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震湖鸟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鸟类分类及识别基本知识

鸟类分类所依据的特征与所有动物分类学研究一样,是以形态学为基础。主要依据喙的形状、腭(口盖)的类型、胸骨类型、羽毛(飞羽和尾羽)和趾的数目及其排列方式、蹼的有无及其类型、雏鸟发育程度(是早成鸟还是晚成鸟),生态类型及有无迁徙习性(是候鸟还是留鸟)等形态结构特征与生活习性的不同。

1常用鸟体测量术语

鸟体的量衡度对于分类鉴定十分重要,是分类的重要依据,特别是亲缘种和亚种的鉴定。鸟体的测量常用的有下列各项(图2-1),通常以mm为单位。

(1)全长(total length):将鸟体仰置于一平面上,喙前伸达于自然位置,然后测量自喙尖至尾端的长度(是未经剥制前的量度)。在国内的一些著作上也有将其称为体长。

(2)喙长(bill length):通常所测的喙长多系嘴峰长(culmen length),就是从喙基与羽毛的交界处沿喙正中背方的隆起线,一直量至上喙喙尖的直线距离。对于某些飞翔食虫的鸟类,有时增加测度口裂(gape),即沿喙的侧面测量喙尖至口角的直线距离。

(3)尾长(tail length):自尾羽基部至最长尾羽末端的长度。

(4)翼长(wing length):或称翅长,自翼角(腕关节)至最长飞羽先端的直线距离。在测量时先将翅收折至自然状态,然后以钢卷尺头钩住翼角,即可方便地测量。

(5)翅展长(wing spans):将双翅拉开平伸,测量从一翅尖到另一翅尖的距离。

(6)跗蟅长(tarsus):为胫跗骨与跗蟅骨之间的关节处至跗蟅骨与中趾间的关节处的距离。后一关节一般以跗蟅部前面最下方的一枚整片鳞的下缘为标志,此鳞片下缘恰好相当于中趾与跗蟅骨的关节处。对一些足被羽的种类或被网鳞的种类,上述测量方法有一定困难,活体标本可借弯曲有关关节来判断。

图2-1鸟体测量法

(7)趾长(toe length):自中趾基部至爪的基部的长度。

(8)爪长(claw length):爪基至爪尖的直线距离。

2鸟类形态描述术语

与鸟类分类有关的外部形态见图2-2、图2-3、图2-4、图2-5、图2-6、图2-7。

2.1头部(图2-2,图2-3)

(1)喙(bill):即鸟嘴,分上喙和下喙两部分,又称上嘴和下嘴。上嘴基部与额相接,下嘴基部与颏相接。

(2)额(forehead):头的最前部,与上嘴基部相连。

(3)头顶(crown):额后的头顶正中部分。

(4)枕部(occiput):或称后头,为头顶之后,上颈之前的部分。

(5)眼先(lores):位于嘴角之后,眼睛之前的区域。

(6)眼圈(orbit):眼的周围,形为圈状。

(7)颊(cheek):位于眼的下方,喉的上方,下嘴基部的上后方。

(8)颏(chin):喙基部腹面所接续的一小块羽区,喉的前方。

(9)喉(throat):紧接颏部的羽区。

(10)耳羽(auriculars):为眼睛之后耳孔上方区域的羽毛。

(11)冠羽(crest):头顶上伸出的长羽,常成簇后伸。

(12)中央冠纹(central coronary stripe):或称顶纹,指在头的正中处,自前向后的纵纹。

(13)侧冠纹(lateral coronary stripe):在头顶两侧的纵纹。

(14)眉纹(supercilium):位于眼上方的类似“眉毛”的斑纹,长者称为眉纹,短者称为眉斑。

(15)贯眼纹(transocular stripe):又称过眼纹或穿眼纹,自嘴、前头或眼先,穿过眼而延伸至眼后的纵纹。

(16)颊纹(cheek stripe):自喙基侧方由前而后贯穿颊部的纵纹。

(17)颚纹(maxillary stripe):从下喙基部侧下喙向后延伸的纵纹,介于颊和喉之间。

(18)颏纹(mental stripe):贯穿于颏部中央的纵纹。

2.2颈部(图2-2)

(1)后颈(nape):颈的背面,分为上颈和下颈。上颈为后颈的上部,与枕部相连。亦称项颈或简称项。

(2)侧颈(lateral neck):颈的侧面。

(3)前颈(foreneck):指颈部的前面,颈长的种类,位于喉的下方。

2.3躯干部(图2-2)

(1)背(back):位于下颈之后,腰部之前的背方羽区。

(2)肩(scapulars):背的两侧、两翅基部的长羽区域。

(3)腰(rump):下背部之后、尾上覆羽前的羽区。

(4)胸(breast):龙骨突起所在区域,为躯干下方最前面的部分,前接前颈,后接腹部。

(5)腹(abdomen):胸部以后至尾下覆羽前的羽区,可以泄殖腔孔为后界。

(6)胁(flanks):体侧相当于肋骨所在区域。

2.4翼(图2-2,图2-3)

翼上羽毛主要是指飞羽和覆羽。飞羽为构成翅的主要部分,有初级飞羽、次级飞羽、三级飞羽之别。覆羽为覆盖于飞羽基部的羽毛,在翅表面的称翅上覆羽,在翅下面的称翅下覆羽,上下覆羽依其大小和位置,可分为初级覆羽、次级覆羽、小翼羽等。

(1)初级飞羽(primaries):着生于掌指骨上的飞羽,多为9~10枚。其在翼的外侧者称外侧初级飞羽,内侧者称为内侧初级飞羽。

(2)次级飞羽(secondaries):着生于尺骨(前臂)上的飞羽,而且也比较短。依其位置的先后,也有外侧次级飞羽和内侧次级飞羽的区别。

(3)三级飞羽(tertiaries):着生于肱骨上的飞羽,为飞羽中的最后一列。大多数种类不甚发达,仅在少数种类(如鹡鸰科、百灵科等)特别加长,成为分类特征之一。现在多统称为内侧飞羽。

(4)初级覆羽(primary coverts):指覆盖于初级飞羽基部的小型羽毛。

图2-2鸟的外形

图2-3鸟类头部(A)及羽毛(B)

(5)次级覆羽(secondary coverts):指覆盖于次级飞羽基部的小型羽毛。依其排列的前后和羽片的大小,可明显地分为3种,即大覆羽(greater coverts)——羽片较大,位于次级飞羽的前方,中覆羽的后方;中覆羽(medium coverts)——羽片大小和着生部位均介于大小覆羽之间;小覆羽(lesser coverts)——位于翅的最前部,羽片最小,常排列成鳞状。

2.5尾

(1)尾上覆羽(upper tail coverts):位于尾羽的基部,下体腰部的后面。

(2)尾下覆羽(under tail coverts):位于尾羽的基部,下体肛门后面。

(3)中央尾羽(central rectrices):居于中央的一对尾羽。其外侧者统称外侧尾羽(la-tral rectrices)。

(4)横斑(bar):与羽轴垂直的斑块。

(5)端斑(end spot):位于羽毛末端的斑块。

(6)次端斑(secondary spot):紧邻端斑内侧的斑块。

(7)翼镜(speculum):翼上特别明显的色斑。通常为初级飞羽或次级飞羽的不同羽色区段所构成。如鸭科鸟类由次级飞羽闪光泽的外羽片连成的一个斑块。

2.6喙形

鸟类喙的形态是鸟类识别的重要特征之一。不同食性的鸟类,喙的形态也不同(图2-4)。

(1)锥形:有的喙长而笔直(大型),如苍鹭(Ardea cinerea);有的喙短呈尖锥状,如燕雀(Fringilla montifringilla);有的喙较细小而呈圆锥状,如草地鹨(Anthus pratensis);有的喙呈圆锥形,上下喙边缘不紧密切合而微向内弯,如小鹀(Emberiza pusilla)。

(2)扁形:有的呈平扁形,侧缘具缺刻,形成栉状,滤水,搜集小的脊椎动物和水生植物,如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s)等。有的呈侧扁形,如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

(3)交错形:上下喙的尖端,左右交叉,不能密合,非常适合采集松子并打开果实外壳,如红交嘴雀(Loxia curvirostra)。

(4)细管形:喙细长而直,呈吸管状,适于探入花蕊中吸食花蜜,如蜂鸟科的蜂鸟(Mellisuga helenae)。

(5)琵琶形:嘴形先端膨大呈琵琶状,觅食多在浅水中挖掘淤泥中的食物,如琵嘴鸭

图2-4鸟的喙形(Anas clypeata)。

(6)汤勺形:似琵琶形,但喙长而宽,前端膨大,整体如汤勺,适于在海滩上铲土,觅食软体类、甲壳类和蠕虫等,如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

(7)钩曲形:侧扁而细长,端部下曲呈钩形,如普通鸬鹚(Phalacrocorax carbo)。上喙向下钩曲,便于撕裂肉质猎物,如秃鹫(Aegypius monachus)(大型),红尾伯劳(Lanius cristatus)(小型)。

(8)弯曲形:有的呈上翘形,如反嘴鹬(Recurvirostra avosetta)的喙长而上弯;有的呈下曲形,如杓鹬(Numenius madagascariensis)的喙长而下弯;有的嘴短,上嘴钩曲且能转动,能打开坚果壳,如鹦鹉(Psittacula eupatria);有的嘴短而厚,上嘴中部突向下曲,下嘴较大而呈槽状,有滤泥的作用,如火烈鸟(Phoenicopetrus roseus);有的喙短而基部宽,先端细小稍弯曲,还具有发达的喙须,交织成“捕虫网”,适于值空中飞行,迎吞飞虫,如普通夜鹰(Caprimulgus indicus)。

(9)下喙长于上喙形:下喙长于上喙,喙两侧加厚似垂直的刀锋,如剪嘴鸥(Rynchops albicollis)。

(10)盔突形:喙上缘基部形成巨大的中空的骨质盔突,就好像犀牛的角一样,如犀鸟(Buceros bicornis)。

2.7尾型

鸟类尾末端的形状和长短也是辨认鸟类的重要标志,尾型对野外鉴别有重要意义。常见鸟类的尾型有(图2-5):

(1)平尾:中央尾羽与外侧尾羽长短相等,如白鹭(Egretta garzetta)。

(2)圆尾:中央尾羽最长,依次往外的尾羽适当缩短,尾部末端呈弧形,如八哥(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

(3)凸尾:中央尾羽最长,依次往外的尾羽显著缩短,长短相差较大,每枚尾羽末端不呈尖形,尾部末端呈凸形,如红隼(Falco tinnunculus)。

(4)楔尾:中央尾羽最长,依次往外的尾羽显著缩短,长短相差更大,每枚尾羽末端呈尖形,尾部末端呈凸形,如黑鸢(Milvus migrans)。

(5)尖尾:中央尾羽最长,两枚尾羽末端延长,显著超过其他尾羽,如黄喉蜂虎(Merops apiaster)。

图2-5鸟的尾型

(6)凹尾:中央尾羽最短,依次往外的尾羽适当延长,尾部末端中央呈凹形,如崖沙燕(Riparia riparia)。

(7)叉尾:中央尾羽最短,依次往外的尾羽显著延长,尾部末端中央呈叉形,如叉尾太阳鸟(Aethopyga christinae)。

(8)铗尾:中央尾羽最短,依次往外的尾羽显著延长,最外侧两枚尾羽尖端变尖,尾呈铗形,如普通燕鸥(Sterna hirundo)。

2.8足

(1)趾:趾部通常为4趾,依其排列的不同,可分为下列足型(图2-6)。

①常态足(anisodactylous):又称不等趾足,3趾朝前,1趾朝后的正常足型,如麻雀(Passer montanus)、大鵟(Buteo hemilasius)等。

②对趾足(zygodactylous):为第2、3趾朝前,第1、4趾朝后,如大斑啄木鸟(Dendro-copos major)。

③异趾足(heterodactylous):似对趾足,但第3、4趾朝前,第1、2趾朝后,如咬鹃(Pharomachrus spp. )。

④半对趾足(semi- zygodactylous):与不等趾足相似,但第4趾可转向后成对趾足,如鹃三宝鸟(Leptosomus discolor)。

⑤并趾足(syndactylous):似常态足,但前3趾的基部并连,如普通翠鸟(Alcedo atthis)。

⑥前趾足(pamprodactylous):4趾均朝前方,如普通雨燕(Apus apus)。

⑦离趾足(eleuthrodactylous):大多数雀形目鸟类的趾型属常态足,但各前趾基部清晰分离,趾仍3前1后,但后趾强大,适于栖树握枝。

图2-6鸟趾的各种类型

(2)蹼:大多数水禽及涉禽具蹼,可分以下几种(图2-7):

①全蹼足(totipalmate):4趾间均有蹼膜相连,如普通鸬鹚(Phalacrocorax carbo)。

②满蹼足(palmate):前3趾间具发达的蹼膜,如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s)。

③凹蹼足(incised palmate):与满蹼足相似,但各趾间蹼膜显著向内凹入,如普通燕鸥(Sterna hirundo)。

④半蹼足(semipalmate):足蹼比凹蹼足更不发育,仅在趾间基部存留,如白鹭(Egretta garzetta)。

⑤瓣蹼足(lobed):在各趾的两侧附有叶状蹼膜,如小鸊鷉(Tachybaptus ruficollis)。

(3)距(spur):自跗跖部后缘伸出的角质刺突,其内常有骨质突。某些种类(如雉类)的雄鸟发达,为求偶斗争及性选择的特征性结构。

图2-7鸟的足蹼

3鸟的发育与行为术语

(1)留鸟(resident):终年留居在出生地(繁殖区)而不迁徙的鸟类,有时候有短距离游荡,以获得适宜的食物供应,有人称这种鸟为漂鸟(wanderer)。

(2)候鸟(migrant):在春秋季节,沿着固定的路线往返于繁殖地与越冬地之间进行迁徙的鸟类。如果夏季在某一地区繁殖,秋季离开到南方较温暖地区过冬,翌春又返回这一地区繁殖的候鸟,就该地区而言称夏候鸟(summer resident);冬季在某一地区越冬,翌年春季飞往北方繁殖,至秋季又飞临这一地区越冬的鸟,就该地区而言称为冬候鸟(winter resident)。

(3)旅鸟(traveler, migrant):候鸟迁徙时,途中经过某一地区,不在此地区繁殖或越冬,这些候鸟就称为该地区的旅鸟。

(4)迷鸟(straggler bird):由于某种原因,从栖居地漂泊至异地或在迁徙途中偶然而至异地的鸟。

(5)早成鸟(precocial):出壳后的雏鸟,眼睛已经睁开,全身有稠密的绒羽,腿、足有力,立刻就能跟随亲鸟自行觅食的鸟。

(6)晚成鸟(altricial):雏鸟从卵壳里出来时,发育还不充分,眼睛还没有睁开,身上的羽毛很少,甚至全身裸露,腿、足无力,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要留在巢内由亲鸟喂养的鸟。

4鸟类的生态类群

我国鸟类根据其生活方式和结构特征,大致可分为6个生态类群。

(1)游禽类。具有扁阔或尖的嘴,脚趾间有蹼膜,走路和游泳向后伸,善于游泳、潜水和在水中获取食物,不善于在陆地上行走,但飞翔迅速,多生活在水上,适于在水中游泳,包括鸊鸟鷉鸟目、鹱形目、鹈形目、雁形目、鸻形目。5个目的区别,可先从足分辨,鸊鸟鷉鸟目具瓣状蹼,鹈形目具全蹼足,并具有喉囊结构,其他3个目均为蹼足,而鸻形目和鹱形目翅尖善飞翔(其中鹱形目具管鼻结构),而雁形目具嘴甲、翼镜。

(2)涉禽类。颈和脚都比较长,脚趾也很长,适于涉水行进,不会游泳,适应涉水生活,如鹳形目、鹤形目、鸻形目。鹳形目与鸻形目区别于前者眼先裸露,后者眼先被羽。鹳形目与鹤形目区别在于前者四趾处于同一平面,而后者其后趾高于前三趾。鸻形目与鹤形目区别在于后者第1枚初级飞羽比第2枚短,而前者相反。

(3)陆禽类。体格结实,嘴坚硬,脚强而有力,适于挖土,多在地面活动觅食。后肢均健壮,适于行走,如鸡形目、鸽形目等。鸽形目的四趾处于同一平面上,鼻孔外被有蜡膜;而鸡形目后趾高于前三趾,雄体跗跖部有距。

(4)猛禽类。具有弯曲如钩的锐利嘴和爪,翅膀强大有力,能在天空翱翔或滑翔,捕食空中或地下活的猎物,包括隼形目、鸮形目等。隼形目种类通常称鹰,鸮形目种类通常称猫头鹰,二者区别主要为鸮形目种类具“面盘”。

(5)攀禽类。其嘴、脚和尾的构造都很特殊,善于在树上攀缘,如啄木鸟,嘴尖利如凿,脚强健有用,两趾向前,两趾向后,适于攀树,尾羽轴坚韧,尾羽起支撑体重作用,包括鹦形目、鹃形目、列鸟形目、夜鹰目、佛法僧目、雨燕目等。鹦形目、鹃形目和列鸟形目的趾均为对趾型,其中列鸟形目具似凿状喙,鹦形目喙坚强钩曲,羽毛色彩鲜艳;夜鹰目和佛法僧目的趾型为并指型,而夜鹰目中爪具栉状缘;雨燕目属前趾型,不能在地上行走和站立。

(6)鸣禽类。其喉部下方有鸣管,由鸣腔和鸣膜组成,鸣管和鸣肌特别发达。一般体形较小,体态轻捷,活泼灵巧,善于鸣叫和歌唱,且巧于筑巢。主要包括雀形目,如家燕、大嘴乌鸦、喜鹊、八哥等。为离趾型,跗跖部后缘具靴状鳞,尾羽12枚。

5野外观鸟基本知识

5.1野外观鸟的基本工具

观鸟是一项以观察野生鸟类形态及生活习性为内容的户外活动,观鸟可以亲近自然、强身健体,还能学到知识,增长见闻。那么观鸟需要准备哪些装备呢?

(1)望远镜。望远镜可以让你在远处就能观察到鸟的特征,是观鸟必备用品。①双筒望远镜:视场大、较轻便,非常适合野外携带和观察,比较适合观察林鸟,一般建议选择7~10倍就可以了,倍数太大的手持会不稳。在视野开阔的地方,可以选择倍数更高的单筒,需要配稳固的三脚架,倍数一般用20~60倍就可以了。双筒望远镜的镜身上标有技术参数,如“8×30”,其中的“8”表示倍数,即观察800m远的鸟时,就像在100m远的地方观鸟一样,“30”表示物镜的直径(单位:mm)。②单筒望远镜:口径大,倍率可以调节,可以接单反或手机拍照,更适合观察水鸟。

(2)书籍。每去一个地方,最好找到当地的鸟类名录阅读,以便排除不相关鸟类的干扰。一本实用的鸟类图鉴是必不可少的,《中国鸟类野外手册》是一本非常不错的野外观鸟参考书。另外,《中国鸟类生态大图鉴》《中国鸟类图志》(上卷:非雀形目;下卷:雀形目)等摄影照片式图鉴,可以充分表现鸟类自然形态,更容易进行比对,是种类鉴定的重要参考资料。

(3)网站。互联网上也有很多专题网站可供鸟类识别和查询。几个在鸟类识别和查询方面比较方便的网站如鸟网(http://www.birdnet.cn),2005年创办,是中国最大的野生鸟类摄影网,同时又是一个观鸟网和鸟类保护网,自创办以来,目前汇集了中国及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生态摄影师、鸟类研究专家学者、环保人士、野生动物爱好者200多万人,年浏览量达4亿人次以上。鸟网先后组建了鸟网摄影家协会、中国鸟类保护联盟、生态摄影师野生动物保护联盟和鸟网观鸟基地等社团组织,形成了一支规模宏大的拍鸟、观鸟、护鸟的爱鸟队伍。中国野鸟图库(http://www.cnbird.org.cn/),是在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指导下,由各地鸟类研究人员、观鸟组织和鸟类摄影爱好者共同创建的全国性专业鸟类图库,目的是尽可能全面地收集中国鸟类的图片资料,促进中国鸟类研究工作和民间观鸟活动的发展等。中国鸟类图库(http:/old.wwfchina.org/birdgallery/),致力于推动观鸟以及拍摄事业在中国的发展,并为业余鸟类摄影爱好者提供平台和交流空间,同时,积累鸟种图片和分布数据,方便鸟类爱好者查阅和辅助辨识。

(4)鸟类观察记录工具。用带长焦镜头的照相机可以把观察到的鸟类记录下来,用录音笔可以留住鸟类的声音,记录本可以将观察情况记录下来等。

5.2野外鸟类识别要点

在野外识别鸟类,可根据形态分类特征进行观察,但在大自然中,多数鸟类常隐匿枝叶之间不易寻见,或瞬间掠空而过,或受惊突然飞走,或逆光无法看清,因此,应根据形态特点、羽毛颜色、活动姿态和鸣声等予以准确迅速的识别。这些识别方法,既是研究鸟类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从事野外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

(1)根据形态特征识别鸟类。

鸟类的形态特征包括许多方面,如体形、嘴形、趾形、翅形、尾形、羽色等。在野外观察时,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不易接近被观察的鸟。所以,迅速抓住容易观察到的特征就显得最为重要了。

①身体的大小和形状。包括鸟的体长、体重、形体特点等诸多方面。与麻雀相似者:文鸟、山雀、金翅、燕雀等;与八哥相似者,椋鸟、鸫等;与喜鹊相似的有:灰喜鹊、红嘴蓝鹊;与鹰相似的有:隼、鹞、鸮等,大型的有狂鸟及雕;与鸡相似者:石鸡、竹鸡、马鸡、勺鸡、长尾雉、白鹇、鹧鸪等;与白鹭相似者有多种鹭类、苇鳽等及体形相似的鹳、鹤等。

②嘴的形状。许多鸟类的嘴型有明显的特征,如翠鸟、啄木鸟、沙锥、鹭、苇鳽、鹳及鹤等嘴长而直;戴胜、杓鹬及太阳鸟等的嘴向下弯曲;琵嘴鸭及勺嘴鹬等嘴先端膨大;夜鹰、雨燕、燕子及鹬等嘴呈宽而短的三角形。

③尾的形状。鸟类的尾有些种类具有明显的特征,以至靠其一枚尾羽即能分辨到种,如长尾雉、白鹇、红腹锦鸡、寿带等。有些鸟类尾极不发达,也是辨认的依据,如鸊鸟鷉鸟、鹌鹑、斑翅山鹑等。尾型对野外鉴别有重要的作用,如鸥和燕鸥,前者为平形尾,后者为叉形尾。

④腿的长短。后肢的形态对于鉴别鸟类也非常有用。后肢长的一些涉禽如鹭、鹳、鹤、鸨、鸻、鹬等的喙和颈也长,这就为观察者提供了明确的特征。而啄木鸟、鹦鹉、夜鹰、杜鹃、雨燕等一些攀禽的后肢很短。

(2)根据羽毛颜色识别鸟类。

观察鸟类的羽毛颜色时,因逆光看好像是黑色,容易产生错觉,故应顺光观察。除注意整体颜色之外,还要在短时间内看清头、背、尾、胸等主要部位,并抓住一两个显要特征,如头颈、眉纹、眼圈、翅斑、腰羽及尾端等处的鲜艳或异样色彩。

①几全为黑色者:鸬鹚、红骨顶、白骨顶、董鸡、河乌、噪鹃、黑卷尾、秃鼻乌鸦、大嘴乌鸦及小嘴乌鸦等。

②黑白两色相嵌者:白鹳、黑鹳、凤头潜鸭、白翅浮鸥、丹顶鹤、白鹳、斑啄木鸟、鹊鹞、喜鹊、八哥、家燕等。

③几全为白色者:天鹅、白鹭、朱鹮及白马鸡等。

④以灰色为主者:灰鹤、杜鹃、岩鸽、灰卷尾及普通狂鸟等。

⑤灰白两色相嵌者:白头鹤、白枕鹤、苍鹭、夜鹭、银鸥、红嘴鸥,白胸苦恶鸟、燕鸥、白额燕鸥、灰山椒鸟等。

⑥以蓝色为主者:蓝马鸡、蓝翡翠、翠鸟、三宝鸟、蓝翅八色鸫、红嘴蓝鹊、蓝歌鸲、红胁蓝尾鸲、红尾水鸲、蓝矶鸫等。

⑦以绿色为主者:绯胸鹦鹉、栗头蜂虎、绿啄木鸟、大拟啄木鸟、红嘴相思鸟、绣眼及柳莺等。

⑧以黄色为主者:黄鹂、黄鹡鸰、金翅雀、黄斑苇鳽等。

⑨以红色或锈红色为主者:红腹锦鸡、赤红山椒鸟(雄)、朱背啄花鸟、黄腰太阳鸟、朱雀(雄)、北朱雀(雄)、红交嘴雀(雄)、红隼、棕背伯劳等。

⑩以褐色或棕色为主者:种类繁多,如部分雁、鸭、鹰、隼、鸱鸮、鹬、斑鸠、雉鸡、云雀、鹨、伯劳、鸫、画眉、树莺、苇莺、扇尾莺、旋木雀等。

(3)根据飞翔与停落时的姿态识别鸟类。

①飞翔姿态。鸟的飞翔曲线多种多样,有些鸟喜平稳直飞,飞行路线近乎一条直线,如伯劳、翠鸟等;有的鸟类飞行曲线呈波浪式前进,如鹨、鹡鸰、云雀、燕雀及啄木鸟等。有些鸟类在空中盘绕上升或降落。一些善于飞捕昆虫的鸟常固定地栖止于一枝头,见昆虫飞过便起飞,在空中兜圈捕捉后返回原处栖止,如鹟、山椒鸟、卷尾等。有些鸟类善于选择上升气流处,在空中翱翔盘旋着寻觅猎物,如鹰、鹞、隼、雕、山鸦等。鸟类飞行时的体态也有许多特征可用于鉴别,如鹤和鹭的飞行,当翅拍打空气时,翅端的弯曲程度不一样,颈和足的伸直与弯曲情况也不同,鹤的颈和腿伸直,鹭的颈弯曲,腿也稍弯曲。

②停落姿态。鸟类的停落姿态也各式各样,因种而异。如隼和杜鹃虽然体型和羽色相似,但停落在树枝上的姿态各异,隼的后肢发达有力,站姿笔直,而杜鹃的后肢短,站立时身体平俯,二者很容易区分。有些鸟类喜在树干上攀援,如旋木雀、啄木鸟、鳾等,但是鳾常常头朝下在树干上攀爬,这一特有的动作是鳾科鸟类的特征;伯劳、红尾鸲、鹡鸰等种类在停落时都爱抖动尾羽,伯劳多上下打动尾,一下一下,动作慢而清楚,有时还用尾羽画圈样摇动。红尾鸲尾羽常是多而快地上下抖动,动作较小。鹡鸰多在水边行走时上下打动尾,按一定节奏,动作慢而清楚,连腰部好像也跟着扭动。

(4)根据鸣声识别鸟类

鸟类的集群、报警、个体间识别、占据领域、求偶炫耀、交配等行为都和鸣叫行为有密切的关系。许多鸟类的鸣叫存在着种的特异性,这给我们的野外识别带来方便。一般来说,在繁殖期的鸟类,由于发情而频繁鸣啭,其声因种而异,各具独特音韵,据此识别一些隐蔽在高枝密叶间,难以发现的或距离较远,不易看清的鸟类,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法对资源调查和数量统计尤为重要。在野外常听到的鸣声,大致有以下几类:

①婉转多变。绝大多数雀形目鸟类的鸣啭韵律丰富,悠扬悦耳,但各有差异,如百灵、云雀、画眉、红嘴相思鸟、红点颏、乌鸫、鹊鸲、八哥、黄鹂及白头鹎等。有的还能仿效他鸟鸣叫,如画眉、乌鸫,有的还能发出像猫叫的声音,如黄鹂。

②重复音节。清脆单调,多次重复。重复1个音节的有灰喜鹊、煤山雀等;重复2个音节的有黑卷尾、白鹡鸰、黄腹山雀等;重复3个音节的有戴胜、大山雀等;重复4个音节的有四声杜鹃等,重复五六个音节的有小杜鹃等,重复八九个音节的有冠纹柳莺等。

③如吹哨声。响亮清晰,或轻快如铃,如山树莺先发一序音再接两声高亢的哨声;毛脚燕如连续的短哨声。

④尖细颤抖。多为小型鸟类飞翔时发出的叫声,似摩擦金属或昆虫翅膀,即颤抖又尖细拖长,如翠鸟、小燕尾等。

⑤粗粝嘶哑。叫声单调、嘈杂、刺耳,如雉鸡、野鸭、绿啄木鸟、三宝鸟、大嘴乌鸦、伯劳等。

⑥低沉。单调轻飘的,如斑鸠;声如击鼓的,如董鸡、褐翅鸦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