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二 知晓心理现象的内涵
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不具有形体性,是人的内部世界的精神生活,他人无法直接进行观察。心理现象是多种多样的,也是非常复杂的,可以说是当前世界上最复杂、最丰富多彩和最深奥的现象,恩格斯曾把它誉为“物质的最高的精华”。心理现象虽然复杂,大体上还是可以将其分为两类,即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一、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指人心理活动的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也就是知、情、意的过程。
1.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是一个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时的心理活动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等过程。
(1)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如颜色、明暗、声调、气味、粗细等,这些是人的感觉器官感受到的客观事物的单一信息。感觉来源于客观现实,通过人身体上的感觉器官而获得。耳朵听到的就是听感觉,眼睛看到的就是视感觉,鼻子闻到的就是嗅感觉。此外还有皮肤接触的触感觉和身体内脏性感觉。判断感觉正确与否的标准就是它是否与被感觉的客观事物的属性相一致。
(2)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综合属性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及其联系和关系,是一种全面的反映。知觉与感觉一样来源于客观现实,通过感觉器官获得,包括听知觉、视知觉、嗅知觉、触知觉和内脏性知觉。但是知觉是比感觉更高一级的反映形式,它以感觉为基础,是对感觉的有机整合。知觉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因而知觉受人的各种主观意识特点的影响和制约。
(3)注意是指有选择地加工某些刺激而忽视其他刺激,它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特征。人在注意着什么的时候,总是在感知着、记忆着、思考着、想象着或体验着什么。它起到选择信息和保持信息的功能。注意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有选择地反映一些现象而离开其余对象。“逐鹿者不见山”即为此例。二是集中性,是指人们把心理活动全神贯注并维持在某一对象上,使心理活动不断地深入下去。人的心理活动不仅可以有选择地指向特定对象,而且可以使注意在这个对象上保持相当长的时间。没有注意,人们就无法持续地进行学习、工作活动。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做一定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例如熟练地驾驶汽车、熟练地骑自行车等。
(4)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过去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与情感、做过的动作等,都可能保持于头脑中。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与重现四个过程。从记忆保持的时间角度上可以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瞬时记忆又称感觉登记或感觉记忆。相对于短时记忆而言,感觉登记保持的信息量较大,但它们都处于未经加工、相对原始的状态。如果人不予注意,感觉登记的信息便很快丧失,所以保持的时间相当短。其重要作用在于把环境刺激保持一定时间,以便进行更精细的加工。短时记忆是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在一分钟以内的记忆。短时记忆中信息保持的时间一般在0.5~18秒钟,不超过一分钟。例如,你从朋友那里听来一个电话号码,马上根据记忆来拨号,过后就记不住了。听课时边听边记笔记,也是依靠短时记忆。短时记忆具有意识性,记忆的内容如果经过复述、编码,就进入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是指从一分钟以上直到许多年甚至终身保持的记忆。与短时记忆相比,长时记忆的容量非常大。其实,长时记忆是对短时记忆反复加工的结果。也就是说,对短时记忆进行重复,短时记忆就会成为长时记忆。
(5)人能通过对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加工去获取间接的、概括的知识,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思维。思维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的联系。思维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们借助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思维的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思维的概括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思维反映的是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第二,思维还可以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和规律。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系统化等。思维是人类心理发展高于动物的本质标志,恩格斯称它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
(6)想象是指人在头脑里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它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即通常所谓的形象思维。想象可分为不随意想象和随意想象。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和计划而产生的想象。梦是不随意想象的极端情况。随意想象是有预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根据想象的创造性程度的不同,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根据别人的描述或图样进行的想象叫再造想象。不依现成的描述或图样独立进行的想象叫创造想象。文学创作中的艺术想象属于创造想象,作家根据一定的指导思想,调动自己积累的生活经验,进行创造性的加工,进而形成新的完整的艺术形象。幻想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
2.情绪和情感过程
情绪和情感过程是一个人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体验。情绪主要体现的是生物学属性,情感更倾向于社会学属性。当人认识周围世界的时候,他总是以某种态度来对待它们,内心会产生一种特殊的体验,或满意或不满意,或愉快或不愉快,还包括通常所说的喜、怒、哀、乐、惧等,这些心理现象就是情绪和情感,它总是和一定的行为表现联系着。
情绪情感与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适度的情绪情感表达是身心健康的需要,过度的情绪情感(失控)是身心健康的大敌。我国古代中医认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五情伤五脏:
五情彼此相克:
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
在心理治疗领域,我国古代就有人曾利用五种情志彼此相克的道理,设法引起与症状相克的情绪反应,来达到治疗目的。以下即为典型的“恐胜喜”案例:
《范进中举》节选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
前来报信的人道:“范老爷平日可有最怕的人?他只因欢喜狠了,痰涌上来,迷了心窍。如今只消他怕的这个人来打他一个嘴巴,说:‘这报录的话都是哄你,你并不曾中。’他吃这一吓,把痰吐了出来,就明白了。”众邻都拍手道:“这个主意好得紧,妙得紧!范老爷怕的,莫过于肉案子上胡老爹。好了!快寻胡老爹来。”
来到集上,见范进正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胡屠户凶神似的走到跟前,说道:“该死的畜生!你中了甚么?”一个嘴巴打将去。众人和邻居见这模样,忍不住的笑。范进因这一个嘴巴,却也打晕了,昏倒于地。众邻居一齐上前,替他抹胸口,捶背心,舞了半日,渐渐喘息过来,眼睛明亮,不疯了。众人扶起,借庙门口一个外科郎中的板凳上坐着。
范进看了众人,说道:“我怎么坐在这里?”又道:“我这半日,昏昏沉沉,如在梦里一般。”众邻居道:“老爷,恭喜高中了。适才欢喜的有些引动了痰,方才吐出几口痰来,好了。快请回家去打发报录人。”范进说道:“是了。我也记得是中的第七名。”范进一面自绾了头发,一面问郎中借了一盆水洗洗脸。一个邻居早把那一只鞋寻了来,替他穿上。见丈人在跟前,恐怕又要来骂。胡屠户上前道:“贤婿老爷,方才不是我敢大胆,是你老太太的主意,央我来劝你的。”邻居内一个人道:“胡老爹方才这个嘴巴打的亲切,少顷范老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猪油来!”
3.意志过程
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时,不仅仅是认识它、感受它,同时还要改造它,这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为了改造客观事物,一个人有意识地提出目标,制订计划,选择方式方法克服困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的内在心理活动过程即为意志过程。意志集中地体现出了人的心理活动的自觉能动性。意志可以对行动进行调节,例如,当你下定了学好外语的决心之后,这种决心就会促使你去进行外语学习活动,另一方面又会抑制其他与外语学习无关的活动。战国时期的苏秦和汉代的孙敬,给后人留下了“头悬梁,锥刺股”的佳话。他们正是有了远大的志向,然后克服困难,拼命读书,在这两个人身上表现出了良好的意志品质。
意志不仅能调节人的行动,还可以调节人的心理状态。当学生排除外界干扰,把注意力集中于做作业上时,就存在着意志对注意、思维等认知活动的调节;当人在危急、险恶的情境下,克服内心的恐惧和慌乱,强迫自己保持镇定时,就表现出了意志对情绪状态的调节。通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人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随意地调节自己的内脏活动,如影响心跳节律、血压升降、皮肤温度和内分泌水平等。
※延伸阅读※
意志与生活
“每个人都有赖床,没有力气起床、穿衣、穿鞋子的早晨。起床、穿衣的力气并不是什么纯物理学或生物学上的力,而是精神的力,心理学的力,人生哲学的力,面对生存挑战的勇气。起床,意味着你又要去面对昨天那一堆烦恼、尴尬和棘手。至少那是一堆无聊和枯燥……但是,若今天要游玩,那谁都会早起。因此,只要我们思想改变,起床穿衣应是我们最想做的事。”(赵鑫珊《三重的爱》)
人生犹如一段逆风行舟的艰苦旅程,没有一种大无畏的精神力量去搏击风浪,就只能被冲垮、被淹没。所以人的意志心理特别重要,它能够主动的预计和克服困难,使人完成一些必要的活动,以便于正常生活和工作。“把不愿意转换成愿意是人生的一大胜利。愿大家每天早晨都有一股发自内心的力量,让你生机勃勃的起床、穿衣!如果没有,就想方设法去找到它”。
人的认知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它们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心理活动过程的三个组成部分。人的认知过程和意志过程往往伴随着一定的情绪、情感活动;意志过程又总是以一定的认知活动为前提;而情绪、情感和意志活动又促进了认知的发展。
人在清醒状态下,随时都可以体验到自己某些心理活动,看到别人情绪的流露,人们对它并不陌生。例如,下面这个生活片段,描写了小张的一系列心理活动过程:
“小张清晨醒来,看到光亮照进屋子,听到窗外树上的鸟儿正在吱吱地叫个不停。她打开窗户,一阵微风吹来,她感到凉爽极了。她尽情地吸了几口清新的空气,似乎嗅到了一股花香,便猜想这花香大概是从不远处的花园里传来的。她还记得,花园里有许多花,现在也许已开了。今天休息,她很高兴,便在脑子里盘算着今天如果去花园玩儿,该多么惬意啊!她很喜欢花儿,已有好多天没有去花园了,应该去一下。忽然她又想起,报社的约稿还没有写完,今天应该交稿了,必须忍耐一下,坚持写完。想到这里,她很快收拾了一下,吃过早饭就开始写稿了……”
这里涉及描写小张心理活动过程的词汇包括知、情、意三个方面,具体包括:描写认知过程的词汇有“看到、听到、感到、嗅到”——“感、知觉”;“记得、想起”——“记忆”;“猜想、盘算”——“思维”。描写情绪情感过程的词汇有“高兴、惬意、喜欢”。描写意志过程的词汇有“忍耐、坚持”。
二、个性心理
心理过程是人们共同具有的心理活动。但是,由于每个人的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不同,心理过程在产生时又总是带有个人的特征,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个性。心理学上所谓的个性(又称人格)指的是一个人在生活实践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心理由两方面组成: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1.个性心理倾向性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世界观在个性心理倾向诸成分中居于最高层次,决定着人的总的意识倾向。需要是人对一定客观事物的渴求或欲望。动机是直接推动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如饥渴时求饮食,寒冷时求衣被,孤单时求伴侣,疲劳时求休息,其中饮食、衣被、伴侣、休息是需要,而采取行动以获取这些需要的直接动因就是动机。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一个人无论从事脑力劳动或体力劳动,无论从事什么具体工作,只要他是感兴趣的,他就一定会积极地、兴高采烈地、富有创造性地投入进去,并容易做出成绩来。
2.个性心理特征
也称人格,包括气质、性格、能力,它比较稳定地反映了个体的特色风貌。气质是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即人的性情或脾气。性格是指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稳定行为方式的心理特征。有人大公无私,有人自私自利;有人勤劳朴实,有人懒惰奢侈;有人自尊自强,有人自暴自弃等,这些都是人的性格特征。当某些特征稳定地而不是偶然地表现在某人身上时,就可以说这个人具有这种性格特征。能力是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一个人要能够顺利、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主要的心理前提是要具备某些能力,能力是人完成任何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品质。例如,有的人有数学才能,有的人有写作才能,有的人有音乐才能,因此,在各科成绩上就有高低之分,这是能力方面的差异。在行为表现方面,有的人活泼好动,有的人沉默寡言,有的人热情友善,有的人冷漠无情,这些都是气质和性格方面的差异。能力、气质和性格统称为个性心理特征。
为测定人的个性特点和类型,心理学专家和学者经过不懈的努力,已经编制出以下三种常用的人格测验:第一,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简称16PF,是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人格及能力测验研究所卡特尔教授经过几十年的系统观察和科学实验,以及用因素分析统计法慎重确定和编制而成的。第二,EPQ人格测试,是美国心理学家艾森克编制的一个专用于人格测量的心理测验工具,经过50年来的发展和反复修订补充,在世界各国都得到了广泛应用,现已成为心理门诊、精神病院、教育、人才、职业、交通等各个行业都有广泛应用的心理测验工具之一。第三,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试(MMPI),是由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心理学家哈撒韦和精神科医生麦金利于1940年编制而成,主要用途为判别正常人和精神疾病患者。
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是相互密切联系的。一方面,个性心理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的,如果没有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没有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情绪和情感,没有积极改造客观事物的意志过程,个性心理是无法形成的。另一方面,已经形成的个性心理又会制约心理过程的进行,并在心理活动过程中得到表现,从而对心理过程产生重要影响,使之带有个人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