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西海固地区是世界级贫困地区,曾被联合国确定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长期以来,也是国家连片扶贫重点地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扶贫工作核心区。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西海固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西海固扶贫工作取得重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移民与精准扶贫使西海固扶贫事业迈上新的台阶,完成了贫困地区几代人脱贫的梦想,实现了贫困人口生产生活的巨大飞跃,正如十九大报告所言:“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在2016年5月17日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哲学社会科学要发挥作用,必须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明确指出,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科学的方法非常重要。马克思写《资本论》、列宁写《帝国主义论》、毛泽东同志写的系列农村调查报告等著作,都运用了大量数字和田野调查材料。解决中国的问题,提出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要坚持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要推出具有独创性的研究成果,就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坚持实践的观点、历史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对我们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百村扶贫调研大型项目的实施,体现了新时代社会学研究范式的重大转换,从宏观理论研究到区域扶贫探索再到关注一个村庄时代变迁的研究,既是对国情的一次重大摸底和认识,也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党和国家重点工作开展研究的具体体现。
村庄是我国农村治理的最基本的单元,实际上百村扶贫调研本身就已经确定了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为完整了解套子湾村的历史、现状与脱贫发展史,本报告采取了以下几种研究方法:一是文献收集方法,重点是通过地方志书,了解套子湾的历史资料、基础数据;二是入户问卷方法,就有关研究内容设计成问卷,了解套子湾村基本数据,为进行比较研究奠定基础;三是入户访谈,对典型家庭和村干部、民间权威、村庄精英进行访谈,通过口述,了解套子湾村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和存在问题;四是观察法,通过实际观察,综合其他资料,帮助形成基本认识、基本态度和基本观点;五是对比研究的方法。套子湾村距离西吉县城10公里左右,是西吉县为数不多的纯汉族村庄,对照资源禀赋和人文资源较为接近的村庄,特别是纯回族村庄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不同发展路径和扶贫效果,从中可以得出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结论。我们选择同心县圆枣村作为比较研究的对象,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圆枣村的特殊禀赋,与套子湾村有一定的可比性;二是圆枣村是纯回族村,与纯汉族村的套子湾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特别是社会资本方面有一定的比较价值;三是两村产业结构有较大差异,扶贫路径不尽相同,均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程。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提出精准扶贫的扶贫思路,为贫困地区实现快速发展,提供了一种科学的实现路径。西吉县是有名的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使许多贫苦农民实现了多年来摆脱贫困的梦想,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精准扶贫不仅是一项扶贫工作,也是复杂的系统工程,精准扶贫的要义在于扶贫对象要精准,帮扶措施要精准,扶贫效果要可持续。宁夏是我国较早开展扶贫的省区,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西海固作为贫困典型地区,其扶贫经验正好可以为当前全国的精准扶贫工作提供有益借鉴。当前,精准扶贫工作研究主要聚焦于政策落实层面出现的各种问题,对精准扶贫的理论阐释还相对不足,精准扶贫还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一个重要原因是对精准扶贫工作调查研究不充分,无法为理论研究提供充分的资源。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项目的实施,正好弥补了实证研究不足的缺漏,通过对百个贫困村精准扶贫的经验对比,可以有效揭示出精准扶贫过程中一些有规律的现象,为精准扶贫理论研究提供充分的实践素材,也为各地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提供有效的借鉴。从这个意义上说,西吉县套子湾村精准扶贫调查研究就具有了重要的实践价值。作为极度贫困地区的脱贫实践,其不但可以积累重要的扶贫经验,也可以有效发挥扶贫理论素材的作用,对我们深度研究地区扶贫意义重大。
套子湾村位于宁夏西吉县吉强镇,距离县城约13公里,下辖5个村民小组358户1430人,其中建档立卡户94户404人,是西吉县2016年脱贫销号村。全村没有回族居住,属纯汉族村,这在回族人口较多的西吉县极为罕见。全村有耕地3804亩,其中水浇地300亩。农业产业以蔬菜种植、设施观光农业和饲舍养驴为主。现有村党员活动室1处130平方米,党员35名,其中60岁以上党员13名,占37%,女党员7名,占20%。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800元,201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200元。套子湾村是西吉县精准脱贫工作典型示范村。
西吉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在实施精准扶贫工作中,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制定了“43210”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发展模式,即科学设计四种产业脱贫路径,统筹做好资源、市场、生态三篇文章,强化内生动力、外部助力两个保障,推广驻村帮扶、金融扶贫、能人引领、龙头带动、科技支撑、休闲旅游、托管种养、全增半返、红利反哺、劳务创收10种精准扶贫模式。西吉县确定的四种产业分别是:肉牛+马铃薯+X;黑山羊+马铃薯+X;珍珠鸡+马铃薯+X;马铃薯+肉驴+X。精准扶贫贵在精准,由于自然禀赋、人员素质、社会关系等的不同,在精准扶贫过程中,特别是以村为单位进行考察,我们会发现,各村发展虽然具有一定的同质性,但也有一些细微的不同,只有深入了解,才能看到各村之间的区别,正是这些差异,为我们考察精准扶贫提供了丰富的样本和素材。
我们接受中国社会科学院百村扶贫大型调研项目后,选择具体的调研村庄是我们首先需要思考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我们在申报项目前,就对宁夏南部各县区进行了前期调研。代表性、典型性、创新性、价值性无疑是我们选择的非常重要的指标。宁夏是西部贫困省区,宁夏南部山区(历史上称为西海固地区)苦甲天下,被联合国确定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宁夏南部六盘山连片扶贫开发区无疑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西吉县是“西海固”地区排名最靠前的县,也是回汉族杂居县,贫困群众多,贫困度深,贫困原因复杂。从某种意义上说,选择西吉县作为考察精准扶贫的县域,就是选择了扶贫难度最大、最具有典型性的精准扶贫县域案例。鉴于西吉县扶贫工作的特殊性和国际影响,最终促使我们决定把考察调研的村子放在西吉县。西吉县共有306个行政村,各村情况不一,扶贫工作有较大的差异性,我们最终选择套子湾村作为百村扶贫调研的目标村,是基于以下原因。一是套子湾村距离西吉县城只有13公里,自然条件较好,农民外出打工方便,相比于西吉县其他村庄,套子湾村发展基础好,村民家庭相对富裕。二是套子湾在扶贫过程中能人带动效应明显。2002年,张某兵当选套子湾村村干部,后来升任套子湾村党支部书记。在张某兵的带领下,套子湾村发展壮大了集体经济,成为西吉县能人带头致富、村两委班子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的典范。三是套子湾村集体经济、村民合作社发展较快,在精准扶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套子湾村立足本村实际,面向市场,多渠道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成立了由村集体控股的西吉县金穗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公司下设5个合作社(包括肉驴养殖合作社、蔬菜种植合作社、农业机械化种植合作社和垂钓中心、林下经济合作社),在西吉县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四是产业扶贫基础做得较好,有特色。套子湾村利用纯汉族村养驴的传统,发展养驴产业,建成钢架结构养驴棚3个,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计划养驴1000头左右。着力打造现代农业,建设钢架结构日光温棚22栋,12600平方米,温棚建成后部分租给建档立卡户,增加了贫困群众的收入。
本书共六章,第一章从历史视角介绍了套子湾村的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第二章对宁夏反贫困历史进行了回顾,对套子湾村精准扶贫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特别是对村庄精英在精准扶贫过程中的功能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套子湾产业扶贫工作做了分析与归纳。第三章对套子湾村的社会结构和村庄治理成绩进行了分析总结。第四章重点介绍精准扶贫过程中套子湾村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所取得的成绩。第五章对套子湾村的精准扶贫与同心县圆枣村的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比较研究,就基于不同禀赋和人文特征的两个村庄的比较研究,对理解精准扶贫的地域文化特征具有重要意义。第六章是对套子湾精准扶贫工作的一些思考,根据调研实际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以期为宁夏的扶贫事业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