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心理应对:自我关爱与心理成长手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如何应对疫情下的恐慌心理?

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爆发以来,普通民众谈“汉”色变,例如听到“疫情爆发区”来的人就觉得害怕,看到“疫情爆发区”的相关标识物立刻就会想到肺炎,甚至超市中其他方便面被一扫而空,却仅留“武汉热干面”无人问津等,这些都说明民众已经出现了过分恐慌反应,即急性应激的警觉性增高反应

面对应激事件,人们容易出现急性应激反应,具体表现为侵入性反应(如看/听到与此次肺炎有关的信息,感到自己身处其中)、回避性反应(如不愿意接触“疫情爆发区”的人或物)、分离性反应(如记不住关于此次肺炎的相关信息)和警觉性增高反应(如对“疫情爆发区”相关的人或物过分警觉)。

由于其传染力和严重性,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无疑是一种公共应激事件。普通民众通过网络媒体、电视电台、报纸报刊,甚至是直接接触等各种方式置身于此次事件的影响之中。面对疫情,普通民众谈“汉”色变的恐慌心理,正是急性应激期中警觉性增高反应的典型表现。

为什么民众会出现这种反应呢?

一个原因在于缺乏安全感。此次肺炎的传染力较强,恰逢春运,从疫情爆发区流出的人员较多,大家非常担心自己被感染,担心自己的安全。在这种情况下,警觉性增高反应、过度恐慌的出现,实际上是自我防御的体现,是人们为了保障自身安全而出现的一种心理反应,在现实中表现就如“怀疑生鲜禽类是否可以吃”、“认为农村的道路也该全部堵上”等。

另一个原因是存在认知偏差。面对应激事件,肺炎的相关信息经常涌现头脑中(侵入性反应)会使人们产生“以偏概全”的认识,主要关注网上关于此次疫情的负面信息,甚至过度关注和轻信谣言,例如不少人相信“用香油滴在鼻尖可以防传染”、“新型冠状病毒是SARS病毒的进化”等。这种认识会进一步加剧警觉性增高反应,增加恐慌。

面对“过度恐慌”,我们该怎么办呢?

01 了解自己

一般说来,易受他人暗示、依赖性强、过敏和胆怯的人容易产生恐慌心理。反之,独立性强、有主见、勇敢、有韧性的人不容易产生恐慌。这些性格特质是从小到大慢慢形成的,要立即改变不太现实。所以对于容易恐慌的人来说,要设立一个长远的培养积极性格的目标,而现在正在经历的事件可以作为一个锻炼机会。

02 把好信息认知关

对于不易恐慌的人,无论真假信息都可以接触,且可以帮助识别和阻止流言传播。对于容易恐慌的人,真假信息都会引起恐慌,所以需要有自我控制措施,如不看疫情,只看应对方法。必要时可以让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保管手机,有来电短信时才给对方,定时看微信,但不看微信群。特别要注意的是,对于儿童和老人,只要告诉他们怎么做就可以,不用详细告知疫情蔓延及死亡情况,更不要让他们看一些抢救病人的照片和视频,以避免造成心理创伤。在这一问题上,“无知者无畏”是有正面意义的,因为恐慌不是疫情本身诱发的,而是对疫情的了解诱发的

在关注负面消息外,我们也要看到,医护人员和社会各界人士众志成城,积极防治和援助,党和政府全力抗灾救灾,发挥丰富的危机应对经验等充满正能量的信息,全面了解此次疫情的相关情况。

03 提升自身的安全感

强化家庭的联结。现有研究发现,来自家人提供的亲密感、陪伴、情感支持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重新建立安全感。因此,我们可以在这特殊时期,利用在家的时间多陪陪父母、爱人和子女,多与他们交流交流,体会来自家人的关怀和爱,增加我们的安全体验。

做好防御措施。尽管当前还没有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特效药,但我们仍可以主动防控以免感染,例如尽量不外出参加集体活动、在外佩戴口罩、在家保持良好的清洁卫生、勤洗手等。通过落实这些举措,我们可以在客观上起到预防作用,做到“心中有打算,做事不慌乱”,这也有助于我们提升自身的安全感。

04 使用一些简单的心理训练方法

比如积极开展“分心”活动。并非所有人都必须时刻关注疫情,尤其对于容易恐慌的人,要多从事一些无关疫情的“分心”事情,如体育锻炼、做家务、做家庭作业、辅导孩子功课等等。与家人和朋友聊天时,可以不谈疫情,多谈论其他开心的事,或一起看看轻松的影视作品。

又比如运用榜样学习法,与心理素质好的家人或朋友交流,学习他们的积极心理品质,减少恐慌心理。

文/周宵 杨宏飞 谭茹月 杨西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