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纵横谈:名人与轶闻的历史](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483/38131483/b_38131483.jpg)
第2章 政治军事名人(1)
第一 名人历史
商汤
生卒年不详。姓子,原名履,又称武汤、成汤,商部落的杰出首领,商朝的建立者,在位13年。商族兴起在黄河下游,夏朝末年,夏桀荒淫无道,商族势力逐步壮大。夏桀担心商族威胁到自己,便将商汤召入夏都,囚禁在夏台。商族以重金贿赂夏桀的亲信,使商汤获释归商。商汤回归后决心灭夏,他迁都于亳,以此为据点大举进攻,并最终在鸣条(今河南封丘东)将夏桀一举击溃,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朝,定都亳。商朝建立后,商汤吸取夏桀亡国的教训,安抚民心,鼓励生产,减轻征赋,获得了人民的爱戴,并将商的势力扩展到黄河上游,成为当时世界上强大的奴隶制王朝。商汤也因此而成为中国历史上明君的象征之一。
周文王
生卒年不详。姓姬名昌,商朝时周部落的领袖,周王朝的实际奠基者。商纣王时,姬昌被封为西伯,建国于岐山之下,曾因谗言而被纣王囚于羑里,后得释归。他在位50年,一直推行仁政,勤于政事,并拜姜尚为军师,礼贤下士,广罗人才,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使得天下诸侯多归从。与此同时,他通过充分的准备,扫除了灭商的大部分障碍。他先是向西北、西南用兵,为灭商建立了巩固的后方,接着向东攻占了商朝在渭水中游的重要据点崇,并且占领了关中的膏腴之地。此后,他又在沣水西岸营建丰邑,并把政治中心迁到丰(今西安西南),对商都形成合围之势。就在伐商指日可待之时,姬昌因病逝世。他的儿子姬发取得天下之后,追尊他为文王。
姜尚
生卒年不详。姜姓,吕氏,名望,字牙,一说字子牙,东海人,据说是炎帝的后代,商末周初的杰出政治家,周朝最重要的开国功臣。他学问渊博,先前曾在商纣手下做事,老年时巧遇周文王,被封为国师,此后便协助周文王实行仁政,广招人才,和悦百姓,并向外征讨了西方的犬戎、密须和黎国等,使周的势力逐渐强大,为伐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王逝世后,武王继续重用姜尚。在姜尚的辅佐下,武王举行了盟津会盟,此后又发动牧野之战,最终一举消灭了商朝。周王朝建立后,他被封到齐国,成为齐国的始祖。他治国赏罚分明,又努力发展渔业、盐业和手工业,使齐国成为诸侯中的富国。传说他100多岁才去世,葬在镐京。他在当时就有太公之称,所以后人都习惯地称他为姜太公。
管仲
(?~前645)名夷吾,字仲,安徽颍上人,春秋初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他早年曾经营商业,后辅佐齐桓公对内政、外交政策进行全面的改革,制定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方针策略。在政治上,他推行国、野分治的参国伍鄙之制,并在国中设立各级军事组织,规定士、农、工、商各行其业;在经济上,他实行租税改革,合理征收赋税,减轻农民负担,并运用国家力量发展盐铁事业,增加财政收入;在军事上,他发展了民间武装力量,并统一军政的领导;在外交上,他采取“尊王攘夷”的策略,获得了外交的主动权。他秉政的三年,齐国国力空前强盛,成为当之无愧的春秋五霸之首,他也因此而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政治改革家之一。
孙武
(约前551~?)字长卿,原齐国乐安人,后来到了吴国。春秋时期的名将和伟大的军事理论家。孙武的曾祖父和祖父都是齐国名将,家庭的熏陶使孙武非常热爱军事。当时,吴王阖闾刚夺得王位,一心想扩充军备,建立霸业,急需统兵征战的大将之才。大臣伍子胥推荐了孙武。公元前506年,吴王拜孙武为将,率3万精兵攻打楚国。孙武大展雄才,五战五捷,以3万人胜20万楚军。公元前484年,孙武辅佐吴王夫差在艾陵之战中战胜齐国,从而使吴国国威大振,在两年后的黄池会盟中取代晋国成为霸主。孙武不仅战功显赫,还给后人留下一部不朽的军事名著——《孙子兵法》,这部兵法对中国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曹操亲自为《孙子兵法》作了系统的注解。孙武也因他在军事上的杰出才能和成就而被后世尊崇为“兵圣”和“兵家之祖”。
秦始皇
(前259~前210)名嬴政,战国时秦庄襄王之子,秦王朝的创建者,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他继承秦国王位后,延续了自秦孝公以来变法革新、奖励耕战的一系列政策,并采取李斯等人的建议,远交近攻,先后灭韩、魏、楚、燕、赵、齐六国,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据的局面,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统一天下后,他创立了“皇帝”的尊号,自称始皇帝,废除了自商、周以来的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并在全国统一了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还筑长城,修驿道,北击匈奴,南定百越。这些措施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基本格局。但是,为了加强统治,他实行残酷的专制主义和严刑苛法,并焚书坑儒、大兴土木,钳制文化和思想,使人民痛苦不堪。他死后不久,秦朝就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并在不久后灭亡。他既在历史上留下了显赫的功勋,又是臭名昭著的暴君,因此后人称他为“千古一帝”。
汉高祖
(前256~前195)名邦,字季,泗水郡沛县(今江苏沛县)人,西汉开国皇帝。为汉王4年,在帝位8年。他原本是秦朝泗水亭长,大泽乡起义爆发后率众起义,称沛公,后投奔项梁,逐渐成为反秦的主力之一。公元前207年,他率军攻入咸阳,秦朝灭亡。此后他被项羽封为汉王,并和项羽展开了长达4年之久的楚汉之争,最终打败项羽,平定天下,建立了汉朝。初建都洛阳,不久迁至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在位期间,采取了诸如减轻田租、什五税一、与民休息、豁免徭役等重要措施,对安定民生、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还修改《秦律》,制定《汉律》九章,定算法、历法和度量衡,并翦除异姓诸侯王以加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公元前195年,他在平定英布叛乱中胸部受箭伤,后创伤复发而死,终年53岁。死后庙号为太祖,称高皇帝,历史上习惯称他为汉高祖。
汉武帝
(前156~前87)名彻,汉景帝第三子,在位54年。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在他统治期间,中国的封建社会达到了空前的鼎盛时期。他颁行推恩令、左官律、附益法,建立察举制度,设立太学,巩固了封建中央集权;他北击匈奴,南灭南越,两次遣张骞出使西域,并开辟了自长安到欧洲罗马帝国的“丝绸之路”。还实行均输平准,算缗、告缗等政策,使得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文化上,他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从此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刘彻的这一系列措施,使西汉帝国发展到了鼎盛时期。但他后期变得好大喜功起来,不但举行数次劳民伤财的封禅仪式,还沉迷于长生不老术。后元二年(前87)二月,刘彻外出巡游,到达扶风(今陕西兴平)时,得病。不久,刘彻病死于巡视途中,庙号为世宗,谥号为武帝,葬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8.5千米处)。
汉光武帝
(前6~57)名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人,汉高祖刘邦九世孙,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在位22年。王莽末年,先后爆发了赤眉、绿林起义。22年,刘秀在春陵(今湖北枣阳南)起事,组织了“春陵军”,并在促使新莽政权覆灭的昆阳之战中立下了大功。此后刘秀的势力逐渐壮大,并最终与农民军彻底决裂。25年,刘秀在鄗县(今河北柏乡北)称帝,不久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他用了十几年时间,先后削平群雄,完成了统一事业。在位期间,他致力于整顿吏治,淘汰冗员,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并采取减轻赋税、释放奴婢等措施来安定民生,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在他统治期间,社会生产得到了发展,国力得到恢复,史称“光武中兴”。
曹操
(155~220)名操,字孟德,小名阿瞒,三国时期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魏国的实际奠定者。曹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世有“奸雄”之称。他年轻时镇压黄巾起义有功,升为济南相,后来将汉献帝劫持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并颁布“屯田令”,大力发展生产,不断壮大势力,先后灭掉吕布、袁术、袁绍等诸侯,统一了北方。但208年于赤壁败于孙刘联军,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216年,曹操受封为魏王,4年后病逝,葬处不明。死后,其子曹丕称帝,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还是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与儿子曹丕、曹植并称“三曹”,其诗歌苍凉雄健,为“建安风骨”的代表。
诸葛亮
(181~234)字孔明,琅琊郡阳都(今山东沂水)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年轻时隐居于南阳隆中,被人们称为“卧龙”。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在著名的“隆中对”中,为以后的蜀汉制定了总的战略。此后他协助刘备、孙权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然后佐定益州,使蜀与魏、吴鼎足而立。刘备称帝后,诸葛亮出任丞相,总理国家大事。后主刘禅即位后,诸葛亮受封武乡侯,又兼任益州牧,掌管蜀汉的军、政、财各方面事务。他七擒孟获,安定了后方,并先后6次北伐,意图驱逐曹魏,恢复中原,但都因力量相差悬殊而未能成功,最终在六出祁山时病卒于五丈原,谥忠武侯。诸葛亮生前用兵如神,善于治军,留下了空城计、火烧藤甲兵等战例;他恪尽职守、忠心耿耿,被后代封建统治者推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君典型。
孙权
(182~252)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开国皇帝。在位31年。孙权继承父亲孙坚、兄长孙策在江东创下的基业,在张昭、周瑜等人的扶持下搜罗人才,励精图治,成为江东的实际统治者。208年,孙权与刘备合作,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不久,又联曹反蜀,派吕蒙袭杀蜀汉大将关羽,夺取荆州,并在此后的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222年,孙权在武昌(今湖北鄂城)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不久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孙权在位期间,曾在吴国设置农官,实行屯田,并加强对山越地区的管理,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还派人进行大规模的航海活动,加强与夷洲(今台湾)等地的联系。252年,孙权因病不治而死,死后被追尊为大帝,葬于蒋陵(今江苏江宁钟山南面4千米处)。
隋文帝
(541~604)名坚,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隋朝开国皇帝,在位24年。他本是北周隋王,581年,他废黜9岁的北周静帝宇文阐,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定都大兴,后改为长安。杨坚称帝后,先后灭梁、陈,统一中国,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并奠定了这以后中国几百年的统一局面。隋文帝是历代帝王中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他在位期间轻徭薄赋,继续推行均田制,使隋初的社会经济呈现繁荣景象。他废除了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在中央建立三省六部制,开创科举制,以考试取士。这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使隋王朝得以巩固、强盛。604年,他被次子杨广谋杀,终年64岁,葬于泰陵(今天陕西城县西南10千米)。
魏征
(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我国古代以刚直不阿、勇于犯颜进谏而闻名的大臣。他从小父母双亡,曾出家当过道士,隋末农民起义爆发后被李密任为元帅府文学参军,并随李密降唐,后被太子李建成引用为东宫僚属。玄武门之变以后,由于被李世民器重而任命为谏议大夫,后任秘书监、侍中,封郑国公。魏征为人耿直,敢于抗颜直谏,据理力争,从不委曲求全。他在任期间前后陈谏二百余事,多次规劝太宗以隋亡为鉴,居安思危,薄赋敛,轻租税,与民生息,为贞观之治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还奉命主持编写了《隋书》、《周书》、《梁书》、《陈书》、《齐书》(时称“五代史”)等。他的思想和行为已经成了封建政治家的典范,为历代所赞赏和遵循。
唐太宗
(599~649)名世民,唐高祖李渊次子,在位23年。他曾经策动李渊起兵反隋,唐朝建立后,他领兵南征北战,先后消灭了刘武周、王世充等割据势力,逐步统一了全国,是唐朝的实际开创者。626年8月,他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并逼迫高祖让位,由他即位称帝,是为唐太宗,第二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即位后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把一个民不聊生、边患无穷的中国,建设成一个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国家,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强昌盛的封建国家,史称“贞观之治”。他也成为历代帝王中杰出的政治家之一,是后世帝王的楷模。649年,李世民患痢疾而死,终年51岁,葬于昭陵(今陕西礼泉东北25千米的九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