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友行医60年临床经验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自序

我1934年生于山东,40年代初随父母迁至辽宁丹东。新中国成立前,我亲身经历见证了广大民众的艰苦生活状况,坚定了投身中医学事业的信念。我把“治病救人,扶危济困,成为苍生大医”作为自己毕生追求的目标。如今我年逾耄耋,悬壶六十多年,得益于中医古籍的智慧结晶,苦研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术风格和学术特点。中医学法自岐黄,代代相传,意为医者提高自身医学涵养,不仅为了独善其身,而且要兼济天下,要把中医的学术文化薪火相传。因此,我愿借此契机,把经验和心得汇集成书,为传承中医药的学术文化尽一份绵薄之力。

我年轻时有幸师从多位名医。1948年我在丹东师从孙华山、于福堂老中医学习中医针灸。1953年,我进入北京中医研究所(1956年经北京市卫生局批准备案更名为北京市私立汇通中医讲习所)学习5年,随陈慎吾、于道济、穆伯陶、余无言、赵绍琴、耿鉴庭、马继兴、卢英华、许公岩、谢海洲、王友虞等中医专家教授学习。在此期间并赴北京针灸传习馆跟随朱格一、刘寿山老教授学习中医针灸、正骨按摩的理论技术和手法。1958年我考入北京市中医进修学校,一年后以优异成绩毕业并分配到北京市中医医院工作,跟随肝病专家关幼波,内科专家王大经、宛海洪,肿瘤专家秦厚生临床学习。1962年赴石景山防治院中医科工作。1979年初考入北京市高等中医师资班,又深入研习了《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内科》《医古文》《各家学说》,以及《中医教学方法》《中医教学大纲的编写方法》《中医学术论文的书写方法》《医学心理学》等,具备了高等中医教学师资水平。1980年底分配到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工作。

在数十年医疗工作中,我将医学理论与临证经验相结合,总结出“保脾胃、调肝气、祛湿热”的治疗原则,尤其重视脾为后天之本、胃为水谷之海的重要性和关联性。我在治疗方面遵循“百病生于气”“肝病传脾”等古训,以“诸病从肝脾论治”为主导思想,强调五脏六腑之中,肝最重要,内伤杂病,肝病首当其冲。少阳为枢,重调气机,以柴胡剂为基本方,以疏肝理脾为基本治法,善用和法,兼用下法,依证立法。治妇人病以虚实为纲,治小儿病重在消除积滞,治皮肤病主凉血清热化湿祛风。

我曾多次参加全国学术会议进行论文交流,主编并参编了《百病临床指南》《陈慎吾伤寒论讲义》《伤寒论释义》《金匮要略释义》《华夏本草圣典》《东城医药》等书籍杂志。1987年被聘为北京市中医专业临床指导老师,担任本科生、大专生、自考生、进修生、留学生的临床教学工作,讲解《伤寒论》《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等课程。1994年被评为优秀学科带头人。1998年研制的疏肝利胆片、降逆止痛颗粒、止痛和胃丸获得了东城区卫生局科技进步奖。1998年被北京同仁堂香港分公司聘为中医教授,在港行医4年。

2009年经北京市中医管理局批准,获得了“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项目”首批北京市基层老中医传承工作室资格;2010年获得北京中医药工作60周年特殊贡献奖;2011年获得北京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资格;2012年获得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资格;2014年获批建立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2015年获“北京同仁堂中医大师”称号。

此书是根据我的临床验案和学术思想整理编写而成,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对中医药学的发展,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承起到一定的作用。不足之处,望同道予以指正。

此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院内外同道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衷心地感谢。

2016年9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