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镜头里看什么
摄影艺术是视觉的艺术。摄影者用眼睛观察被摄对象,并通过镜头成像将它记录在感光材料上,读者则通过眼睛感知从而产生审美体验。镜头只能忠实地记录下被摄物体,它毫无思维活动。摄影者是有思想的,镜头成了摄影者驯服的工具,会依照摄影者的意志来观看被摄物,似乎具有了思维能力。镜头倘无摄影者操作,它就无法工作;摄影者若无镜头,也就无法记录物体的形象,两者缺一不可。
摄影者观察被摄物体时,主要靠知觉,而不是靠感觉。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而感觉是片面的,是事物个别的而不是全部的属性,并容易发生判断错误;知觉是对事物各个部分以及相互关系的整体认识及综合的反映,应该是完整和准确的。摄影者有一个认识、理解、判断的完整过程,从中容易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
在实践中,摄影者不一定能看到事物的全部,有的可能是部分甚至是小部分。知觉的经验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头脑中都有着库存记忆的知识经验,记忆中许多看见过的事物特征,当一些画面出现不完整的残缺部分,读者可以依靠过去的知识经验补充它,完善它。
如我们看到①图时自然会说它是三角形,尽管“无线不成形”,画面也并不完整,但人们运用了记忆中的材料补充,使实点之间产生的无形虚线构成了三角形,使图形趋于完整,人们因此在头脑中得出了“三角形”这一整体概念。
由于被摄物体的距离、角度、高度等因素的变化,使被摄物记录在画面上的影像时而大、时而小;时而两度空间,时而三度空间……可谓变化万千,但给人的感觉总是实物的形状。如②~④图中的挂钟由于观察的方向不同,透视上起了变化,在画面上的形状也不同,由于②、③图的特征明显,我们一看就知道是挂钟。
摄影者在观察被摄物时,除了眼睛直接看到的物体外,不同镜头的光学特点对被摄物也有影响。摄影者要经常深入生活,积累大量的知识经验。要拍摄好眼前的奇峰,头脑中应有好多个奇峰,才能加以比较和选择。中国画论中的“搜尽奇峰打草稿”对摄影造型同样适用。
摄影者在观察被摄物时,有时会受到环境与背景的影响,形成两个中心在视觉中以相互交替的形式出现;或使注意力转移,形成错觉;或者主体不突出,隐没在背景中。
图6 火烈鸟
王小鹏 摄
火烈鸟喜欢群栖,万余只结群浅水区,步行觅食。结群成片,淡红色羽毛似夕阳,普照着浪花,似海潮涌进,潮头潮尾层层错落,形成有序的力量,有强烈的节奏。
图7 城堡
魏泰祥 摄
顺山势而上使城堡与民宅混杂在一起,仰拍,由下向上仰视细致展现出城堡。突出方形城堡,形成画面视觉中心,主体形象突出。由下向上的拍摄视角压缩了民居繁多结构,醒目地彰显了城堡。
背景是造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使它喧宾夺主,所以要精心选择,使之与主体形成对比和映衬。
客观事物是繁多、杂乱的,拍摄者一定要注意运用选择的规律突出主体,采取一切技术或艺术的手段去强化它、突出它。相同或相近的因素总是容易形成统一的某一类,比较图中的四个三角形,因地位均等,一字排开不突出,无重点;图中有一个三角形突出为前者,使画面有了重点,成为主体;余者皆成为陪体,降为次要因素。
被摄物的形体有大有小,大的在画面上的比重总是重的,有一种吸引力,相对于小的来说有紧张感;大的是核心,小的围绕着大的转,或趋向于大的。画面中的潜在力量不少,有的是力量的延伸,有的是吸引力,有的是排斥力……进入镜头中的形象从它周围到画面的边线,都是力量竞争的舞台。
⑦图中,小点向大点紧紧靠拢,有种把大点扶起来升腾向上的感觉,产生一种快速的时间感;⑧图中,小点分头向相近的大点靠拢,以高者为中心,有领头上升的作用。由此可见,被摄体的颜色、形状、明暗关系,线条粗细、长短、大小等因素相同,就容易形成画面的基调,基本要素不同,就容易分散,既不和谐又不统一,很难形成基调,画面强弱不一,跳动也较大,形成不了视觉中心。
图8 乐队
高晓珠 摄
无论是矩形或方形的画幅都有上下左右四条边线。此作品行进中的乐队成员多,分列前进,排成长列,触及左右边线,布局充满了画面,左右又均衡,有气势,又有变化,画面颇为生动。画面由乐队的自动,变成视觉的真动。
被摄物有时是杂乱的,没有形成力量的统一,会在画面上出现力量相互减弱的情况。为此应从乱中求统一,从多方向中找出统一的因素,形成画面的统一。
对摄影者来说,物体在空间的关系是靠眼睛通过镜头来确定的,是靠知觉规律和视觉经验获得的。若用标准镜头拍摄,离镜头远的物体就小,表面的纹理就概括;离物体越近就越大,纹理也越清晰,如方格的水泥公路,离得越远,格子越小越密集,直到消失;离得越近,格子越大,纹理越清晰。
客观事物并不都是静止的。事实上,事物每时每刻都在运动着,因而,还应从摄影者的角度研究物体运动的规律。摄影艺术就是从运动着的事物中抓取具有本质特征的瞬间,凝结住运动中的某个相对静止的画面。
运动的形式从心理学上分为真动和自动。真动,就是连续不停地运动着的物体,如驰骋的火车、升空的飞机、行走着的人群……
物体原来是静止的,连续不停的运动使静止的物体产生了动感;电影的画面是静止的,由于不停地运动,静止的画面在映放中,利用眼睛的残像原理产生了动感。
自动,则是摄影者本身在动,如拍摄者坐在行驶的车上,大地是静止的,由于车子飞驰,仿佛大地也在飞驰。运动的形式与画面的结构关系极大,不同的运动形式应该运用不同的解构方式。
镜头除了被摄影者操持用来执行摄影者的意志外,它还有自身的特性,如广角镜头视角大,拍摄范围广,收入的景物就多;焦距短,景深范围极大,纵深感非常强;构图上它能夸大前景、渲染气氛,创造特殊的造型效果,有时形成看似违背视觉规律的画面结构,多适用于全景及中景的拍摄。广角镜头的缺点是被摄物体容易产生畸变,越靠近镜头的被摄物变形就越明显。
中长焦镜头的视角小,拍摄范围也就狭小,多适用于特写及大特写的拍摄,有突出、放大的作用;能把远处的景物拉得较近,使画面产生压缩感和亲近感,但相对的纵深感就较弱;大光圈下,容易把主体与背景分割开,能凸显并强调主体。
图9 庭院深深
郭准 摄
叠合的马头墙暗喻了深深的庭院,手法含蓄,画面结构错落有致。“不难为繁,难于用减”,以少胜多。
图10 古宅
周军 摄
画面具有正确的比例关系,画面形态及秩序变化多样,灰色调成了整个画面的主色调,赋予画面以和谐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