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周仲瑛辨治疑难病证方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 瘀热相搏是重型肝炎的基本病理状态

重型病毒性肝炎初起可见邪在卫分、气分之证,如恶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纳呆、腹痛腹泻等。但由于感受的是湿热疫毒之邪,“疫毒”多具火热之性。余师愚云:“疫既曰毒,其为火也明矣,火之为病,其害甚大。”因此,病邪每从气分迅速内传营血,形成瘀热相搏的病理状态。
瘀热相搏的形成主要见于湿热疫毒深入营血的极期,由于热毒化火,火热炽盛,热蕴营血,煎熬熏蒸,热与血搏,而致血液稠浊,血涩不畅,形成瘀血,血瘀又可郁酿化热,而致血热愈炽,血热与血瘀互为因果,从而表现出瘀热相搏的一系列证候特征。
(1) 瘀热发黄:病在血分,黄疸亦进入高峰或极期。一方面,由于火热壅盛,气血郁滞,瘀毒互结,使湿热无以外泄,更加熏蒸肝胆,阻碍胆汁从胆道排泄;另一方面,肝为藏血之脏,热毒瘀结于肝,必致疏泄失司,使胆汁不循常道,上下横溢,泛于肌肤,出现全身皮肤、目睛色黄如金,黄疸持续不解,甚至进行性加重,标志病情的恶化。
(2) 瘀热血溢:热毒瘀结,病在血分,极易耗血动血。此种出血,不仅是由于热盛而迫血妄行,且与瘀热相搏或瘀毒搏结,络伤血溢有关,表现为瘀热型血证。火热由气及血,血热内壅,遂致热与血搏,瘀热互结,血络受伤,进而出血,故火热毒邪是引起血瘀继而导致出血的始动因素。火毒、血瘀、出血常互为因果,火毒戕伤血络,则逼血外溢;败血瘀滞脉道,则血不循经;热瘀互结,又往往使邪热稽留不退,瘀血久踞不散,所谓“热附血而愈觉缠绵,血得热而愈形胶固”。瘀热相互为患,阻滞搏结,脉络损伤,血溢于外,发生各个部位的出血。
(3) 瘀热水停:热毒瘀结、瘀热相搏,阻滞气机,经隧不通,湿浊潴留,可导致鼓胀之变,患者短期内腹水急剧增长,腹部膨胀如鼓、尿少。重型肝炎出现腹水,往往来势较猛,除一般“气血水互结”外,临床还有以下特点:一是“瘀热”明显,因毒热瘀于肝脏,可见腹部青筋显现,舌红绛,有瘀斑瘀点等;二是湿热偏盛,多兼发热,黄疸加深,口苦,尿少,舌苔黄腻;三是病情迅速恶化,瘀热水毒凌心蒙窍,很快陷入昏迷。
(4) 瘀热阻窍:热毒瘀结,深入营血,弥漫三焦,充斥上下,除动血滞气外,甚则内陷心包,化火动风,上扰神窍,可见神昏、痉厥之变,即肝性脑病之并发症。进入肝性脑病之前,一般先有头目昏胀、烦躁不安等肝火上炎之象。“内风多从火出”,热甚化火动风,风火相扇,则出现躁扰妄动、抽搐、扑翼样震颤,所谓“肝经淫热……木动风摇”。口中肝臭是一种带有刺激性的水果腐烂气味,为肝性脑病者所特有,古人称为“口秽喷人”,亦是火热毒邪内炽于肝经之象,如余师愚云:“口中臭气,令人难近,非毒火侵炙于内,何以臭气喷人”。进一步发展,可见四肢抽搐,甚则僵硬、强直,则与瘀热火毒耗伤阴血,筋脉失养有关。如热毒过盛而内陷,郁闭气机,瘀滞血脉,阴阳之气不相顺接,可以痉厥并见,四肢抽搐而厥冷,此时多有明显的神志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