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设想思路及研究方法
陈维崧推为清代词坛一代宗主,《迦陵词》是其艺术创作成熟期最重要的一部词集。手稿本《迦陵词》在陈氏家族中一直是作为家藏圣物存在的,历经三百多年的流传承继,它由江苏宜兴辗转到过扬州,到过河南商丘,到过北京,到过天津等地,最后落身于南开大学图书馆。手稿本《迦陵词》内附一千八百余条评语批注,我们通过对其展开深入系统研究,可以在大的历史背景下、在丰富评点视域中审读陈维崧词作,进而深度挖掘其词学思想。手稿本《迦陵词》中的评点者包括兄弟、亲戚、同僚、同道、朋友、同学、弟子等,其中很多是陈维崧的阳羡同乡,所以这部词本有着鲜明的阳羡地域特色,因而,手稿本是研究阳羡词派的重要资料,据此可以推求阳羡词派的人员构成、风格特点及系列词学理论。
1.基本观点和创新之处
本书通过大量的文献爬梳整理,对手稿本《迦陵词》进行全面深入的考析,厘清了以下几个重要问题:一、手稿本《迦陵词》的版本的形成和传播情况以及其重要的文献价值。二、借助考证手稿本《迦陵词》中的大量批注、印章以及内存词集和附词,以陈维崧为中心,展开清初词人群体研究。三、以手稿本《迦陵词》为研究操作平台,探寻陈维崧与阳羡词派的理论和审美风尚,还原那一时代的文人结社和唱之风,借以窥探当时的世风与文风。四、由手稿本《迦陵词》词作结合具体评点归纳陈维崧的词学理论主张以及其在词坛上的卓著地位。
本书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手稿本《迦陵词》中保留大量词人汇评,文献价值极高,从手稿本出发,将陈维崧置于阳羡词派大的学术背景之下进行群体研究,可以真正地走进清初词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拓宽清代词学的研究视域。由于受手抄形态、传播模式和地域限制等因素的影响,手稿本《迦陵词》研究存在一系列难点:一、研究资料稀少。二、手稿本《迦陵词》校勘研究难度大。三、由于手稿本《迦陵词》是手抄本,笔迹辨识极为困难,生字、偏字极多,众多批注不署姓名无从考究。四、以陈维崧为中心,从手稿本评语入手研审其与阳羡词派的内部学术关联,探寻清初词风的形成原因,需要一定的理论素养。以上这些研究困难的突破正是体现着一种研究创新,笔者对手稿本进行全景式文献梳理与历史探源,并融入深入的学理性思考,从文学、历史学及文献学等角度进行综合研究。我们以手稿本为学术研究操作平台,将陈维崧研究推向一个新的视域。
2.基本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书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学科细化的研究方式,代之以多种学科交叉研究。我们努力挖掘《迦陵词》稿本本身的内蕴特质,并与清初阳羡词派的词学背景联结起来,为陈维崧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范式。就其“实践性”而言,目前学界对此尚涉及不够,这是本书的独到之处。我们将在文学、文献学、批评学视野下,结合考古学、传播学知识,坚持用材料说话,具体研究方法包括:
(1)文献溯源法。笔者充分掌握和占有大量与本书密切相关的原典资料,收集与陈维崧相关的书籍,尤其重视其词集的不同版本,并对其进行认真和严肃的梳理与分析,为课题开展研究打下坚实的文献基础。如本书对宜兴-商丘陈氏二十四代谱系的考证,对手稿本从阳羡、商丘、北京、天津等地流传线路轨迹的考证,都是建立在详实文献基础之上的。
(2)文史互证法。我们坚持以史为纲、以词为目、文史结合的研究思路,运用历史唯物论观点分析、解决问题。尤其希望在对各种陈维崧相关文史资料考索中捡见新证,为手稿本《迦陵词》研究提供多维支持。如我们从宜兴档案馆藏乾隆三十三年(1768)所刊《亳里陈氏家乘》中梳理陈氏族人谱系,从李放《皇清书史》中挖掘陈氏家族的书法艺术传统,从天津档案馆中查阅陈实铭在天津政府的任职情况,从敦煌文献造型艺术中审视“迦陵”一词的含义,这些都是典型地运用到了文史互证之法,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效果。
(3)理论分析法。我们在读阅相关文献典籍的基础上重视理论阐释与分析,重视文本细读与深读,如在厘清陈氏二十四代谱系基础上归纳总结陈氏贤良忠正的族风,将桃花扇传播与手稿本《迦陵词》传播放在同一时代背景下考察,从陈氏书法绘画、文物品鉴的家族传统反观手稿本《迦陵词》的保护与传播,以手稿本为契机在陈维崧与阳羡词派之间架构起研究的桥梁纽带,进而立体审视阳羡词派的群体特点,思考其深刻的词学理念,以上都运用到了理论分析法,提升了研究的整体理论水准,极大增加了研究的可信性。
(4)图表统计法。笔者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种类繁杂,有很多地方很难梳理出清晰的线索,于是本书尝试使用图表统计法,如在陈氏家族谱系、钤章印迹、评语批注、校勘信息、国家图书馆经眼重要图书等方面,都用到了该方法。这样有利于增强研究的逻辑性,化繁为简,整合信息,便于统计分析。
总之,笔者在研究过程中以文献材料为依据,还运用到了归纳法、考古法、排除法、抽样法等研究方法。方法为题旨服务,创新研究方法,是为了更好地阐释研究题旨。笔者整理出《稿本〈迦陵词〉评点人物小传》《陈维崧大事年表》《陈维崧传记》等重要资料,并将手稿本全部输入计算机,实现文本电子化,以上这些都为本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