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实践看,众多国家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累积和条件创造,经济均会出现一段时期的高速增长,从而在较短时间内达到中等收入水平,日本、韩国、巴西、阿根廷等国均是如此。但在进入这一阶段后,如何从中等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则成为各国在进一步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巨大挑战。由于内外环境的变化以及生产要素和资源环境等约束的强化,各国之前所采用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形成的经济结构难以在向高收入阶段迈进时继续维持不变。同时,之前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积累和掩盖的各种经济社会矛盾也不断突显,一旦经济出现问题就可能会导致这些矛盾集中爆发进而引发社会动荡,从而造成经济增速下滑甚至长期停滞。
世界银行统计显示,在1960年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的101个国家中,目前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只有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等13个国家,其余国家50多年来始终徘徊在中等收入阶段。数据同时显示,我国在2000年人均GNI达到934美元,跨入世界下中等收入国家行列;2010年人均GNI达到4443美元,跨入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可以预见,未来10~20年将是我国迈向高收入阶段的关键时期。
众多国际经验和教训表明,要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成功迈向高收入国家,就必须打破原有的经济增长路径,加快结构转型,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当前我国社会各界存在着对三十多年来成功发展模式过于乐观、产生路径依赖不愿改革和转型,担心转型过程中出现大的经济波动风险害怕改革和转型,以及拥有更多话语权的既得利益者为维护自身利益阻碍改革和转型三种倾向,使得我国在迈向高收入阶段进程中结构转型的阻力增加、难度加大。在此背景下,对结构转型的历史背景、战略思路、路径选择等问题进行仔细分析、深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在基本科研业务经费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于2011年初设立了“结构转型与经济可持续发展”课题,经过一年来对该问题的反复研究讨论,最终形成了10份研究报告,希望在对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发展结构形态变化总结评价的基础上,借鉴吸收相关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功经验和惨痛教训,从而提出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体制改革等为重点的、迈向高收入国家行列的经济社会可持续经济发展转型路径,力求对未来我国的转型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本书是在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辑完成的。马晓河副院长负责总体思路拟订、研究框架设计和第一章主报告执笔,其他章节执笔人分别为:第二章卞靖,第三章杨合湘,第四章刘现伟,第五章申兵,第六章常兴华、李伟,第七章张有生,第八章李大伟,第九章王明姬,第十章张宇辉。卞靖同时承担课题的组织管理工作。田江海研究员对全书进行了审阅。
由于我们研究水平有限,本书内容可能存在一些不当和疏漏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结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课题组
201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