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体制机制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就我国具体情况而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城镇化的关键基础环节,同时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重要举措。”此后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就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提出多项改革举措。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与此同时,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研究蔚然成风,形成了一大批学术研究成果。然而,实践中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难题,比如:如何改变农民工的过客心理和边缘化心理?如何才能让农业转移人口成为真正的城市居民?深入透彻地研究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并做出科学决策,在当今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急剧变化和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

本书以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体制机制为研究对象,以发展经济学为依据,结合制度经济学、人口学、社会学、管理学的理论与实践,通过深入研究,对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一突出的经济社会现象做出了理论解释,并检验和丰富了发展经济学关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有关理论命题,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理论和实证分析以及制度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对策建议,尤其是实证研究了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状,构建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评价指标体系,讨论了分层级城镇体系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与收益,全面分析了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制度困境,并从农民工的工资收入水平、就业稳定性、农民工随迁老人的养老经济保障以及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对农民工的工资收入机制、就业机制、社会保障机制、社会发展机制、行政管理机制等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论证,最后分别从不同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继续推进对整个国家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正在产生并将继续产生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城乡要素、产业和空间的融合,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全覆盖也将加速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进程,城市和农村、市民和农民将几无差别。当然这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理论工作者的理论研究和建言献策,更需要实际工作者的实践经验,需要全社会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本书的出版,希望能够为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并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能够为我国“三农”问题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尽绵薄之力。

呈献给各位读者的这本书,是由本人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2013年度西部项目——“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体制机制研究”的研究成果,是项目团队成员集体智慧的结晶。课题组成员有袁欣、赵晨、韩亚辉、刘桂琼、宋杨、徐双爽、黎赞、陈佳煜、张文成、李琦、李明珠。经过5年艰苦的工作,最终完成拙著。

在本书付梓之际,感谢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与政法学院为本课题的完成提供了研究时间,感谢西南交通大学图书馆提供了图书资料、网络资源等条件保证,感谢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与政法学院领导给予的鼓励和支持。在课题完成过程中,参阅了其他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此一并感谢他们!同时对编辑出版本书的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表示衷心的感谢!最后本课题的完成离不开国金证券有限责任公司韩震宇先生无私的奉献和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韩东同学的大力支持,对他们表示最真诚的感谢!

鉴于本人水平有限,本书在内容和形式上肯定有不足和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朱冬梅

2019年10月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