,味道很淡,腥味很重。江浙人则是把带鱼晒干了吃,味道更好。字典里的“”字,就是指带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