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钱庙村走上振兴之路
中国农村税费改革之前,由于农民负担过重,农村干群矛盾较多。从2000年到2003年,安徽农村税费改革完成为农村社会稳定打下了基础,也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为建立密切干群关系制度建设打下了基础。
与凤台县的其他乡村相比,钱庙村地理位置不占优势,长期以来都是以农业经济为主。2006年领导团队变换之前的各届村领导干部擅长做农业经济工作。税费改革的前几年,特别是1997年到2002年,农民负担都很重,上访的较多,村干部们非常被动,干部与农民群众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村委会成员之间经常会发生分歧,这些都影响了工作效率的提高。一直到2006年钱庙村的经济发展不起来,负债达30多万元。
2006年4月,遵照村民和村干部的要求,经上级批准,由刘利担任钱庙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刘利带领班子成员,首先从解决村里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矛盾着手,在村社会建设上建立了理事会制度。理事会是民间组织,有了这个组织,村民的话有地方诉说,有问题有人解决,开始把人心逐步引导到一心一意发展经济上来。这是钱庙村对社会管理模式的一个创新。理事会主要由村里退休的老同志和年长的知识分子、有威望的人员组成。理事会的主要职能是处理村民之间的纠纷,如打架斗殴、吵架拌嘴等事务。如果有大事,就上报村委会研究,小事则由理事会全权负责。理事会的成员由村里给予一定的工资补助。定期开展理事会。
理事会在社会事务处理中变管理为服务,村民有了问题可以有地方诉求,有了矛盾可以及时化解,所以深受人们欢迎。而且可以使村干部集中力量思考经济的发展。
在经济发展中,钱庙村是个农业村,没有资源,如何在没有资金和技术的条件下,走出一条致富之路?刘利是个企业家、高级经济师,他带领领导班子和村民经过反复讨论酝酿找出钱庙村长期贫穷的原因是没有发展乡镇企业。刘利认为:“钱庙周围有许多的矿山,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发展乡镇企业,如何发展乡镇企业,那就要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走‘三化’统筹之路。这条路怎么走?大家认为还是发展集体合作经济,走一条共同致富的道路。”
在钱庙村社区党委和村委会的领导下,钱庙村6年来迅速创办村办企业10余家,年产值达到4000万元。村民收入由2000元提升到10000元。近年来,钱庙村被评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