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我国现行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家庭暴力主体的范围
我国现行《婚姻法》及其相关规定对于家庭暴力的主体及其范围或未明确规定,或规定的语焉不详,界定不清。
2001年修订的《婚姻法》明确规定禁止家庭暴力,但对何谓家庭暴力未作规定。同年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以下简称“司法解释一”)第一条规定:“‘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这一规定将家庭暴力界定为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引起一定伤害后果的暴力行为,即家庭暴力的主体是家庭成员,但对于家庭成员的范围、构成,“司法解释一”并未做出进一步的明确规定。
此后,相继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残疾人保障法》对禁止家庭暴力均做出了原则性、宣誓性的规定,并进一步规定了对家庭暴力的保护机制,但对家庭暴力的主体及范围仍未做出明确规定。
对于何谓家庭成员以及家庭成员的范围,调整民事法律关系的《民法通则》及调整婚姻家庭法律关系的《婚姻法》亦无明确规定。《民法通则》及其司法解释[4]未规定家庭成员,但对近亲属的范围有明确规定:近亲属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婚姻法》也未对家庭成员做出明确规定,但在第三章家庭关系中规定的相互间有权利义务关系的亲属包括夫妻、父母、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兄弟姐妹。《民法通则》及其司法解释与《婚姻法》规定的近亲属的范围内容相同,但在表述和排序上略有不同,《民法通则》以“配偶”代替《婚姻法》中的“夫妻”,在承担监护责任的排序上兄弟姐妹的排序高于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由于《民法通则》与《婚姻法》的规定不尽一致,且近亲属不等于家庭成员,反家庭暴力法不能直接适用《民法通则》或《婚姻法》的相关界定。
由于依据现有的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对家庭暴力主体的范围没有明确的规定,直接导致了司法实践中对家庭暴力认定标准不一致、执法尺度不统一,故反家庭暴力法应当对家庭暴力主体及其范围做出明确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