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脏 腑 学 说
中医的脏腑学说是对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学说的研究。即是脏腑学说不单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它还包括人体各个系统的生理学和病理学的概念。
脏腑包括五脏与六腑。五脏为心(包括心包络)、肝、脾、肺、肾,六腑为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脏与腑是根据它们的生理功能特点而区别的。五脏贮藏精、气、血和津液,六腑则有主管食物受纳、消化、吸收、运转和排泄的生理功能。所以脏以贮为主,腑以输导运转为主。
五脏六腑之外,还有“奇恒之腑”,包括脑、脉、骨、髓、胆、女子胞。它们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均与脏腑关系极为密切,在人体组织发生病理变化时,与相关的五脏六腑均有实质上的联系。
一、 五脏
1. 心
心位于人体胸部稍偏左的位置,心被心包络包裹,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和神志,其华在面,开窍在舌,体位在舌尖。与小肠为表里。
(1) 心主血脉:是指心能产生搏动,推动血管内血液的运输作用。《素问·痿论》说:“心主身之血脉。”经脉、络脉、孙脉是运送血液的通道,只要心气充足,心搏动正常,全身的血液流动会正常的通行,人体的各个器官就会正常,其华表现在我们的面部红润、光泽。如果心气不足,会影响全身的血液正常流通,经脉、络脉、孙脉在某部分发生了生理功能障碍,就会产生局部的血液流通障碍,面色发黄,精神萎靡。
(2) 心主神志:神志,即是指的精神与思维活动。精神饱满、思维敏捷,中医学上认为与脏腑学说的脏腑功能有关,尤其是与心的功能有关,人体的精神状态与思维活动与血液物质的供应充足与否有密切的物质关系。如果心气充盈,血液供应流通正常,各脏腑得以滋润,人体的精神则充沛,神志则清晰,思考问题则敏捷。相反,如果心血不足,则会导致精神状态不佳,出现心悸、失眠、多梦、健忘等状态,人则会呈现精神状态萎靡,神志则迟钝,思维能力减弱。
(3) 心包络:是心脏的外围组织,有保护心脏和滋养心脏的作用,如果心包络产生了疾病,则会导致心肌和心脏功能的失调、病变。正如《灵枢·邪客》说:“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如温邪侵入心包就会出现舌尖赤红、神昏谵语、心神失常的症状。如果痰湿侵入心包就会发生意识混乱、神志模糊、手脚发凉的症状,这就说明了心包络产生的疾病症状与心主血、心主神志的功能相关。
2. 肝
位于右胸下部前肋沿内,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有疏泄、藏血、主筋,开窍于目,其华在爪。与胆相表里。
(1) 肝藏血:是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循环血量的功能。这种功能的体现是指它有随人体运动量加大及人在静止状态和睡眠状态有自动增大或减少血液流量的作用,如人在劳动时,肝脏就会调节血流量的增多而支持劳动的付出;人在静坐或休息时,多余的血液就会自动贮藏在肝脏内,所以有肝藏血之说。这种调节功能与人体气的运行有关系,故在中医学说内曰“气行则血行”也。
(2) 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展、生发气机的生理功能。肝的气机调畅,表现在肝脏功能的正常,若气机不调,肝的升降疏畅功能就受障碍,发生病患,影响肝的功能。中医学在长期临床实践观察中认为人的精神活动与情志状态会影响到肝的舒畅与生发功能。若肝气不疏,常见胸闷胀满、忧郁不乐、失眠、沉闷、月经不调;若肝气过旺,会产生烦躁易怒、失眠多梦、头晕目眩、耳鸣等症状,这些都跟人的情志和过分劳累有关。
(3) 在饮食消化方面:如果过饱或者过饥会影响肝正常疏泄气机的功能,这说明了消化不良或脾气功能的减退,会影响到肝的疏泄功能畅通,亦即胃气侵犯了肝气。
(4) 肝主筋:是指全身的筋膜与肌腱需肝血的滋养,阴血供给充足,手足肌腱灵活有力,所以肝主筋,“其华在爪”是也。
(5) 肝开窍于目:五脏六腑的精华之气皆上注于目,因此目能视与否与五脏六腑功能的正常与否有关。但肝脏主要是藏血的,目得血的滋养而能视是其主要关系。若肝血不足,则两目干涩,或视物不清,甚则夜盲;肝经风热,则可发生目赤肿痛。
3. 脾
位于左胸肋下沿,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运化、统血、主肌肉及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与胃相表里。
(1) 运化水谷精气:是指脾具有消化、吸收和运输营养物质的作用。脾的精气健运,则消化、吸收功能旺盛。反之,若脾的精气不健运,则会产生消化、吸收功能不良,就会出现腹胀、腹痛、腹泻、消瘦、营养不良等症状出现。
(2) 脾统血:是指脾气有统摄血液,使其不致溢出脉外的作用。如脾气虚衰,失去统摄之气,则血离脉道,出现各种出血病症。如机体经常出现青紫色瘀斑、血崩等脾不统血的症状,也就是脾气不能摄血的结果。
(3) 脾主肌肉、四肢:是指脾有运化水谷精微以营养肌肉和四肢百骸的作用。脾气健运,营养就会充足,肌肉就会健壮丰满。因此脾的运化功能是否正常,会关联到人体肌肉的健壮与衰萎,即《素问·痿论》曰“脾主身之肌肉”是也。
(4) 开窍于口:是指人的饮食通过口的味觉与脾的运化功能有联系。口的味觉功能正常,饮食吞纳,口味即开,表示脾的运化功能正常。反之,如果出现不欲进食,口腻无味,则表示脾的运化功能失调。故曰:“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
4. 肺
位于胸上部,肺有五叶,华盖于内脏之上,有气管上连接咽喉部,开窍于鼻。它的生理功能是主呼吸,统一身之气,宣发与肃降,统领水道,主皮毛。与大肠相表里。
(1) 肺主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肺主呼吸之气;二是指肺主一身之气。呼吸之气是指肺接纳自然界中清新的空气,呼出人体内的废气,这样使人体内外之气不断得到交换,使新鲜的、有营养成分的气贯注于全身器官与机体。若肺的呼吸产生了障碍或失调就会影响肺吐故纳新的功效。
(2) 主宣发与肃降:是指肺有布施气血津液至全身脏腑及外部肌肉皮毛的功能,若废气不能宣发而壅滞就会出现咳嗽、吐痰、胸闷、鼻阻、流清涕等症状。肃降是指肺有下降清肃之功能。因肺居上焦,其气肃降则为肺气顺;其气上逆,则肺气闭塞,不能肃降,就会发生胸闷气紧、咳嗽、喘息等症状。宣发与肃降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如果它们发生失调,就会互为因果地产生矛盾或病变。
(3) 主皮毛,通理全身水道:皮毛是指一身之表面,包括皮肤、汗腺、汗毛、头发等部分。肺主皮毛是指肺的布施功能直接与以上各组织有密切的联系。肺通过它的宣发作用可以把带有营养的物质布施给皮肤、汗腺、汗毛、头发等组织以滋养它们,产生卫气,抵御外寒,舒张收缩皮肤与毛孔,以此输送水谷精微,滋养毛发。如外邪侵犯皮肤,皮肤立即产生反应,感觉寒战,肺部也立即产生病理变化反应,会出现咳嗽,恶寒发热,鼻塞声重,曰“肺主皮毛”是也。
通理水道是指肺部将水液布施到全身各个部分,直达肌肉皮肤,有代谢与调节功能。这一功能是通过肺气宣发和肃降的作用来完成的。多余的水液转归肾脏,其余的水液通过肃降从尿液、大便、汗腺、肺部呼出。故有肺为水之上源之称。
(4) 鼻为肺窍:是指肺开窍于鼻,肺有气管,直接与鼻的呼吸通道相通,鼻腔内有嗅觉器官,鼻部能呼吸,嗅觉才能产生作用,均与肺的宣发功能有关,肺部宣发正常,则鼻腔通畅、嗅觉灵敏。若寒邪侵犯鼻部或温邪侵入肺部,多为鼻呼吸道传入,所以鼻是肺部的开窍处。
5. 肾
在腰部,两侧各一。肾有藏精、主水、纳气、生髓、主骨等功能,肾是水脏,主津液,开窍于耳和二阴。与膀胱相表里。
(1) 藏精:是指肾有储存精液、产生精液及生殖的功能。精是构成人体的基础物质,也是机体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能源,它有先天和后天之分,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后天之精来源于水谷之精华,由脾胃化生而来。故《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夫精者,身之本也。”精藏于肾,产生肾气,肾气盛与衰,关系到人体格的强壮,生殖繁衍。即是说肾气盛,体魄健壮,骨骼发达,生殖能力强;反之,肾气衰,体弱多病,生殖能力弱。在阴阳学说中认为精属阴,肾气属阳,精与肾气相协调,肾的功能就正常。如果肾精滋养失调,就会发生精少肾衰,腰膝酸软无力,目眩健忘,称为肾阴虚;若肾气过旺,会发生潮热、盗汗,头晕耳鸣,称为肾阳上亢;若肾气不足,男子易产生早泄、阳痿。所以肾功能正常与否和人的生长发育有密切的关系。
(2) 主水:人体内的水液主要靠肾气调节和输布。水液经过胃纳,脾的转运,肺的肃降,归纳于肾,清澈之水液由肾升华于肺部,由肺施布全身内外脏腑。浊液下由膀胱排出,水液的输布与胃、脾、小肠、肺、膀胱、三焦等脏腑有关,但都靠肾气的温化推动作用。
(3) 纳气:肾主纳气是指肾有帮助肺呼吸的作用。若肾气充足,呼吸就均匀正常;若肾气弱,呼吸就会产生呼多吸少,喘息等病症。
(4) 主骨、生髓:肾藏精,有供给骨生长的功能,同时还有生长骨髓的作用,骨髓在骨之中,骨强则髓相应而滋生,肾纳精旺,生骨养髓,骨骼坚固也。
二、 六腑
1. 胆
依附在肝上,胆囊内藏胆汁(精液),故称胆为“中精之府”。胆汁来源于肝脏分泌的精液,胆汁进入肠中,起着帮助消化食物的作用。胆液味苦,色黄绿。胆病会出现口苦,呕吐物苦涩,胃不能纳食,胃上部疼痛难忍,严重时还会出现高热等症状。
2. 胃
位于膈下,居上腹中部,上连食管,下接小肠、大肠,直到肛门。胃受纳食物与水液,故称“水谷之海”。水谷通过胃液的腐熟、温化与消磨,排入肠道,其精华在小肠内被吸收,转运至脾脏,脾输布全身。胃消化良好,脾转输功能正常,则身安气和,若有其他疾病,治愈也顺;反之,消化不良,有病治愈也慢。
3. 小肠
上连接于胃,其主要功能是受物化物,接受经过胃腐熟磨化的水谷,把它分成精华与糟粕两部分,水谷精华之部分转运至脾脏,水谷糟粕之部分排入大肠,水浊液分运至膀胱。若小肠功能失调也会影响小便的异常。
4. 大肠
小肠下通阑门,接大肠,下端为肛门。大肠是接受小肠排下的浊物,吸收、排出多余的水分,转化为粪便,由肛门排出。若大肠燥化水分的功能失调,则会出现肠鸣、便溏、腹泻;排水过盛时,津液耗伤,则会出现便闭。
5. 膀胱
位于下腹中部,是人体贮藏排泄水液的主要器官,有贮藏和排泄尿液的代谢功能,若膀胱病变有湿热,会出现尿急尿频、疼痛;若膀胱气化能力弱,会出现尿多、遗尿。
6. 三焦
是人体胸腹部中,脏腑及包括之间联系的筋膜部分,分上、中、下焦,总称三焦。三焦也即是包括脏腑各部的功能作用和病理变化。上焦是指肺和心脏,它们有布施精液的作用,把这种作用形容成自然界中的雾露,可以滋润万物生长;中焦主要是指脾胃,有纳食、消化、转运、生化精微的功能;下焦主要指肾、肠道与膀胱,有转运水液与排泄粪便的功能。所以有“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