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专栏 错综复杂的诸侯局势
武王伐纣,牧野一战,灭掉商朝,建立了周朝。为了巩固统治,周朝统治者按照宗法制的原则,将土地分封给周王室的子弟以及有功之臣。武王、周公、成王时期,陆续封赏了七十一国。随着周朝的扩张和贵族子弟的增多,诸侯封国日益增多,到春秋时竟然有所谓“千八百国”的说法。
当然,在这千余国之中,必定有大有小,而且其名目也并非全部载于史册。史学研究者统计了《春秋》《左传》的记载,其中共有国家一百四十八个,而较大的则有齐、晋、楚、秦、鲁、曹、郑、宋、卫、燕、陈、蔡、吴、越十四国。
在十几个较大的国家中,位于东部的是齐国和鲁国。齐国是姜太公的封地,位于现在山东省东部,虽然看似远离中原,但却“据鱼盐之利”,在春秋时期发展得很快,后来成为一方霸主。
跨过泰山,鲁国就位于齐国的西南角。鲁国是周公的封地,和周王室关系亲密,因此也享受着特殊待遇。春秋初期,鲁国还一度在政治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后来对外受制于齐,对内受困于卿、大夫掀起的连绵不断的内乱,逐渐衰落下去。
位于南部的是楚国。由于地理位置游离于中原之外,一向被中原各国视为蛮夷。可是,正是这个蛮夷,在周昭王、穆王时一度与西周王室打得难解难分,逼得周王室在南方册封申国,作为防备楚人的前哨站。到春秋初期,日渐强大的楚国干脆自行称王,和周天子平起平坐起来。
位于西部的是秦国。因地处偏远而被视作戎狄,直到秦襄公时,适逢平王东迁,而秦襄公出力颇多,才正式被封为诸侯,随后又接收了西周的王室故地,从此逐渐成长为一方霸主。
位于北部的是晋国和燕国。晋国是周武王之子、周成王的幼弟唐叔虞的封地,原本称为唐国,后来因为晋水,改称为晋国。春秋时期,晋国长期陷于内乱,还出现了小宗攻灭大宗的情况。尽管如此,晋国国力始终很强,在春秋政治舞台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晋国的东北是燕国,燕国的始祖是和周公旦齐名的召公奭。燕国地处东北,本来地势偏远,幸好是周王室的嫡亲子孙,才没有被中原诸侯排挤。不过,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燕国在春秋时期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动静。
中原地带邻近周王室,诸侯国更是众多,形成犬牙交错之势。其中比较大的首推郑国。郑国往东是宋国。宋国是商朝王族的后代,春秋初期,宋国凭借着有利地形短暂崛起,可惜其国力并不足以支撑其野心,因此霸权一瞬即逝。
卫国也是中原比较重要的诸侯国。它的历史也很悠久,是周文王之子康叔的封地。春秋时期,卫国曾经多次参与政治舞台,表现也算活跃。到春秋后期,东南地区的吴国和越国相继崛起。这两个国家原本也是“蛮夷”,但都先后以其强大的实力获得了中原霸主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