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行 骨咄禄
粤音kwat-tut-luk,亦作“骨笃(粤音tuk)禄”,即突厥语qutluγ(“有福的”)之音译。这两种译法在汉文史料里都很常见。《阙特勤碑》的汉文部分称“君讳阙特勤,骨吐禄可汗之次子”及“祖骨咄禄颉斤”。施古德直译为[第23页]“阙特勤之祖父”(Schlegel 1892: 27),而庄延龄则认为“祖”实指“父”,因为“突厥历史中不曾有过两个骨咄禄”。后者的理由似乎并不充分,《新唐书·突厥传上》记载,始毕可汗时期,“武德元年,骨咄禄特勒来朝”(页6028)。所以,这个骨咄禄颉斤应该是骨咄禄可汗的父亲,只不过汉文史料没有相关记载罢了。玄宗在《阙特勤碑》里,盛赞阙特勤“孝友闻于远方(指让位于其兄),威灵慑于殊俗”,对骨咄禄颉斤也极尽褒美之词。正如汤姆森已指出的,“骨咄禄”似乎不是一个人名,在我看来,也不是可汗号,而是一种复姓,是阿史那氏的一个别部。不仅东突厥汗国的可汗家族出自阿史那氏,西突厥可汗亦是阿史那氏之疏属。否则阿史那氏后裔却不见阿史那之姓,殊为怪异。在骨咄禄可汗家族里冠有“骨咄禄”之名的有如下几人:
(1)骨咄禄可汗父亲,即玄宗在《阙特勤碑》汉文里提到的骨咄禄颉斤。
(2)骨咄禄可汗本人。
(3)骨咄禄可汗之弟默啜,在其女《毗伽公主墓志》中被称为“骨咄禄默啜大可汗”。
(4)毗伽可汗之妻,在《新唐书·突厥传下》结尾处被称为“骨咄禄婆匍可敦”。既然可敦有此家族头衔,则可汗本人应该也有。
骨咄禄可汗父亲的名号弄清楚之后,汤姆森关于骨咄禄之词源是[第24页] qutluγ(有福的,指代其可汗身份)的解释就显得并不合理了。至少其他人(如回鹘、西突厥)拥有此号,仅因为它是美称。《新唐书·突厥传下》载,回鹘骨力裴罗号“骨咄禄毗伽阙可汗”(页6055)。《新唐书·突厥传下》称:“天宝元年,突骑施部更以黑姓伊里底蜜施骨咄禄毗伽可汗。”(页6069)
关于骨咄禄的汉文史料基本与《暾欲谷碑》吻合。骨咄禄的传记前半部分还叙述了阿史德温傅和阿史那伏念领导的突厥复国运动,最终二人皆被处死。阿史那伏念与骨咄禄一样,都是颉利可汗族人。伏念起兵时,一如后来的骨咄禄,也是以黑沙为庭。《通典》载,“永淳二年,突厥阿史那骨咄禄复反叛”。《新唐书》置于永淳元年,似乎更准确,《纲目》称“永淳元年冬十月,突厥骨咄禄寇并州”。所谓伏念之族人“颉利”正是第一突厥汗国的末代可汗。颉利本名“咄苾”,在武德三年(620)由其母隋义成公主扶上可汗宝座,而他的兄长奥射设因相貌丑陋而被剥夺了嗣位的权力(见《新唐书·突厥传上》,页6029)。颉利也是阿史那氏,因此《旧唐书·突厥传》称:“骨咄禄者,颉利之疏属,亦姓阿史那氏。”(页5167)
骨咄禄起兵之前,本是“云中都督舍利元英之部酋,世袭吐屯”。据《通典》和《文献通考》,任舍利元英之部酋的是骨咄禄父亲,《旧唐书》未称“酋”,而是“元英下首领”。114作为成书年代最早的《通典》,显然是《文献通考》的史源,马端临往往对原文有缜密的考据[第25页]。《文献通考·四裔·突厥中》载:“其父本是单于右厢云中都督尉舍利元英下首领,代袭吐屯啜。”(页2691)
施古德对这段话的理解有误,他把句读点在了“单于”之后,即:其父本是单于,右厢云中都督尉舍利元英下首领,代袭吐屯。正确的理解是:其父本是单于右厢云中都督尉舍利元英下首领,代袭吐屯。《文献通考》所谓的“单于右厢云中都督尉”,即单于都督府的右厢尉或者西厢尉,指的是舍利元英。元英可能负责云中府辖内五州之一的“舍利州”,而骨咄禄父正是在此州任吐屯。在突厥降户的都督府内仅有一位单于,且绝不是突厥人,而是由唐室诸王遥领。“首领”和“酋”虽然都是汉文官号,却可以与一个突厥名号相匹配,即“大首领”。《通典·西突厥》(页5457):
(贞观九年)俄尔其国分为十部,每部令一人统之,号为十设。每设赐以一箭,故称十箭焉。又分十箭为左右厢,一厢各置五箭。其左厢号为五咄陆部落,置五大啜,一啜管一箭;右厢号为五弩矢毕,置五大俟斤,一俟斤管一箭。其后或称一箭为一部落,大箭头为大首领。五咄陆部落居碎叶以东,五弩矢毕部落居碎叶以西,自是都号为十姓部落。
“舍利”是突厥降户中较为常见的名字,本是部落名[第26页],后成为部落首领的姓氏(《万姓统谱》卷139)。“元英”是典型的汉名,“舍利元英”的这种突厥姓加汉名的组合,在突厥降户中很普遍。前文已经指出,骨咄禄父亲正是在唐朝治下的都督府任职。
吐屯,《通典》作“吐屯啜”,是突厥官号tudun čor的音译,意思是“吐屯之啜”。根据汤姆森的意见,两者是合成词(Thomsen 1896: 59, 155)。
无论“酋”或“首领”的头衔属于骨咄禄还是其父,都表明骨咄禄家族长期以来定居在云中地区,并世袭都督府突厥降户的长官。检《新唐书》,唐朝羁縻州情况复杂,所谓“或臣或叛,经制不一,不能详见”。欧阳修曰:“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欧阳修认为很难详细论述唐朝全部羁縻州的情况,只能“录招降开置之目,以见其盛”(页1119)。当时唐朝最重要的政区是所谓“关内道”,因为唐与中亚以玉门关为界。关内道是离西北和北方诸蕃最近的政区[第27页]。其次便是河北道,负责奚、契丹、靺鞨及高丽。西突厥、突骑施、党项、西域诸胡隶陇右道。羌、蛮隶剑南道,今川、藏地区。其他分别隶江南道和岭南道。时突厥内属,即骨咄禄起兵之前半个世纪,突厥降户多数被安置在关内道,所以该地区是最值得探讨的。关内道有二十九都督府,九十州,其中突厥州十九,府五。
(1)定襄都督府,贞观四年析颉利部为二,以左部置定襄都督府。定襄都督府领四州,阿德州以阿史德部置。定襄都督府在河套北部,隶夏州都督府。
(2)云中都督府,贞观四年析颉利右部置,侨治朔方境,即河套附近。云中都督府领州五,舍利州以舍利吐利部置。舍利州可能就是舍利元英任云中都督尉的地方。元英可能是舍利吐利之后,而骨咄禄父即在其手下任首领,并世袭吐屯。另,骨咄禄也有可能出自阿史那州。云中都督府在今呼和浩特附近。
(3)桑干都督府,龙朔三年分定襄置[第28页],侨治朔方,领州四。此都督府之名似乎与桑干河有关,即唐之灅水、浑河,与黄河在天津合流入海。桑干都督府应该位于今大同府境内。
(4)呼延都督府,贞观二十年置,领州三。跌州,初为都督府,隶北庭,后为州,来属。据《新唐书·突厥传》,默啜势衰后, 跌都督思太率众降唐,但毗伽可汗即位后不久,思太又自河曲归之。“跌”可与《新唐书·回鹘传》之“阿跌”勘同,即突厥碑铭提到的Aedüd族(Radloff 1894-1895: 61, 191, Radloff 1897: 140 düd;Thomsen 1896: 72)。115汤姆森的猜想可以从“跌”的古音上找到佐证,《唐书释音》音作hit-tit。
以上云中都督府、桑干都督府和呼延都督府隶单于都护府。“单于”,犹匈奴(古之突厥)之“可汗”,唐廷以此名突厥降户组织,“单于”往往由亲王遥领。
(5)新黎州、浑河州、狼山州及坚昆都督府,隶安北都护府。“浑河”之名,可能是为了区别于前文的“桑干都督府”。
突厥羁縻州所在地,往往统称“河曲”,意思是黄河拐弯处。该词在不同历史时期指称有所不同,包括黄河在蒲州拐弯处[第29页](Legge 1861: 261)。唐代该地域的范围比今天(保德州河曲县)稍广。唐属岚州,金贞元元年,置河曲县。《新唐书·突厥传上》:“初,突厥内属者分处丰、胜、灵、夏、朔、代之间,谓之河曲六州降人。”(页6045)可见,唐代“河曲”是一个统称,其中四州位于河套以内,而朔、代二州位于河东道。
据《通典》,骨咄禄父世袭云中都督府吐屯,故云中是骨咄禄和暾欲谷(即阿史德元珍)家族世代居住的地方。云中自然也是骨咄禄和暾欲谷度过童年的地方。在他们出生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云中一直是唐朝治下的羁縻州,他们的父亲甚至还在颉利可汗时代,在这片曾经属于突厥汗国的土地上生活过。山西省北部的这个所谓云中的地方,自汉以来便屡见于史书。汉之云中相当于今之归化城(呼和浩特),“元土默特以西、黄河东岸”(《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卷1),唐之突厥降户正居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