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教育记忆](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352/33889352/b_33889352.jpg)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在看到当时南山教育发展的优势时,我也发现了南山教育存在的严重问题。首先区域内教育发展严重失衡,企业办学一枝独秀,政府办学十分落后,我意识到如长期以往,作为主政一方教育的区教育局将会失去领导当地教育的权力。
我上任后,有人反映西丽片区的老师不安心工作。调研后我心里十分不平静。西丽地区的教育水平位居全区末位,教育质量低下。从客观条件来讲,西丽片区教师的生活条件十分差,没有自来水,需要打深井取水,可是抽上来的水完全不符合饮用标准。当地老师及其家属就医很难,子女没有幼儿园可读,住房条件也很差,连电视都看不上。我感到十分痛心。面对老师们的困难和“不安心”,我作为所谓的“父母官”,发誓要将老师们当成亲人一样,使大家一起融入“南山教育的大家庭”中。
我从曾建中局长手中接过南山教育时,局里每年给全区学校设备经费不足百万,财力物力极其短缺,教育投入严重不足。除此之外,教师队伍存在严重的专业结构问题,语文、数学和英语老师兼任美术课、音乐课,在当时很普遍。
由于当时的教师资源,很多来自广东省县一级以下学校来求职的老师普遍学历水平低,无法满足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很多小学老师都是中专学历,高中老师很多是大专学历,我意识到南山教育的改革发展必须要从这里寻求突破。
我动议请当时局内最高学历的教研室语文教研员陶广放同志当人事科科长。我要求小学老师必须是大专以上学历,高中老师必须是本科以上学历,大大提升调入教师的学历门槛,在90年代,这是很超前的。这一改革举措,让同事们感到难于理解,但他们还是十分支持我,尤其是分管人事的党委书记赵祝武。
当时南山区委区政府对南山教育寄予厚望,要求尽快实现由农村教育向城市教育转变,迈入特区现代化教育之路。处在这个伟大的历史转折点上,必须要大刀阔斧改革,积聚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