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县志(1990~2010)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编 自然地理

甘泉县为单斜翘曲构造地质,属中生代沉积岩系,相对单一。地貌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为主,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最高墩儿梁1625米,最低兰家川河床950米,按加权法计算,全县平均海拔1148.7米。山脉分属子午岭和劳山山脉延支。一条洛河由西北向东南贯穿全境,流经6个乡镇,流程95公里,年产客水3.142亿立方米。境内大小河沟1311条。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水质优良,以矿化型、微碱性为主,宜饮、宜灌。有10万亩川台沟坝地,土质肥沃。土壤有机质含量适中。2010年,全县土地总面积2300.72平方公里。

甘泉属温带半湿润内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冷暖干湿分明,光照充足,年平均日照2326.5小时,一年一熟有余。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9.5℃,年均降雨量516.8毫米,年平均无霜期170天。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霜冻、冰雹、暴雨、热风、大风、寒潮等。地质灾害轻微。

矿产资源储量丰厚,植物、花卉种类繁多。有野生动物60余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3种,二级16种。

第一章 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 质

甘泉区域地质构造单一,为单斜翘曲构造,而且相对稳定。全境地处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地东南、台凹中部,主要为中生代沉积岩系。岩系自东向西由老而新,走向南北或略呈北东向,倾向西,倾角一般为1°~3°,个别地区呈水平状,与上伏第三系呈不整合或假整合接触,与第四系为不整合接触。出露地层有上三叠统延长群、下侏罗统富县组、中侏罗统延安组、直罗组及安定组、下白垩统志丹群、第三系和第四系。延长群保存较好,是境内主要含油含煤地层。

一、上三叠统延长群

为河湖沼泽相沉积,厚度1100余米,是中国陆相三叠系的标准层。

第一套岩层(T3Y1),厚120~140米,属河流相沉积。为厚层块状长石砂岩,夹有灰黑色泥岩及页岩,砂岩以粉红色或灰绿色为主。

第二套岩层(T3Y2),厚150~200米,为河湖相细碎屑岩沉积。下部是灰色泥岩和薄层粉砂岩互层,夹黑色页岩或油岩层;上部是褐灰色中细粒长石砂岩夹深灰色泥岩,具有较好的储油层。

第三套岩层(T3Y3),厚210~325米,为湖盆发育时期的半深或浅湖相沉积。含动、植物化石,出露于境内南部洛河两岸。

第四套岩层(T3Y4),厚92~280米,为湖盆缩小时期浅湖相沉积。以灰黄绿色十字层块状砂岩和页岩为主,出现一套上粗下细砂泥质负岩不等厚互层。

第五套岩层(T3Y5),厚200~350米,属滨湖—沼泽相沉积。出露于境内城关镇炭窑沟及道镇坡底一带。

二、侏罗系

为河湖相碎屑岩沉积。厚度约500余米。境内缺失上侏罗统芬芳河组。岩层底部含煤线或薄煤层及油页岩,洛河川一带出露较好,与下伏延长群为假整合接触。

下侏罗统富县组 出露于境内道镇一带,厚度77米。岩性为紫红色、青灰色及黄色黏土岩,粉砂质黏土岩,细—粗粒砂岩,含早侏罗纪晚期植物化石。该组向北变粗,向南变细,为河流湖泊相沉积,与下伏延长群呈假整合接触。

中侏罗统延安组 为一套河湖相碎屑岩建造,沉积厚200~300米。岩性为深灰色泥岩、灰、灰白色细中砂岩。垂向上,上细下粗,上部含泥灰岩层,夹煤线,含黄铁矿结核及动植物化石。底部为冲积相沉积,向上过渡为湖泊相沉积,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中侏罗统直罗组 为半干旱气候条件下河流相碎屑岩沉积,厚100余米。岩性单调,下部为黄绿色块状中、粗粒长石砂岩,向上为黄绿、灰绿、蓝灰色及少量暗紫杂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与细砂岩、粉砂岩互层。上部为黄绿色、黄灰色块状中、细粒长石砂岩,黄绿、灰绿、紫红杂色泥岩、粉砂岩。含植物树杆化石及泥砾,与下伏延安组为假整合接触。境内保存程度不等,东部多被剥蚀,仅分布于西部。

中侏罗统安定组 属浅湖相沉积,残余厚度约40米。其岩性分为砂泥岩段、泥灰岩段、泥岩段。因后期剥蚀作用,境内仅残留砂泥岩段和泥灰岩段,与下伏直罗组整合接触。

砂泥沿段由浅灰绿、灰白色钙质粉砂岩、细砂岩与蓝灰、灰黑色泥质粉砂岩、粉砂泥岩、页岩互层构成。局部夹泥灰岩薄层,底部一般为中厚层状砂岩。含黄铁矿结核及鱼鳞片、介形虫、软体动物和植物化石。

泥灰岩段岩性为灰色、灰黑色灰岩、泥灰岩、泥质白云岩及灰质泥岩等。含完整鱼化石、介形虫及软体运动化石。

三、下白垩统志丹群

为一套干燥型红色碎屑岩构造,岩层东薄西厚。岩性分为6层,甘泉以延安地区出露5层中的第二层洛河砂岩为主。境内出露于下寺湾、东沟以西地区,地层厚约300余米。下部岩性粗,为河流相洛河砂岩,呈紫红色、橘红色、灰紫色,中、粗粒结构。以长石为主,胶结松散、易碎,具巨型交错层理,为志丹群主要标志层。该层出露于下寺湾、桥镇沿洛河两岸。向上岩性变为砂泥岩、泥岩、细砂岩互层。含鱼及介形虫化石,属沉积环境由河流相过渡为湖泊相。与下伏侏罗系为不整合接触。

四、第三系三趾马红土层

不整合沉积于一切老地层上,呈零星出露。境内多出露于洛河一二级支沟的河谷壁或沟域顶端,洛河上游有完整的沉积剖面。

新第三系红土层多堆积在白垩纪或老第三纪时期侵蚀面上的低凹地区。上新统底部是砾石层,为紫红色砾岩、黏土质砂岩,厚0~5米。下部为棕红色砂岩层,厚10~50米。含三趾马、犀牛、高鼻羚羊等化石。上部是泥灰岩层,为灰绿色泥灰岩夹白色或紫红色条带,厚5~20米。境内瓦窑沟等处出露上新统地层,呈红棕色,块状结构,透水性差,含砂礓石、红胶土,底部有胶结砾石层。

五、第四系更新统和全新统

第四系岩层以黄土为主,不整合于第三系及一切老地层之上。厚度约10~100米。境内下更新统主要是砾石和午城黄土(又称古黄土),厚约25~45米;中更新统离石黄土 (又称老黄土),属洪积或河流相冲积层。为棕红色黄土亚黏土,无层理,底部是砾石层,质地坚硬。甘泉老黄土色黄略带红,外部因风化颜色较深,潮湿后呈浅褐色,孔隙少,垂直节理发育,透水性强。常见有钙质菌丝和砂礓石,层中夹古土壤十余层,每层厚约0.5~2米;上更新统马兰黄土层(又称新黄土),为灰黄淡黄色,无层理,垂直节理发育,有钙质结核,含粉砂,大孔隙,属风积黄土。境内新黄土覆盖于老黄土之上,一般厚约10~20米,疏松易碎,透水性强,含碳酸盐,砂礓石小且少见,水分易下渗,保水性差。·42·全新统具有各种类型积堆,不整合于基岩之上或上更新统之上。

第二节 地 貌

一、类型

甘泉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貌特征东南—西北长,东北—西南窄,洛河由西北向东南贯穿全境。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部墩梁是全县最高点,海拔1625米,南部兰家川河床为最低点,海拔950米。根据地势图标注,全县41座山脉主峰,最高1625米,最低1189米,平均高度1374米。沟川台地平均海拔为(1100米+960米)÷ 2=1030米。最低洛河,入境1090米,出境950米,平均1020米。因此,以山峰、川台、河床三者算术计算,全县平均海拔为1141米。如果按后列5类地貌的平均高度与所占总面积比例加权计算,则全县平均海拔为1148.7米。洛河谷地比较平坦,川面宽500~1000米。其余广大区域,黄土梁峁丘陵沟壑交错分布,相对高差在200米以下。沟间地貌形态以梁为主,梁、峁相间。现代冲沟不断发展,梁、峁、塬边坡的细沟切沟侵蚀和顶坡的面刷,加之沟谷崩塌、滑坡和泻溜,减缩塬、梁、峁面积,形成现今地貌趋势。

黄土梁状丘陵沟壑地 面积最广,约占总面积的62.6%,海拔一般为1200~1400米,河谷密度为3~5公里。平梁顶宽,面呈弓状隆起;斜梁横向宽,纵向斜坡明显,梁顶窄,呈弓形。梁地间冲沟、河沟深切,达70~120米,分布于城关镇、劳山乡、高哨乡、石门乡全境及道镇、东沟乡、下寺镇大部和桥镇乡局部。

黄土梁峁丘陵 分布于雨岔乡全境及桥镇乡局部和下寺湾镇、东沟乡少部,占总面积的17.5%,一般海拔1300~1400米。以梁为主,梁峁相连。梁峁以下冲沟、河沟切入基岩或红土,沟谷堆成阶地,为沟滩平地。最大沟为雨岔沟,流域面积176平方公里,沟长15公里;次为清泉沟,流域面积150平方公里,沟长12公里。其余支毛沟坡较陡,沟槽尚未切入老黄土。

黄土高原丘陵 面积很小,占总面积的3%,分布于道镇南局部,为富县、洛川塬的延伸。塬面平缓,面中央坡度1°,边坡3°~8°。经坡水侵蚀,沟谷伸进,塬体残缺,塬体与邻近沟谷相对高差约300米。

河谷阶地 由砂砾石、亚砂土、亚黏土组成,占总面积的14.6%。分布在洛河及劳山河、府村河流两岸。二级阶地 (台地),沿河川断续分布。阶地发育好,土壤多为河淤土,平坦肥沃,是境内主要产粮区。分布于胡皮头、县城南台及安家坪台地,高出河床15~20米,阶面相差20米。

洛河河床 洛河河床一般宽度为500~1000米,加权平均宽度为557米,全长95公里,占地约52.91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3%。

二、演变

境内地貌演变特点为:坡面冲刷及侵蚀沟的发展,沟间地的缩小和冲沟的增长、扩张、深切、黄土物质的移动和在河道下游的淤积,形成现代黄土地貌。

流水是现代地貌作用的主导营力,次为地下水与边坡表力,黄土湿陷性及黄土岩溶再次之,另有风力。地貌演变形态为:沟间地顶部是暴雨击溅对土壤表层的扰动和面状冲刷;梁、峁坡和塬坡以细沟、浅沟侵蚀为主,伴以沟床底部小规模的潜蚀和崩坠;沟间地边被切沟发育,削低沟间地,减缩塬、梁、峁面积。沟谷形成,以冲沟为主,冲沟沟床下切及谷坡扩展强烈,沟头溯源侵蚀,每年约1~5米,形成深达百米左右的沟坡陡峻的冲沟网。2000年退耕还林后,流水冲刷减弱,地貌演变减缓。下切深度受汇入的干沟、河流局部基准面的制约,以及黄土性质、厚度和基岩出露高度的影响。局部侵蚀基准面低、黄土厚,基岩埋藏愈深,冲沟下蚀愈强。反之,冲沟下蚀作用减缓,形成宽阔的V形横剖面。

冲沟谷坡的扩展是在强烈下蚀,重力的泻溜、崩塌、错落和滑坡,伴有潜蚀溶蚀的条件下进行的。冲沟汇成干沟、干沟组成河沟,河沟汇成河流水系,构成千沟万壑的负地形。干沟、河沟、大河是水土下泄的通道,水土流失的源地之一。由于曲流的发展,凹岸掏蚀下切,凸岸淤积坐滩交替并行。

三、山脉

境内山峰连绵、层峦叠嶂,横交纵切。全县山脉分属子午岭和劳山山脉。

劳山山脉延支 一般海拔1200~1400米。主峰大墩梁东北角与延安、富县交界处,海拔1464米。脉系山大、沟深,森林茂密,少量山势挺拔峻峭,地势险要。

子午岭山脉延支 一般海拔1500~1600米,西南部为子午岭桥山山脉。

全境山岭被洛河川、劳山川等切割为三大块,主要山岭、梁有:

湫沿山 距县城北20公里,海拔1315米。四周森林茂密,古为军事关隘,现为甘泉、宝塔分水岭。

六盘山(大墩梁) 距县城东30公里,海拔为1464米,劳山山脉延支,是洛河与汾川河分水岭。

凤凰山(古伏陆山) 县城东耸立,海拔1206米,周筑古城墙,顶筑古寨及烽火台。

直罗山 距县城西南40公里东沟乡境内,海拔1480米。

柳沟山 距县城45公里东沟乡境内,海拔1418米。

二郎山 位于东沟乡与富县交界处,海拔1364米。

剪子条山 距县城45公里,位于东沟、石门、下寺湾交界处,海拔1400米。

柴关山 位于雨岔、下寺湾交界处,海拔1391米。

磨庄山 位于石门乡境内,与安塞交界处,海拔1446米。

白桦山 位于下寺湾镇与石门乡交界处,海拔1374米。

走马梁 位于下寺湾镇与桥镇乡交界处,海拔1514米。

牛渴窑子梁 距县城西55公里,桥镇、下寺湾交界处,海拔1413米。

分水梁 距县城西65公里,位于桥镇、富县分界处,为洛河与葫芦河分水岭,海拔1600米。

墩 梁 距县城西72公里,甘泉、志丹、富县三县交界处,海拔1625米,为子午岭主要大山之一,系甘泉最高峰。

另分布于各乡镇的山岭、梁有:

劳山乡 照窑山、神山梁、龙王庙山、中咀山、关路山、杏树梁、寨子山、脑畔山、南梁等。

城关镇 美泉山、灯楼山、太皇山、黑龙山、太白山 (龟山)、王窗子峁、白家山、凤凰山等。

道 镇 清泉山、娘娘庙山、温泉山、苗家山、兰家川山、象鼻子山、蒙家湾山、庙山、瞭望台、老虎塔等。

东 沟 庙儿梁、阴平梁、墩梁等。

高哨乡 白桦山、平安梁、麻科梁、科风梁、斜梁、桃树梁、高家畔山、寨子峁、小咀子峁等。

石门乡 玉皇庙山、石门山、三狼店山、稠树峁、磨庄山等。

下寺湾镇 十二盘山、庙咀梁、偏山梁、二郎山、北山、浪子山、大梁峁、石坊庙山、蛇盘山、香林山、石咀山、龙眼泉山等。

桥镇乡 九条山、架子山梁、清水梁、双圪凸梁、喜鹊梁、坨儿山、寺塔山、营盘山、芦草峁、后大峁、红旗峁、柳树崾岘等。

第三节 气 候

甘泉县属温带半湿润内陆性季风气候。按照气象分季法,四季冷暖干湿分明。春暖多风,夏热多雨,秋凉湿润,冬寒少雪。其特点是:气候差异明显,光能资源丰富,热量资源一年一熟有余、两熟不足,自然降水季节分布不均、旱涝相间。1990~2010年间,年平均气温9.5℃;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326.5小时,日平均日照时数为6.4小时;昼夜温差较大,年平均无霜期170天;年均降水量516.8毫米。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霜冻、冰雹、暴雨、寒潮、连阴雨等。

春季,受变性极地大陆气团影响,形成气温湿凉干燥并回升,平均每天回升0.13℃。气温日较差大,易出现寒潮、霜冻、大风等天气,常有春旱。从3月1日~5月31日,92天,平均温度11.03℃。

夏季,气温高,降水多,多雷阵雨,偶有冰雹。受冷空气活动和地形影响,雨量分布不均,亦有伏旱。日照7小时以上,夜温和,午短时暑热,偶有奇热。从6月1日~8月31日,92天,平均气温21.56℃。

秋季,凉爽、湿润,阴雨多,降温快,初秋平均日降温值为夏末4倍。晚秋天气晴朗,少数年有秋旱。从9月1日~11月30日,91天,平均温度9.2℃。

冬季,在蒙古冷气团控制下,气候寒冷,干燥。日照率58%。气温年际变化大,平均变幅为1℃。从12月1日至次年2月底,约90天,平均气温-3.7℃。

一、气温

1990~2010年,甘泉年平均气温9.5℃,年平均最高气温18.8℃,年平均最低气温2.3℃。极端最高气温为2006年6月17日出现的38.8℃,极端最低气温为1991年12月28日出现的-27.1℃。最冷月份为1月,平均气温-5.9℃,最低月平均气温为1993年1月出现的-14.8℃。最热月份为7月,平均气温22.8℃,最高月平均气温为2001年7月出现的31.9℃。平均气温年较差28.7℃;0℃以下持续期,一般为10月中旬~次年4月中旬。

甘泉县1990~2010年年平均气温统计表

甘泉县1990~2010年月平均气温统计表

二、地温

1990~2010年,甘泉月平均地面最高温度为1997年6月份出现的29.6℃,最低温度为1993年1月份出现的-9.0℃。地面极端最高温度为2009年7月1日出现的70.7℃,最低为2002年12月25日出现的-32.4℃。植物冬停春长,6~9月为生长旺盛期。

甘泉县1990~2010年月平均地温统计表

续表

注:观测时间为每年4~10月。

三、降水

1990~2010年,全县年平均降水量516.8毫米;年≥0.1毫米的降水日数平均为93天,最多为2003年的113天,最少为1997年的70天;年最大降水量为2003年的727.3毫米,年最少降水量为1997年的312.1毫米,一日最大降水量为2006年7月2日出现的150.3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7~8月较多。

甘泉县1990~2010年降水量统计表

甘泉县1990~2010年月平均降水量统计表

四、风

甘泉县以静风为主,全年主导风向除5~9月为偏南风外,其他月均属于偏西北风。主导风向频率为16%,静风频率26%。年平均风速1.4米/秒。春季平均风速1.6~1.8米/秒,4月平均风速最大,为1.8米/秒;夏季平均风速1.2~1.5米/秒;秋季平均风速1.1~1.2米/秒;冬季平均风速1.2~1.3米/秒。境内8级以上大风多在春夏两季出现,秋冬季较少。1997年最多,共出现8次,2002年未出现,年平均出现大风3.2次。

1990~2010年,平均风向频率为:北风5.4%,北东北风1.5%,东北风1.0%,东东北风0.3%,东风0.4%,东东南风0.7%,东南风3.2%,南东南风10.1%,南风8.0%,南西南风2.1%,西南风1.0%,西西南风0.6%,西风1.9%,西西北风5.3%,西北风15.6%,北西北风16.7%。静风25.6%。最多风向为静风、北西北风。

甘泉县1990~2010年月平均风速统计表

甘泉县1990~2010年年最大风速统计表

五、日照

1990~2010年,甘泉县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326.5小时,日均日照时数为6.4小时。时数最大为5~6月,月均日照235小时,5月日均日照7.8小时。日照时数最少为2月、9月,月均日照166小时,占年总日照14%。

甘泉县1990~2010年日照年时数统计表

甘泉县1990~2010年月平均日照时数统计表

六、霜期

1990~2010年,甘泉县年平均无霜期170天。平均初霜日为10月15~25日,最早9月19日,最晚10月24日;平均终霜日为4月10~25日,最早为4月3日,最晚为5月7日。最长无霜期191天,最短134天。霜冻多出现在春末初秋,对农作物危害严重。

甘泉县1990~2010年无霜期统计表

续表

七、物候

甘泉县一年四季物候分明,但纵向变化不大。

春季 气候温暖,大地复苏,冰河解冻,草木萌发,山野返绿,耕牛上山。初春,冻土开解,河冰消融,冬青返绿,山桃开花,野草破土,杨柳吐芽,整地耙耱,始备春耕。仲春,家桃吐蕊,园杏绽蕾,春燕归来,衔泥筑巢,杨榆展叶,百虫出蛰,蛙躁鱼游,羔羊跟坡,人畜出动,春播忙碌。季春,梨树花雪白,苹果花粉红,柳飘条絮,杨飞绒花,种瓜点豆,玉米开播。晚霜终,春雷始,地软生,茵陈长,剜荠菜,掏小蒜,耕耘一季,春播结束。

夏季 阳光直射,气候炎热,满山滴翠,百花盛开,植物茂密,禾苗茁壮。初夏,洋槐绽蕾,榆钱吊串,布谷鸣啼,蚊蝇出飞,拔蒲插艾,锄草间苗。仲夏,玉米拔节,南瓜拉蔓,蝴蝶翻飞,蛇蝎活跃,小瓜上市,西瓜开园,桃红杏黄,百鸟鸣晨,孩童戏水,雏燕初飞,雷暴频临,汛洪常发。盛夏,玉米抽穗扬花,糜谷籽粒灌浆,葡萄成熟,南瓜结蛋,蚊子肆虐,蝉儿嗡鸣,酷暑难耐,夜短昼长。

秋季 云高天蓝,气候凉爽,累累果实,晾晒收藏,草木披黄,昆虫蛰伏。初秋,苹果梨枣成熟,红薯洋芋刨收,秋风凉飕,秋雨连绵,豆谷收割,始备秋播。仲秋,杨树落叶秋风扫,家燕南飞蚊虫消,玉米掰棒,水稻脱粒,早霜落,秋衣添。晚秋,百草枯黄蓬蒿翻,早霜晚冷夹衣穿,鸿雁南翔,昼夜兼程,野兽噙草,填窝越冬,山峦瘦削,村巷静悄。

冬季 冰雪覆盖,天气严寒,山林黑枯,草木黄干,北风呼啸,黄沙漫天,昼短夜长,越冬多眠。气候干燥,易感风寒。初冬,天气渐冻,穿戴棉装,砍柴储草,人畜越冬。仲冬,天气寒酷,地冻河封,衔枝喜鹊叫近村,觅食乌鸦栖远山。隆冬,大雪弥路,冰桥行人,小寒大寒,天寒地寒。

第四节 水 文

甘泉河流属洛河水系,截至2010年底,境内有大小河沟1311条,河网密度0.57条/平方公里。地貌以沟、峁、梁、川、河谷相间,沟壑密度1.58条/平方公里。全县过境河客水总量3.142亿立方米。地表水径流总量0.731亿立方米。

流域面积在10~15平方公里的河流有45条,多为晴干雨流沟。流域面积在45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5条,均为常年流水河。其中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7条。以北南走向的河流有劳山河、杨家河、雨岔河;东西走向的有清泉河;西东走向的有府村河、龙嘴沟河、岳屯沟河。最大河流为洛河。

洛河 在县境西北志丹界石猴子入境,流经桥镇、下寺湾、石门、高哨、城关至道镇兰家川出境,过境流长95公里,流域面积2300.72平方公里。入境处海拔1090米,出境处海拔950米,落差140米,平均比降1.474‰;河谷宽500~1000米,常流水河槽宽约100~200米,槽深1~2米。枯流量1.5立方米/每秒,常流量3.25立方米/每秒。最大流量7200立方米/每秒。枯洪悬殊,汛期暴涨暴落,破坏性大,偶使河床改道,灾害严重。枯期可趟水而过,冬季结冰,人车可履冰。2000年前,含沙量大,多为浑浊。以后,由于退耕还林见效,河流含沙量锐减,河水清澈期增多。

劳山河 全长22公里,流域面积204.9平方公里,源于湫沿山南侧,流经劳山乡苏家河、林沟、劳山、小劳山、白土坡、臭河子至县城北入洛河。常流水细小清澈,洪期浑浊。其支流有杨庄科沟小河。

府村河 全长36公里,流域面积395平方公里。源于剪子条梁东南侧,流经府村、东沟至道镇乡纸坊入洛河。其河水平缓清澈,无大洪水,河槽地可种植水稻。

雨岔河 全长30公里,流域面积176平方公里,源于大路峁山下,纵贯雨岔全境,至下寺湾杨崖窑、程家纸坊入洛河。

清泉河 全长24公里,流域面积155平方公里。源于大东梁西南侧,流经三岔口、清泉、柴窑、贺庄、坡底、南寨等村,至麻子街村北入洛河。

杨家河 全长20公里,流域面积127平方公里,流经杨家河村、高家河村、梁庄、台庄,至沟口入洛河。其支流有大庄河。

龙嘴沟河 全长23公里,流域面积103平方公里,流经龙嘴沟、高家沟等村,至齐家砭入洛河。

岳屯河 全长24公里,流域面积104平方公里,流经新庄、岳屯等村,至杨坪入洛河。

第五节 土 壤

甘泉县土壤类型丰富多样,有黄土性土、黑垆土、褐土,红胶土、水稻土5个土类,9个亚类,18个土属,43个土种。

黄土性土系统 包括黄绵土、淤土2个亚类。划分为黄绵土、坡黄绵土、川台黄绵土、草灌灰绵土、二色土。河淤土6个土属,含25个土种。

黄绵土土层深厚,具有耕作熟化层、心土层和母质层等层次。耕作熟化层厚约20厘米,含有机质0.5%~1%。质地分粉砂壤土,土体疏松多孔,通气透水,口松易耕。无良好结构,保墒性能差,易受侵蚀和干旱威胁。土壤含氟量大,含矿质物养分多。土壤肥力较高,易于培肥熟化。

黑垆土系统 包括黑垆土1个亚类。划分为黑垆土、黄盖黑垆土、侵蚀黑垆土、绣黑垆土、黄盖绣黑垆土5个土属,含9个土种。

黑垆土土层深厚,分熟化耕种层、垆土层和母质层。土壤有机含量约1%~1.3%,深达1米。黑垆土具有供肥熟化层深厚,愈向下层,保肥供肥性能愈大,矿质营养丰富,氮磷含量不足。黑垆土表土多为壤土,土质疏松,结构良好,透水保墒力强,适耕较长。

红胶土系统 包括红胶土1个亚类,红胶土1个土属,含2个土种。

红胶土耕层为12~16厘米,灰棕色或浅红色黏土,块状、粒状结构,有机含量极少。耕层下为浅红色黏土,作物根系不易下扎,透水性差,耕性不良。适耕期短,土性凉,肥力低。

褐土系统 包括碳酸盐褐土、典型褐土、褐土性土3个亚类。划分为碳酸盐褐土、典型褐土、黄褐土性土、褐土性土4个土属,含5个土种。

褐土分层明显,含腐殖质,褐色为主;呈粒状或团粒状结构。心土含黏粒较多,呈核粒状或块结构,表层黏粒较低,耕作后表土有机质骤降,碳酸盐增高,蓄水抗旱性差。

水稻土系统 包括潜育性水稻土和潴育性水稻土2个亚类,划分为2个土属,含2个土种。

水稻土是在栽培水稻过程中,经过长期的水耕熟化作用后形成的土壤类型,其母质是冲积堆积物。甘泉水稻土质地粗,泥脚浅,熟化度低,结构块状,疏松,有机含量高,肥力亦较高。

据20世纪80年代土壤普查表明:全县0~20厘米耕层中,有机质含量为1.0209%,含氮0.0779%,碱解氮百万分之63.1,速效钾百万分之160.5,氮磷比为5.5∶1。全县221个农化样分析计算:一是土壤潜在肥力高,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属中、高水平,分别占到57.5%和82.4%;二是速效氮比较充足,属中、高水平,占96.4%;三是速效钾较为丰富,含量均大于百万分之100,属高水平;四是速效磷极度缺乏,小于百万分之100的农化样占91.4%,属低水平。

从全县42个剖面,64个土样中对5种微量元素化验分析,其平均含量为:硼(B)为0.245/百万,锰(Mn)为5.19/百万,锌(Zn)为0.163/百万,铜(Cu)为1.45/百万,铁(Fe)为5.65/百万,除铜适量外,硼最缺,锌、锰、铁属严重缺乏或缺乏。

甘泉县2000年不同地形土壤养分含量统计表

甘泉县2000年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统计表

甘泉县2000年土壤耕层养分含量表

第六节 植 被

甘泉县植被呈现以森林为主兼有森林草原的地带性植被特点。由于区域内海拔高度在950~1600米之间,故垂直分布不明显。森林植被主要分布于人为活动较少的远山、深山区,占森林总面积的90%左右。而在洛河沿岸、城镇、村庄和人为活动频繁区域只分布有10%左右的天然次生林植被区,而且分布不均,主要呈团状或小块状分布,林相一般,草灌茂盛。

植被区森林以落叶阔叶天然次生林为主。主要林木类型有侧柏林、辽东栎林、白山杨林、小叶杨林、白桦林等。灌木主要有沙棘、虎榛子、胡颓子、胡枝子、白刺花、黄蔷薇、山桃、栒子等。草木植物主要有黄菅草、羊胡子草、白草、蒿类等,覆盖度一般为40%~60%。人工绿化栽植树种主要有油松、侧柏、刺槐、北京杨、大关杨、河柳、白榆、中槐、椿树、桃、杏、梨、枣、苹果等。

1999年退耕还林、还草和封山育林政策实施后,全县25度以上的坡耕地退耕后和荒山荒坡地陆续还林、还草,对荒山荒坡实行封山育林措施,既保护水土流失,又增加了植被面积。人工种草品种有苜蓿、柠条、沙打旺、籽粒苋等。同期还对全县天然草场进行了草品改良。2009年,甘泉县纳入陕西省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县。主要监测草原植被状况、草原生态状况和草原利用状况。

2010年底,全县累计退耕还林草19.13万亩,封山育林5.9万亩。全县森林、草场总面积为298.12万亩,天然植被覆盖率为85.84%。

第二章 自然资源

第一节 土地资源

甘泉土地资源丰富,而且结构较为合理。质地以黄绵土为主。2010年底,全县土地总面积2300.72平方公里,折合3451080亩。其中农耕地387985亩,占总面积的11.24%;林地面积2858236亩,占总面积的82.28%;草地面积122982亩,占总面积的3.56%;交通用地30685亩,占总面积的0.89%;水域面积16369亩,占总面积的0.47%;居民及工矿占地34823亩,占总面积的1.01%。人均总面积39.86亩,人均耕地面积4.48亩。

甘泉县2010年底耕地分类统计表

注:合计栏数字小1,因分项四舍五入而致。

全县耕地坡度分为5个级别。Ⅰ级:地面倾角<2度,基本无侵蚀,适宜自流灌溉,面积45000亩。Ⅱ级:地面倾角为2~6度,有轻度土壤侵蚀,自流灌溉困难,面积26000亩。Ⅲ级:地面倾角为6~15度,面积142000亩。Ⅳ级:地面倾角为15~25度,面积174985亩,水土流失严重。Ⅴ级:地面倾角25度以上,面积65000亩,水土流失最为严重,2000年后,已全部退耕还林还草。

境内成土母质有:黄土、三趾马红土、冲积物 (由洛河及支流携带的泥土泥沙及黄土)、坡积物 (岩石风化产物或其他物质受流水搬运及重力作用在坡的下部或山麓平缓地带的堆积物)、残积物。

全县土壤均呈规律分布,即褐土面积169.23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49.03%,主要分布在各大小沟沿线以下的阴坡下,或海拔1200米以上的山地。黄绵土面积161.64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46.83%,遍布全县,为农耕地的主要类型,占农耕地的89%左右。黑垆土面积4.61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33%,分布在洛河两岸及较高台地上。淤土面积3.26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0.95%,主要分布在洛河两岸及支流两侧。红土水稻土面积1.63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0.47%,主要分布在陡坡、沟湾地带。水稻土面积0.25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0.07%,主要分布在府村、清泉、乱柴沟、龙嘴沟的沟谷底部。

全县0~20厘米耕层中有机质含量为1.0218%,全氮含量平均为0.0784%,碱解氮含量为百万分之63.1,速效磷百万分之7,速效钾百万分之160.5。土壤有机质潜在力较高,含量属中下水平。全氮和碱解氮含量为中等水平,速效磷为低水平,速效钾为高水平。氮磷比例失调,土壤极度缺磷。微量元素硼、锰、锌、铜、铁等农作物所需的主要元素含量严重缺乏或缺失。

第二节 水资源

甘泉县水资源总量相对充沛,水质优良。以1990~2010年平均值测算,年均降水总量为11.890亿立方米,年蒸发量11.949亿立方米,浅层渗水总量为0.309亿立方米。地表自产径流总量0.731亿立方米,过境客水3.142亿立方米,实际地表水资源总量3.873亿立方米。

一、地表水资源

甘泉地表水资源主要有过境客水和境内自产水两类。其流量起伏变化不大。

过境客水 甘泉唯一过境客水即洛河流水。洛河过境全长95公里,枯流量1.5立方米/秒,常流量3.25立方米/秒。极端最小流量0.4立方米/秒,极端最大流量7200立方米/秒。年平均径流总量3.142亿立方米。

自产水 甘泉自产水主要有境内河沟径流和天然降水。径流水全县有1公里以上的河沟1311条,其中常年流水河有15条,合计流量为0.98立方米/秒,年产水总量为0.309亿立方米。

天然降水 全县年均气象降雨量516.8毫米,折合总降水量11.890亿立方米。年最高降雨量727.3毫米,最低为312.1毫米。按80%的降水保证率413.44毫米计,可适应农作物生长的需水要求。但是全县降水分布不均,南部区域年均降水580毫米,北部区域降水530毫米。降水多集中在7~9月份。

全县径流水季节性变化大,冬季为枯水期,夏季为丰水期。多数河流夏季流量约占全年总流量的65%以上。

二、地下水资源

甘泉地下水资源区域总量0.309亿立方米,全部为浅层渗水。冲积层深层潜水还广泛分布在洛河一二级阶地上,深度10~15米,地势平坦,向河流倾斜,单井涌水量0.1~0.9公升/秒,基岩裂隙水区分布在平坦宽谷,集水面大,储水条件好,单井涌水量0.6~1公升/秒。受地形构造控制空气层潜水形成承压水,一般高出河床地面10多米,以泉水的形式出露在现代河谷中。泉水动态稳定,单井涌水量0.23公升/秒左右。全县共有大小泉眼300多处。著名的美水泉就出露在县城西南5公里处神林山麓的现代沟谷中,高出河流面约60米。泉水受降水影响不大,比较稳定,日产水150立方米。

三、水质

甘泉水质以中矿化型为主,微碱性软水和适度硬水,总硬度在10~50德国度之间, p H值在7~8.5左右。河水离子总量多年平均值大部分超过400毫克/升左右,化学类型以重碳酸盐为主,含各种盐类总量达258~700毫克/升。也有部分硫酸盐类河流,含硫酸根4~92毫克/升。河水的矿化度一般冬季强夏季弱,春秋稍次,北部强南部弱。洛河水属于中性偏碱,p H值是7.0,总硬度为29.72德国度,属极硬水质。浅层地下水2~3米内一般水质较好,中性偏碱,p H值为7.1~8.4,总硬度为8.28~16德国度,矿化度大多不高,不具腐蚀性,水质良好,含碘量普遍低,一般小于0.05毫克。大多数井水含氟量也偏低。甘泉河水均可作为农田灌溉水源,适宜养鱼、人畜饮用及工业使用。

2000年后,由于石油钻采压裂、排水、渗漏等原因,对井区部分地域地下水造成轻度污染,个别区域污染严重,致使人畜不能饮用。河流偶有污染,自来水重油指数亦偶有超标。

第三节 矿产资源

1992年,探明甘泉矿藏资源主要有石油、天然气、原煤、陶土、紫砂黏土、砖瓦黏土、料姜石、泥灰岩、砂、砂岩、黄金、矿泉水、高岭土、红砂石土、中华石共15种。1998年,境内钻探发现油页岩、页岩气资源。已探明石油储油面积1760平方公里,原油储量1.6亿吨、天然气储量820亿立方米、页岩气储量290亿立方米,在57平方公里探明煤炭储量4800万吨。

煤 系上三叠系延长组第五岩层(T3V5),是陕北三叠纪,湖盆进入衰亡后期,湖滨相沉积层中形成的煤层,分布在城关镇炭窑沟、道镇焦庄、柴窑及蒲家沟一带。采厚0.5~0.7米。原煤发热量7500~8200千卡/公斤,灰分12%~19%,含硫0.24%~1.34%,为2号气煤。

油页岩 系上侏罗统安定群油页岩层,厚度8~15米,油页岩与黑色页岩交互出现,顶部为泥岩和泥灰岩互层。矿床类型属内陆盆地沼泽相式油页岩,分布于县境中部洛河两岸。

石油 产油层为侏罗系延安统和上三叠系延长统长(2)、长(9)。主力油层属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沉积。油层深500~800米,厚度60~70米,岩性为硬砂质长石砂岩。主要分布西北部洛河两岸。盛产年年产44万吨。

天然气 主要分布在洛河上游侏罗纪延安群,含油气层主要是厚层块状砂岩及细砂岩,物性良好,大部分渗透率达到31毫达西。据地质勘探资料,甘泉王坪以北,绥德以南,地下聚集着一个以安塞为中心广阔的大气海,其资源相当丰富。甘泉有少量本地产天然气利用,部分居民用于炊事、取暖和烧砖。

料姜石 石灰岩之一种,俗称石卷、石炮,分层状料石和结核状料石。层状料石赋存于第三系上新趾马红土层底部,厚度为2~2.5米,主要分布在劳山、姚店、清泉一带。结核状料石产于新生界各地层的底部,呈团块状或不规则状,常出现在现代河床上及一、二级支沟的各地或在近沟头位置,分布广泛,但不宜大规模开采。

泥灰岩 俗称风化石、羊肝石,色泽呈红色或灰色,薄层状,中等硬度,氧化钙含量30%,属高硅、高镁、低钙矿石,主要分布在王坪、下寺湾、府村一带。

紫砂黏土 赋存于延安组,由侏罗系中、下统延安(J-Y)的黄色、灰白色、紫红色长石砂岩、泥岩和岩石类粉矿岩及第四系黄土组成。按其自然类型分为紫红色和含青灰色黏土团块的紫红色黏土。矿石总储量59.9万吨,总剥采比1.5∶1。主要分布在道镇六里峁一带,城关镇姚店有少量瓷土,可烧制陶器。

砂 即沙子,甘泉主产红砂。主要分布在境内上洛河川一带,储量4000万立方米,易开采,可直接使用,但沙砾不匀、硬度小,含土量大。

砂石 即砂岩,建材之一,分布广泛,川道、沟渠均有。石质较好的有劳山青石及城关镇王庄、县屯之石。

黄金 道镇红土沟、府村一带有含量极低的金矿,储量不明。

砖瓦黏土 俗称红胶泥,境内分布广泛,用于烧制砖、瓦且历史久远。

红砂石土 即红砂、石子、土的混合物,境内广有储藏,主要做路基填方使用。

矿泉水 水资源一节详记。

高岭土 又名观音土、白土。

中华石、陶土等矿藏亦储量颇丰。

第四节 植物资源

甘泉县植物资源丰富,分布广阔,种类繁多。2010年,有森林面积285.82万亩,覆盖率达82.28%;草场面积122982亩,占3.56%。各类植物资源共有91科、331属、1100余种。

一、林木资源

甘泉为地带性植被,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的北部落叶栎叶林区地带。乔、灌植物有80余种。

森林以幼年杂木林为主。林龄结构中,次生林约占75%。森林多呈片状或混合分布,阳坡多为灌丛或荒草,阴坡为森林。

森林树种单纯,乔木林以山杨、辽东栎为主,其次有白桦、侧柏、油松、刺槐、紫穗槐、杜梨、水楸子等。灌木林以山桃、虎榛子、胡枝子、黄刺玫、绣线菊,狼牙刺、沙棘、沙柳、合子梢、黑格兰等为主。灌木丛多疏林相混,成片纯灌木林少。

裸子植物仅有银杏、油松、侧柏3种。

被子植物即有花植物较多,主要有杨柳科、毛茛科、榆科、桦木科、唇形科、蔷薇科、木兰科、葛科等。主要树种有:山杨 (俗称贝档),多生长在阴坡、半阴坡。栎树(俗称桐树),多生长在阴坡、半阴坡。桦树,有白桦、黑桦,白桦多生长在阴坡缓平处。榆树,主要有山榆、景观榆、刺榆。槐树,有刺槐、中槐、龙爪槐、紫穗槐等,刺槐花可食。柳树,有旱柳、水柳、垂柳、红柳、杠柳等种。桃树,有山桃、家桃、油桃、水蜜桃等种。杏树,有山杏、梅杏、家杏等。另有核桃、杜梨、苹果、椿树、山楂树、剪子树、花椒树、桑树、枣树、酸枣树、椴树、楸树、桐树 (山桐、泡桐)、漆树、槭树、栾树、虎榛子、胡颓子、胡枝子、白芨梢、剪子梢、杭子梢、黄刺玫、狼牙刺、黑格兰、丁香、连翘、柠条、荆条、沙棘、蔷薇、木瓜、绣线菊、枸杞子、季氏五加、葡萄、葛藤、冬青、樱桃树、李子树、石榴树。

二、草类资源

全县草种繁多,约200余种,主要草本植物有:茭蒿、黄蒿、臭蒿、铁杆蒿、青蒿、艾蒿、日本蒿、冷蒿、红蚊马先蒿、蒌蒿、苍术、大针茅、白茅、本氐针茅、本氐羽茅、羊茅、白羊草、狼尾草、黄菅草、鬼针草、含羞草、荩草、芨芨草、龙须草、龙牙草、铁线草、蒲草、稗草、冰草、马蔺草 (马兰、马莲)、蒲公英、夏枯草、沙草、山丹丹、旋覆花、野菊花、狼尾花、野棉花、炒石花、野玫瑰、薄荷花、灯笼花、马牙草、草莓、蛇莓、野山药、白藤、苦菜、马齿苋、地肤、紫花苜蓿、野苜蓿、串地苜蓿、草木樨、突叶铁扫帚、山葱、次苋、灰条、小蒜、芦苇、沙蓬、麦蓬、沙葠 (马奶奶)、大茴香、小茴香、茛子、野蓖麻、野稀子、大辣、蒺藜、野萹石、生瓜瓜、野蔓豆、野蛇豆、二色棘豆、泽蒙、早熟禾、春箭筈、毛苕子、水芹、飞廉、萹蓄、三枝、地梭、窃衣、喜阳糙苏、刺蓟、多花米口袋、瓜子金、闭穗、鸡儿肠、玉竹、异叶破浆、独花泥湖菜、歪头菜、委陵菜、苦麦菜、结缕草、细叶苔草、苦苋草、厚穗冰草、一丁草、绿毛鹅冠草、翻白草、野古草等。

三、药用植物资源

境内药用植物资源有150余种。分布广泛且储量较大的品种主要有;甘草、黄芩、秦艽、大力子、板蓝根、党参、车前、大黄、当归、枸杞、贝母、羌胡、黄连、远志、黄芪、黄柏、天麻、地榆、防风、前胡、柴胡、木贼、菖蒲、木通、半夏、沙参、白芷、苍术、桔梗、连翘、二丑、枳实、山楂、芍药、薄荷、茶花、毛茛、大蓟、蒺藜、牛蒡、苍耳、侧柏、木瓜、白芨、菊花、紫荆、冬青、牡丹、水仙、凤仙、红花、生地、杜仲、玄参、山芋、桃仁、杏仁、夏枯草、仙鹤草、猪鬃草、金盏花、五加皮、地骨皮、菟丝子、夹竹桃、串地龙等。

四、观赏植物资源

境内花卉等观赏植物资源有150余种,主要有菊花、荽花、蜀葵(有红黄、紫、白等种颜色)、龙葵、百台、野百合、蔷薇、虞美人 (有紫红、艳红、粉红等色)、紫丁香·60·(有紫、白色)、紫茉菜 (有红、白、黄、紫色)、紫薇、紫荆、月季、海棠、金盏花、兰花 (有君子兰、吊兰、剑兰)、牡丹、天竺葵、水仙、牵牛花 (有淡红、紫红、紫蓝花)、石竹 (有红、紫、白色)、马兰等。人工栽种的花卉有鸡冠花、仙人鞭、仙人掌、仙人球 (花有红、白色)、夹竹桃、冬青、美人蕉、玉簪、雁来红、萱花 (有白、粉色)万年青、凤仙、玻璃翠、倒吊金钟、四季果等。

五、农业作物资源

甘泉农业作物品种有禾木科、豆科、葫芦科、茄科、百合科等。主要种类有谷子、糜子 (有软糜、硬糜、红糜、黑糜等)、小麦、稻子、高粱、玉米、荞麦、大豆 (有双青豆、黑豆、黄豆)、红小豆、绿豆、豇豆、豌豆、扁豆、蔓豆、豆角、刀豆、线豆、线麻、芝麻、蓖麻、油菜、黄芥、花生、旱烟、烤烟、南瓜、西瓜、小瓜、冬瓜、番瓜、苦瓜、丝瓜、黄瓜、甜瓜、西葫芦、菜葫芦、菜瓜、洋芋 (白皮、红皮、紫皮)、红薯、白菜、油菜、空心菜、萝卜 (有红、白、黄、水、糖萝卜)、蔓菁、菠菜、茼蒿、芹菜、茄子、莴笋、甘蓝、芥菜、韭菜、辣椒、甜椒、尖椒、大蒜、葱 (红葱、白葱、洋葱)、芫荽 (通称香菜)、黄花 (又称金针花)、菜花、芡莲、木葫芦等。

第五节 动物资源

1999年,普查表明:全县有野生动物60余种(不含昆虫类),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3种,二级保护动物16种,省重点保护动物2种。

低等动物类 主要有蚯蚓、沙蚕、蚂蟥、蜗牛、园蜘蛛、红蜘蛛、小蜘蛛、蝎子、蝉、螨等。

昆虫类 主要有衣鱼、蜉蝣、蜻蜓、豆娘、蟑螂、地鳖虫、螳螂、蝗虫、蟋蟀、臭瘪虫、蝉、蝼蛄、蝽象、蚜虫 (俗称油旱)、金龟子、玉牛、草蜻蛉、蝴蝶、蛾子、蚊子、跳蚤、苍蝇、蚂蚁、马蜂、人头蜂、麻子蜂、土蜂、蛔虫、蛲虫、绦虫、萤火虫、斑蝥等。虱子、墙虱已绝迹。

鱼类 主要有鲤鱼、草鱼、鲫鱼、鲢鱼、红鱼、青鱼等。两栖动物多属无尾目的蟾蜍科和蛙科,主要有蟾蜍 (俗称癞蛤蟆)、青蛙。爬行动物有鳖、壁虎、螃蟹、竹叶青、银环蛇、赤练蛇、黑乌梢蛇等。

鸟类 主要有鸭、鹅、老鹰、鸡、野鸡、山鸡、鸽子、斑鸠、杜鹃、雀鹰、猫头鹰、啄木鸟、燕子、喜鹊、灰喜鹊、乌鸦、百灵、黄鹂、柳莺、麻雀、鹚怪子、鸽虎、画眉、鹦鹉、苍鹭、白鹳、鸳鸯等。

兽类 主要有鼹鼠 (俗称瞎狯)、兔子 (有家兔、野兔)、鼠兔、蝙蝠、野狸子、紫貂、老鼠、松鼠、金花鼠、田鼠、大仓鼠、社鼠、大林姬鼠、狐狸、狗、狼狗、宠物狗、黄鼬、青鼬、狗獾、水獭、貂猫、猫、马、骡、黄牛、五花奶牛、驴、羊 (有黑山羊、白绒山羊、布尔山羊、小尾寒羊、奶山羊、绵羊)、猪、野猪、狍子 (也称山羊、野羊)等。狼、豹已绝迹。

第三章 自然灾害

第一节 气象灾害

一、旱灾

甘泉县对农作物造成危害的旱灾主要发生在春末至秋末。1992年之后,全县再未播种冬小麦,故冬旱、早春干旱对农作物无影响。由于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7.5%,降雨量相对偏多,自古即有“十年九不旱,见苗收一半”之谚语。10万亩川台地是主要农作物种植区,耐旱力强。2000年后,山坡地全部退耕还林,故一般性旱灾偏少,但极端性干旱灾害偶尔有发生。

1995年春夏,全县范围内持续高温、热风、干旱,持续154天未有有效降雨,1~6月份降水总量仅为80.5毫米。玉米、谷子、糜子、烤烟、洋芋等多数主要农作物受灾,成块、成片枯萎干死。干部群众全力抗旱,但仍杯水车薪,灾情严重。7月下旬降透墒雨,县委、县政府动员全县人民立即抢种、补种晚秋、小秋作物。山地一律补种、复种荞麦,人均3亩;川地种白菜萝卜,人均5分。

1997年8月,境内出现百年不遇特大旱灾,全县95%河沟干涸断流,农田受灾33万亩,绝收3.2万亩,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700万元。

2000年1~5月,连续150多天,全县降水总量仅为55.4毫米,旱象十分严重,同时出现热风、风暴、虫害等极端灾害。县委、县政府组织全县人民采取抽、排、担、抬多种措施抗旱保苗,其中投入浇灌机具1023台(套)。6月2日降饱墒雨,降水量44.9毫米,旱象解除。7~8月,县内二次出现少雨干旱天气,农作物普遍受害。

2001年3~6月,春夏连旱,全县117个行政村全部受灾,受灾农作物面积16万亩,农业直接经济损失2367万元。

2004年1~5月,冬春连旱,全县农作物受灾面积3万亩,农业直接经济损失266万元。

2005年1~6月,春夏连旱,全县117个行政村的19.3万亩农作物受灾,农业直接经济损失676万元。

2008年秋冬季,发生特大干旱,河沟断流,地下水位大幅下降,给县城供水的岳屯水库几近见底,县城生活用水告急。为解燃眉之急,县政府启动应急预案,一是从2009年1月12日起,每天雇佣15辆罐车,往返100公里,从东沟凉台水库拉水向关家沟净化水厂补水,持续28天,投资84万元。二是恢复弃用多年的杨家砭原啤酒厂抽水站和蓄水池,安装应急水泵2台从劳山河汲水,日补800立方米输入县城供水管网,投资36万元。三是修复高哨杨坪二级抽水站,安装闸板、启闭机、机电设施,日补水1000立方·62·米输入岳屯供水管网,投资45万元。此次旱灾,仅县城供水一项耗资165万元。

2009年2月6日17时30分~22时,因冬春持续干旱,县气象局抓住有利机遇,发射“37”高炮增雨弹101发,WB-IB型火箭增雨弹实施人工增雨。降水量4.8毫米。这是甘泉县首次实施人工增雨作业。

二、雹灾

甘泉县冰雹灾害多发生在4~10月份;1~3月、11~12月从未发生。分析表明:多发、致灾冰雹一般集中在5~8月,4月、9月、10月偶发冰雹,一般为小雹或软雹,危害性较小。与平原、高原地区相比,甘泉冰雹灾害不属于重灾区。

境内冰雹走向一般自西北向东南,冰雹云层多形成于境外西北方向的志丹、安塞、宝塔地界。易发冰雹路径或冰雹带主要有三条:一条是从志丹界进入境内,顺洛河川道向东南而下,多沿山系跳跃式行进,主要危害迎风坡面;有时直接向南行进。一条是从安塞县入境,沿雨岔沟南下,遇山脉跳跃式行进,此线路冰雹危害较大。一条是从宝塔区万花一带入境,沿北沟方向南下,同样因地形影响跳跃式行进;有时进至府村沟一带。境内自行生成冰雹情况较少,林区边缘地带偶有发生,但危险较小。

1997年7月8日,下寺湾遭受短时冰雹袭击,受灾农作物面积801亩,绝收300亩,直接经济损失100余万元。

1999年7月9~11日,雨岔、下寺湾、石门、道镇4个乡镇连下暴雨和冰雹,农作物受灾面积2万亩,直接经济损失400多万元。

1999年7月18日,东沟、道镇、城关、高哨、桥镇5个乡镇、24个行政村下暴雨、冰雹,农作物受灾面积近3万亩,直接经济损失600多万元。

2008年8月25日,下寺湾、石门、高哨、东沟4个乡镇遭遇40分钟的强降雨和冰雹,路面、田野被冰雹覆盖,冰雹直径有9~12毫米。受灾玉米6884亩,黄豆5141.4亩,荞麦354.8亩,直接经济损失840万元。

2009年6月14日,石门、下寺湾两乡镇4个行政村下冰雹,受灾610亩,绝收200亩。

2009年6月26日,全县出现雷雨、冰雹、大风强对流天气,石门、下寺湾、桥镇3个乡镇2000余亩农作物严重受灾。全县历年发生冰雹的气象记录如下表:

甘泉县1990~2010年发生冰雹次数分月统计表

续表

三、冻灾

晚霜冻 甘泉县冻害主要是霜冻,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是每年春末夏初的晚霜或叫终霜。民间自古有“农历四月八,冻死黑豆荚”的谚语。甘泉终霜日平均值为4月19日。

1991年5月4日,下霜,农作物幼苗遭受冻灾。

1992年5月7日,下霜,农作物幼苗受冻。

1994年5月7日,下霜,农作物遭遇冻灾。

4月末出现的霜冻一般危害较小。

早霜冻 甘泉秋季初霜日平均值为10月7日,9月份落早霜均对农作物成熟产生灾害影响。

1992年9月19日,落霜,形成冻灾,农作物歉收。

1994年9月28日,霜冻。

1995年9月24~25日,全县遭受早霜冻灾害,累计受灾面积18.7万亩,减产粮食1099万公斤,直接经济损失1232万元。

1996年9月24日,霜冻。

1998年9月21日,霜冻。

2003年9月22日,霜冻。

雪冻 雪灾对甘泉危害较小,一般不会发生,但极端雪冻不可避免。2008年1月11~22日,甘泉全境连续降雪12天,最大积雪厚度18厘米,此次降雪为甘泉有气象资料记载以来极值。冰冻积雪、残雪长达33天,形成雪冻灾害,给全县工农业生产、交通出行均造成较大损失。1.日光温室大棚蔬菜因长时间无有光照冻死绝收,积雪压塌大棚,菜农损失惨重。2.冰冻雪冻导致大范围、长时间停电、停水。3.道路长期结冰不化,客运、货运、人行均严重受阻。4.尤其原油生产受灾最重:大雪封山、运输道路结冰,使大量深山大沟油区原油不能运出,造成憋罐停产;新开井场钻机设备不能及时运进,无法开机生产;停电、断路,生活必需品运输受阻,油区工人衣食住行均带来极大困难,灾情罕见。

早冻 2009年11月2日,甘泉出现异常早冻天气,当日最低气温零下11℃,骤降10℃,给设施农业造成灾害。

四、水灾

甘泉县水灾主要有雨涝灾害和暴洪灾害。雨涝多因连降大雨形成,主要危害低洼川地农作物,一般发生次数较少,而且灾害范围小、程度低。

暴洪相对频繁,形成原因有境外进入洪水和境内突降暴雨或连降大雨形成洪水两种。洛河洪水灾害最大,而雨岔河、杨家河、劳山河、府村河洪灾较小。

1990年7月27日晚11时至次日凌晨1时,劳山乡突降暴雨,劳山河暴发洪水,使劳山、城关2乡镇沿岸3300亩玉米等农作物毁灭绝收,电力、水利等多种设施和单位、个人财产损失达100余万元。

1992年8月8~9日,洛河上游吴旗、志丹地区连降暴雨,洛河洪水形成。10日12∶30,洪水进入甘泉境内,桥镇洛河段洪水流量4000立方米/秒;14∶30,涨至6000立方米/秒。17∶00,县城洛河段洪流为3500立方米/秒;18∶00,涨至5000立方米/秒,洪水已达顶峰,之后开始回落。

洪水经过县城洛河段时,西延铁路“501架设桥梁施工队”处于劳山河与洛河交汇处的重型机械及一些生活设施全部淹没、冲毁,损失严重。

洪水接近顶峰时,县屯洛河钢索吊桥冲断,桥上8名围观群众坠落水中,6人被及时救出,1人冲至城南金庄获救,另1人北关居民刘某(男)落水后不久,抱住一根浮木,一直冲至40公里外的富县茶坊,幸被撬上一棵大杨树,困至夜里12时左右被当地群众救出。

次日下午3时左右,下寺湾程家纸坊一程姓村民在洛河洪流捞柴时不幸溺亡。当晚,省委、省政府、省防汛指挥部即对甘泉县此次遇难事件进行通报批评,并责令追究甘泉县人武部、公安局的失职责任。

此次特大洪水前一天,甘泉县已接到地、县防汛部门的预报,县委、县政府及时组织全县沿线群众撤离,不致造成更大的人员财产损失。当日,还在省上开会的延安行署专员贾治邦闻讯即返回延安指挥全区抢险,途经道镇甄家湾村时,210国道已积水1.2米,交通中断,无奈返回富县临阵指挥洛河沿岸各县抗洪抢险。

此次大洪水共使甘泉洛河沿岸6个乡镇、60个行政村、145户、650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21726亩,其中粮食作物12468亩,经济作物9258亩;冲毁水坝4座、抽水站1座、水轮泵站6座、倒虹1处、铁路护坡1处、围堰550米、桥梁3座、道路62处、涵洞15处、挡墙12处、路基6处、塌方7处、高压电路2处、高压线300米、电话线杆12根;有4个单位、36户居民家中进水,倒塌房屋105间(孔)。全县交通、通信、供电一度中断,总计直接经济损失1250.43万元。

1993年7月31日至8月3日,石门、下寺湾、雨岔、道镇、城关、劳山等乡镇遭到冰雹、洪水、大风袭击。农作物受灾面积达69300亩,绝收5460亩。劳山河洪水冲垮美水酒厂石桥护墩和东侧路基。直接经济损失1040余万元。

1994年8月10日夜,全县普降暴雨,降水量达39.7毫米,县城洛河段洪峰流量为4000立方米/秒。

1994年8月31日,洛河上游吴旗降暴雨,洛河洪水形成。上午7∶30左右,洪水进入甘泉境内。9∶40,下寺湾洛河段洪水3600立方米/秒。11∶50,城区洛河段洪水3200立方米/秒;13∶00,涨至4800立方米/秒;14∶50,达到顶峰,流量7200立方米/秒,为历史极值。

此次洪水共造成甘泉4人失踪、死亡。洪水之前,桥镇王角村马某(男,68岁)送侄女黄某(女,12岁)、孙女石某(女,13岁)过洛河上学时,不幸失踪。下寺湾贺家湾村贺某(男,38岁)不听劝阻,执意在洪流中打捞漂浮物时被冲溺亡,尸体在30公里外的石门村捞出。

洪水进入甘泉之前,已接到预警,县委、县政府紧急预防处置,书记、县长坐镇抗洪抢险指挥部,全县组织3500名干部职工参与疏导,成立9支、750人的抢险突击队。防汛办、人武部、公安局调度车辆、人员组织沿岸群众紧急转移、撤离危险区,封锁桥梁、渡口。太皇山火车站一列过站客车被管制,上千名乘客滞留车内。总指挥、县长张儒生接到地区行署指令后,组织相关单位对太皇山洛河铁路桥、右岸水毁桥墩、护岸全面进行临场鉴定,在排除险情后,放行本次列车紧急通行,驶离甘泉,确保乘客安全抵达延安。

此次洪水的重灾区主要有石宫寺滩、阎家沟、王坪、海眼沟、油粉村、县城北关、西门坪、金庄沟口、甄家湾、六里峁等片区。尤其城区一带西门坪全部没入水中,一片汪洋,铁路路基被浸冲;洪水致劳山河、金庄沟、瓦窑沟河水回流,溢洪淹没街道汽车站、城关供销社等单位。甄家湾、六里峁公路水深达1米多。

“94.8.31”洪水共造成甘泉洛河沿岸6个乡镇、61个行政村、6172户、28812人受灾。共受灾农作物面积5.7万亩,其中粮食作物4.4万亩,经济作物1.2万亩。冲毁农田5000亩;冲毁泵站5座,甘泉渠23处、1175米,田间渠系配套支渠30公里(其中石砌渠3公里),人畜饮水工程16处,洛河报汛站3个;淹没35千伏变电站1座,毁坏主变机1套,35千伏线路7基杆3.5公里,10千伏线路69基杆13公里,变压器10台, 210国道2处3公里,甘志路桥涵13处、挡墙520米,沥青路面10.1公里、过水桥2座、钢丝桥1座、邮电线杆121根8公里,1个邮电所进水、3所学校75间(孔)房屋进水、120米围墙冲毁,冲走油罐6个、淹没油井8口、抽油机1台、柴油机5台、变压器1台、12个单位86户居民家中进水,造成工矿企业停产50个,铁路中断1条次2时30分,公路中断2条次,供电中断2条次167时20分,淹没房屋576间(孔),倒塌房屋167件(孔),直接经济损失4416.1万元。

1996年7月10~15日,桥镇、下寺湾、雨岔、石门、劳山、东沟6个乡镇50个行政村相继遭到暴雨、冰雹袭击,受灾农作物面积3.48万亩,成灾2.48万亩。

1999年7月13日,洛河中、上游突降暴雨,洪水形成。当日17∶16,桥镇段洛河流量为700立方米/秒;22∶45,暴涨至5500立方米/秒。次日06∶55,洪水跌落至500立方米/秒,持续时间将近12小时。

此次洪水使全县6个乡镇、41个行政村、1.23万人不同程度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46700亩,其中粮食作物37200亩,经济作物9500亩,绝收8371亩,死亡牲畜14头,毁坏路基10.7公里,损坏堤防0.42公里,抽水站1座,洪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1202.5万元。

2007年7月2日,甘泉境内大范围突降大暴雨,降雨量达到153.2毫米的历史极值。

2009年7月9~12日,全县出现历史同期罕见连续强雨、雪天气,降雨量达50.7毫米,积雪厚度12厘米,给农牧业生产造成损失。

2010年5月29日,下寺湾、石门、高哨3个乡镇20个行政村遇暴雨、冰雹天气。被淹蔬菜大棚569座,房窑进水141间,紧急转移12户42人,农作物受灾面积9491亩,绝收7068亩,受灾人口2098人,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87万元。

1994年8月31日,洛河特大洪水通过太皇山铁路桥

原啤酒厂、税务局家属院一带被洪水淹没(1994.8.31摄)

五、风灾

扬尘、沙暴 一般发生在春季,多为沙尘天气。危害是污染环境,影响出行。偶有持续扬沙或沙尘暴对大棚蔬菜生长和大棚覆盖膜、草帘设施造成危害。2000年,春夏之交出现12次不同程度的沙尘天气,对当年的大棚设施损害较大,棚架刮倒,蔬菜冻死,整棚绝收。

热风、风暴 热风一般伴随干旱天气并发,单独未有造成灾害记录。夏、秋因强对流天气而发生的短时风暴天气时有发生,一般伴随雷雨、冰雹并发。对农作物危害多为倒伏。

寒风、冷风 冬季偶有寒冷的西北风或短时大风,或持续寒风。1992年后,危害主要是低温影响大棚菜生长或大风造成设施损坏。

第二节 地质灾害

一、滑坡

1990~2010年,甘泉境内大的滑坡性地质灾害有两次。

1996年6月20日13∶40,县城北关黑龙沟山体滑坡,塌方滑体高50米,宽80米,长110米,滑塌土方量约30.8万立方米,造成5户、20人、19孔窑洞及财产受灾,直接经济损失23.7万元。因预警撤离及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此次防灾处置受到国家、省、市防汛办通报表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做专题报道。

2002年5月8日14∶45,石门乡北沟王窑在建公路山体出现滑坡迹象。当时公路修建削坡已属高边坡危险性质,陡坡高于15米、坡比超出稳坡范围、坡脚出现1.2米长的胶泥滑舌群。经现场勘查,发现山坡底水井开始漏水,水位明显下降,距新修公路路面高差60米处的山坡上已出现错落节理。现场鉴定滑坡将会出现,县政府立即命令交通局、施工队、石门乡采取以下处置措施紧急避险:1.村民、施工人员迅速撤离现场;2.立即封锁危险区道路、村舍;3.即刻在危险区对面农田开辟便道,疏通来往车辆、行人;4.防汛办调度公安、武装人员执行戒严。当日夜间滑坡果然垮塌,滑体长175米,宽65米,高26米,滑体约29.57万立方米。由于预警、防范及时,此次滑坡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此次防灾处置受到市安全监督局通报表扬。

甘泉城区周围历史上的滑坡地带有城南五里桥公路东侧山坡、三里桥砭东侧山坡、瓦窑沟南侧山坡、黑龙沟南侧山坡。

二、地震

1990~2010年,甘泉未发生地震。偶有周边地区地震,境内有震感,但影响极小,没有造成灾害。有明显震感的共3次:

2004年10月14日上午,神木地区发生塌陷地震,甘泉有震感。

2008年5月12日下午,四川汶川大地震,甘泉震感明显:高层楼房、室内家具晃动,人有重心不稳之感。

2010年1月24日晚,山西运城地区地震,甘泉有震感:灯泡摇晃、走路前倾。

第三节 生物灾害

一、农业病虫害

1990年,全县农作物主要虫害有小麦红蜘蛛、麦蚜、荞麦钩刺蛾、豆芫菁、食心虫、烟蚜、蔬菜虫害及杂粮虫害。主要微生物病害有早期落叶病。1994年,美洲斑潜蝇成为主要虫害之一。1998年,在城关镇姚店村首次发现结线虫害。2001年,全县农作物主要虫害有玉米螟、粟灰螟、豆芫菁、二十八星瓢虫、桃小食心虫、金纹细蛾、蔬菜根结线虫、白粉虱、美洲斑潜蝇、菜青虫等10余种。主要病害有玉米大小斑病、谷子白发病、豆类锈病、马铃薯晚疫病、苹果早期落叶病、腐烂病、锈病、白粉病、黄瓜霉烂病、番茄晚疫病、瓜类白粉病、蔬菜灰霉病等。2006年,美洲斑潜蝇从全国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中去除。

2010年,全县农作物主要虫害有玉米螟、玉米双斑萤叶甲、粟灰螟、豆芫菁、二十八星瓢虫、桃小食心虫、金纹细蛾、蔬菜根结线虫、白粉虱、美洲斑潜蝇、红蜘蛛、蓟马、菜青虫等10余种。主要病害有玉米大小斑病、谷子发白病、豆类锈病、马铃薯晚疫病、苹果早期落叶病、腐烂病、锈病、白粉病、黄瓜霉烂病、番茄晚疫病、辣椒疫病、瓜类白粉病、蔬菜灰霉病13种之多。

每年虫害和病害给全县农作物生长造成重大损失。1990年,病虫害面积达到历史峰值的535.5万亩次,次年下降为36.75万亩次。1998年42万亩次。2000年50.4万亩次。2003年65.4万亩次。2006年83.55万亩次。2010年为107.7万亩次。

每年的人工防治面积仅能占到病虫害面积的60%~75%左右。

二、林业病虫害

据调查,2010年底,全县林业虫害有1500余种,而危害较大、对林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的有下列21种(类):松六齿小蠹、柏肤小蠹,主要危害柏类、柳类树种。光肩天牛星,主要危害杨、柳树种。刺槐虎天牛。松稍螟,主害油松。柏毛虫,危害柏树类。松针小卷蛾,危害油松类。侧柏毒蛾。舞毒蛾,杂食性虫类,危害树种500多类。大地老虎、黄地老虎、刺槐尺蠖、大袋蛾、桃蚜、铜绿丽金龟均为杂食性害虫。枣尺蠖,危害枣、梨、苹果、桃、杏、李、杨、柳、刺槐、花椒等多类树种。桃小食心虫,主要危害桃、梨、枣、苹果等果类。白杨透翅蛾、杨杆透翅蛾,均危害杨、柳、槐类。刺槐蚜,危害各类槐树。松阿扁叶蜂,危害松科植物。河曲丝叶蜂,主要危害杨、柳类树种。

林业鼠、兔害有13种,而分布普遍、危害较为严重的有中华鼢鼠、甘肃鼢鼠、草兔、达乌尔鼠兔4种。

林业病害已查明100余种,造成危害的主要有松落叶病、苗木立枯病、松叶枯病、侧柏叶枯病、苹果梨柏锈病、杨柳黑斑病、杨树烂皮病、山杨心腐病、细菌性穿孔病、杏树焦边病共10种(类)。

据调查,2007年,全县有害生物寄主面积29.8万亩,发生灾害面积8.6万亩,有效防治面积7.6万亩。2009年,全县有害生物寄主面积29.8万亩,发生灾害面积11.8万亩,有效防治面积8.6万亩。

三、畜禽病虫害

1990~2010年,甘泉畜禽类发生的微生物疫病主要有猪、牛、羊口蹄疫病、羊子布鲁氏菌病等,点状发生的传染病有猪瘟、猪肺疫、大肠杆菌、猪喘气病、猪丹毒、仔猪黄白痢、破伤风、羊梭菌病、羊痘、羊链菌病、鸡白痢、鸡新城疫、鸡法氏囊病。寄生虫病害主要有蛔虫病、囊虫病 (俗称米型肉)、绦虫病、线虫病、螨虫病、蜱虫 (草虱)病、牛羊肝片吸虫、羊包虫病、羊疥癣等。马传染性贫血病已达到国家控制标准,基本灭绝。牛马炭疽病在个别点似有死灰复燃迹象。

造成灾害的主要是羊子布病和猪、牛羊口蹄疫。常规防疫采取县、乡、村三级联防体系,每年春、秋两季强制免疫。一旦发现疫情,及时得到控制,使灾害降到最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