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钱庙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本卷序(二)在大力实施振兴皖北中作出新贡献

姚多咏

凤台县钱庙乡钱庙村位于凤台县域西北,距县城约26公里,辖10个自然村,27个村民组,农业家庭户860户,农业人口3460人。中共凤台县钱庙乡钱庙村党委于2011年7月正式成立,是淮南市第一个农村社区党委,下设10个党支部,现有正式党员176人。

2003年底我初到凤台担任县委副书记、县长的时候,就去过钱庙村,那时候这个村给我的感觉极其普通,甚至可以说印象较差,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仅有2000多元,全村没有企业,集体收入很少,连村支两委及配套班子等干部工资和正常的办公经费都不够用,还欠外债30多万元,经济上可谓一穷二白;虽然是乡政府所在地,但是连一条水泥路都没有,到乡政府途经的道路坑坑洼洼,群众走在路上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那时候这个村不稳定因素较多,经常有群众集体上访。

这个村真正起步发展是在2006年当地企业家刘利到村里担任“第一书记”开始的,从一个外欠债30多万元的村发展到现在村集体年收入达到130万元,得益于有一个好的带头人——农民企业家刘利同志。刘利同志可以说是牺牲个人利益到村里主持工作的,他担任“第一书记”后,利用自己企业的资金、技术、信息、客户帮助村里发展集体企业,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走乡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之路。刘利带领村干部多次到华西村等发达地区学习考察,开拓思路,增长见识,统一思想。钱庙村人多地少、劳动力过剩,靠土地难刨出“金娃娃”,必须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只有以坚实的集体经济做后盾,群众富裕才能有保证。这在村支两委中达成共识,也是钱庙村村民多年历尽困苦得来的共识,村党支部率先提出了“一年起步、二年变样、三年翻番”的目标。经过村两委百般努力,坚持以工业化为导向,走新型集体经济发展道路,通过股份制形式,发展集体或集体控股企业,先后创办了钱庙村机械配件加工厂、钱庙村民益轮窑厂、钱庙村建筑队、钱庙村石料厂、钱庙村洗煤厂、钱庙村实在商场、钱庙村加油站等11家集体企业。钱庙村村民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已占总劳动力的92%以上,现在钱庙村村民已形成“人人有活干、人人有事做”的良好局面。2011年,村集体企业年总产值超过4000万元,创利税400余万元,村民在集体企业中入股的分红近300万元,村集体收入1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465元。

推进社会建设,共享发展成果。钱庙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收入持续增加。

一是把资金投入到基础农业中去,保障农业发展的后劲。社区两委筹集资金500多万元,对全村的水利设施及生产、生活路面进行了整修,新建防渗渠道1580米、生产桥涵16处。

村委会牵头成立了“民悦合作社”,实行了农业上的“六个统一”(统一供种、统一施肥、统一机播、统一开沟、统一防治、统一收割)。所有农资均按采购价分发农户,费用由村里补贴,让村民得到了更多的实惠。前不久,我又去了钱庙村,现在的钱庙村呈现出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可喜局面:高产农田示范区涌金流翠,硬质化水渠纵横交错,水泥路四通八达。

二是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公共设施中,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结合新农村建设,统一规划建设安居新村,建成标准化农贸市场2680平方米,铺修水泥路面6.3公里、砂石路面1.6公里,栽植绿化林木5200多棵,新建农村饮水工程1处,扩建了村民健身广场1000平方米,安装了150盏路灯,配备专职保洁员17名,大大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生产环境。

三是把资金投入公共服务中,保障村民的切身利益。免去了“一事一议”资金,资金全部由村集体统一垫付。建成了860多平方米的社区卫生室,花费60余万元购置了彩超、全自动血流变分析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一批先进医疗诊断设备,每年为全村老年人免费体检。投资300余万元,建成了软硬件一流的钱庙乡润宝中心幼儿园,让农村孩子也受到优良的学前教育。

经过几年的建设,现在的钱庙座座别墅式小楼掩映在绿树丛中;商业街,店铺林立,人群川流,兴旺繁荣;社区服务中心服务周到,年轻人在健身广场中锻炼,学生们则在图书室探求未知的知识。全村干群谋发展、争先进,在村党组织的带动下他们干劲十足,经济和社会事业正谱写华丽篇章。

在经济社会转型中,大力推进改革创新。钱庙村用短短的五六年时间取得了可喜变化,我觉得他们取得这些成绩,不是偶然的,而是他们做到了“三个离不开”。

一是离不开村党组织的坚强领导。钱庙村是凤台县第一个成立社区党委的村,村党组织作为全村的主心骨,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全村群众。只有坚强有力、团结进取、一心一意为群众服务的村党组织,才能为全村经济发展提供保障,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为农民群众创业致富出主意,提供帮助。所以说,一个经济发展快速的村,一个农民安居乐业的村,必定有一个一心为民的团结的党组织队伍。钱庙村近年来,大力加强村党组织建设,党员数从2006年的60多名发展到现在的170余名,村干部素质普遍提升,中专以上学历占半数以上,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大大增强。

二是加强领导力建设。有了村党组织的坚强保障,致富能人在生产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找到组织时,组织上都能积极主动帮忙解难题,提供支援,不推诿,不避让,让致富能人们没有了后顾之忧,一门心思扑在发展企业上,更加大胆、主动、积极地帮助和带领周围群众共同发展、共同致富。把致富能人吸引到党组织中,发展他们成为党员甚至两委干部,能够更好地发挥能人带动作用,带领更多群众发展生产,共同致富。

三是离不开群众的共同努力。有了党组织核心作用,有了致富能人的带领,全村的干部群众们的生活有了奔头,团结一致,群策群力,全身心地投入经济发展中,众人拾柴火焰高,全村经济发展越来越旺,群众生活越来越好。尤其重要的是,村集体有了自己的企业,部分群众可以就近务工,不用外出奔波,留守儿童、空心村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可以得以解决。

在振兴皖北中积极作出贡献。凤台县共245个村,钱庙村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只是一个缩影。但它能集中体现皖北村落的特点。它是近年来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关于加快“三农”工作发展的文件精神、政策措施的结果,更是我们立足凤台实际,找到了一条适合当前本县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道路,也是集中代表了我县近年来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是典范之一。钱庙正在更上一层楼,为全省同类地区的发展探索新路、积累经验。

安徽省委、省政府正在实施振兴皖北的战略。全国政协委员吴春梅建议将皖北地区设立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并列入国家编制的中原经济区规划,享受国家赋予中原经济区的先行先试权,探索建设工农城乡利益协调机制、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机制和农村人口有序转移机制,积极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凤台县是全省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拥有120亿吨煤炭的探明储量,2011年煤炭产量3864万吨,发电量86亿千瓦时,煤电产业为凤台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全县财政收入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第一,2011年达到38.8亿元。2011年,凤台经济社会取得了全面进步的丰硕成果,荣获了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文明县城、全国科普示范县、第二届全省文明县城等荣誉称号,实现了“十二五”的精彩开局。在煤电产业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面对占全县78%以上的近50万农民群众,如何带领他们发展现代农业,找到致富奔小康的出路,实现城乡一体化共同发展,是摆在县委、县政府面前的一件大事。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头件大事,每年都以县委1号文件制定政策,用于扶持农业发展的县财政资金每年在3000万元以上,极大地推动了凤台农村现代化、农业产业化、乡村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一是坚持不懈地抓好科技推广应用,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我们牢牢把握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方向,高度重视科技应用,增加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质量特色,提高科技贡献率,并不断增强特色农业发展的后劲。首先,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投入资金750余万元,对全县16个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中心进行全面建设,已形成县、乡(镇)、村农技人员和科技示范户四级服务网络,初步实现了连锁化、网络化、规范化经营管理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其次,大力实施农业精品化工程。加大优质农产品引进力度,加快优良品种的更新换代和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推进优质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生产。大力推进粮食、畜牧、水产、蔬菜四大主导产业发展,着力建设区域化、规模化、特色化的生产基地。大力实施小麦高产攻关、创建活动和水稻提升行动,2011年,粮食播种面积130万亩,总产量61.04万吨,荣获首次国务院表彰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培育农作物新品种6个,提高了科学技术对农业的贡献率。最后,加大对现代化农机的推广力度。完善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促进新机具新技术推广。水稻机械化栽植率达到45.2%,第二次被农业部评为“全国机插秧示范县”。

二是坚持不懈地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帮助农民增产增收。我们始终把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途径。首先,大力实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工程。发展壮大优质农产品和特色农业,扩点成线,聚块成带,把特色产品变成特色产业,促使特色产业由星星点点的插花分布向跨行政区域的片状、带状转变,形成产业集中、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农业特色板块基地。其次,积极推进土地流转。按照自愿、有偿、依法的原则,加大土地资源合理流转力度,不断提高农民参与农村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优化流转工作环境,提高流转的质量和效益。鼓励农民用土地经营权入股,创办农民自己的股份制农业企业,使更多的农民成为农业工人,确保农民长效增收,全县17个乡镇都成立了土地流转中心,土地流转面积达到9.5万亩。再次,积极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强对主要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及农业环境在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按无公害技术标准进行全程质量控制,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意识。2011年,全县拥有绿色食品20个,无公害农产品46个,有机食品2个。2010年,以朱马店镇为核心的20万亩糯稻生产基地被农业部批准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区域,成为全省首批获永久性、唯一性的生产地名贯名保护的生产基地。最后,积极培育农产品品牌。扶持农村各类组织在外埠设立销售机构、直销网络,在城市超市开辟农产品专柜,促进特色农产品销售。2011年,凤台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或自然人注册的各类农产品商标增至120多个,其中争创名牌农产品和知名商标17个,并形成了一定市场,市场前景看好,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三是坚持不懈地抓好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龙头企业在培育主导产业、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坚持把培育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加工增值,延伸产业链作为一项战略举措来抓。首先,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坚持引导与培育相结合,努力培育竞争力强、辐射面广、带动力大的农业龙头企业,同时依托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发展配套原料生产基地,引导农民发展适销对路的优势农产品,壮大产品规模,形成产业基地。2011年,全县拥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市级20家。其次,积极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围绕主导产业和产品开发,组建实体型的各类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和市场农业,实现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有效对接。2011年,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76个,带动农户近4万户,其中省级示范社4个、市级示范社8个。最后,积极建设农民创业带头人队伍。加强农民创业带头人培育工作,通过培植典型、示范带动,发展壮大农民创业带头人队伍。引导和帮助农民创业带头人组建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农协,引导他们走自愿入会、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联合壮大之路,增强他们的带动能力和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2011年,全县省级农业创业带头人9名、市级 39名、县级 166名,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四是坚持不懈地抓好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持久动力。我们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推进农村城镇化的重要突破口,着力打造现代宜居宜商新凤台。结合凤台实际,面对每年因采煤造成的土地沉陷近万亩,涉及农民搬迁安置数千人,变被动为主动,因地制宜,把农民搬迁安置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与农村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结合起来,相继创建了钱庙村、店集村、芮集村、朱庙村、福镇村等一批省、市、县先进示范点28个,建设新村面积78.9万平方米,建成路面硬化128公里、下水道70.2公里,植树42839棵,架设路灯1509盏、供电线路28530米。建成5791户,入住4843户1.7万人。每个示范点专门配套了垃圾清运车,组建了卫生清扫队,做到卫生有人扫,垃圾有人处理。初步解决了垃圾乱倒、污水乱排、货物乱放、棚舍乱搭、杆线乱拉、墙体乱涂、柴草乱堆、畜禽乱跑的“八乱”问题,新农村建设的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特别是2010年启动了结合集中搬迁、就业优先、生活配套、地矿共建为一体的“集中式搬迁、发展式安置、开发式治理”凤凰湖新区新型模式,安置区建成后将有8.3万名沉陷区的群众乔迁新居,解决3万~4万人的就业。

五是坚持不懈地抓好民生工程,努力实现发展成果城乡居民共享。只有让城乡群众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才能实现群众殷实、推动和谐发展。凤台坚持把城乡群众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累计投入15.5亿元,实施159项民生工程,有力改善了乡村群众生产生活。其中,1283万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6个乡镇3.2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完善教育经费稳步增长机制,全面免除了城乡小学学费;免除了每年全县农民种粮一级排灌水费1411万元;深化城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全县新农合实现全覆盖,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新农保参保人数达21.8万人,超额完成任务,有效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建立低保标准随经济发展同步增长机制,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农村五保户、低保户、困难户做到了应保尽保;全面落实了在职村干部报酬、村干部养老保险、离职村干部生活补贴,改善了干群关系,形成干群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

六是坚持不懈地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引领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农村基层组织是推动农村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认为特别是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而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关键是抓领导班子建设,使之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因此,首先,加强规章制度建设。通过建章立制规范班子的议事决策,注重发挥班子集体的智慧,带领村民共同发展。其次,探索选人用人的新途径、新方法。注意培养一些具有发展思路之识、创新创业之胆、驾驭市场之能、科技富村之才的优秀党员,选拔到村党组织队伍中来,使之成为带领农民致富的领头人。最后,抓好后备干部的建设。近年来,凤台县先后组织了五批178名干部进村挂职,担任第一书记;四批150名大学生到村任职,担任村书记和主任助理。选拔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农村干部队伍,充实到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中,补充了新鲜血液,促进了农村基层班子的年轻化、知识化的整体提高。

七是坚持不懈地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构建和谐稳定发展环境。我们健全了科学的民意表达机制、民需服务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和民安维护机制,强化为民意识、服务意识,以重视社会矛盾源头防范为主线,推行网格化管理制度,以加强基层基础调查、完善制度建设,增强工作主动性,深入基层,认真扎实地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把矛盾纠纷隐患解决在萌芽状态,推进了“两集中、两到位”和政务、党务、村务公开工作,妥善解决了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和改革发展中的难题,构建了和谐稳定、廉洁高效的科学发展环境。

凤台县将紧紧抓住中共安徽省委加快皖北地区发展和合淮同城化发展机遇,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心系群众、奋勇争先”的“永幸河”精神,按照“资源转型先进县、历史文化文明县、山水园林生态县、宜居宜业幸福县、风清气正廉洁县”的“五县联创”发展思路,发挥全省财政收入第一大县的资金优势,继续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投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推动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让城乡居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2012年8月8日于凤台

(作者为中共凤台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