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 言
医患沟通是指医疗卫生行业、医疗卫生机构以及医疗卫生人员与患者、患者家属、社区以及大众之间所进行的信息、情感和文化互动。医患沟通的质量和效率不仅直接影响医患关系,也决定着医患双方的满意度、患者的依从性、治疗效果、复发率、患者的疾病管理能力、生活质量以及健康状况,同时也会对医疗卫生行业的整体形象、机构美誉度和医护人员在患者和公众中的职业魅力造成重要影响,更是提升公众医学科学和健康素养的重要渠道。医患沟通是临床治疗、康复护理、疾病预防、公共卫生服务和健康促进等一切医疗卫生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说到底是人学,是解决人的健康问题、保护和促进人们健康的科学,医学需要自然科学技术,更需要人文关怀和沟通艺术。
近现代以来,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青霉素的发明、器官移植、试管婴儿、超声诊断、磁共振、精密生化检测设备和技术等都已成为普通的技术和方法,这些先进的医学技术给疾病诊疗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也使医务人员出现了过度依赖技术的趋势。实际上,诊疗行为应包括技术性行为与情感性行为两个方面。技术性行为主要包括提供信息、咨询、指导、确认下一步需进行的检测和治疗,讨论检测结果,解释治疗和不进行治疗的原因等,而情感性行为则包括鼓励、放松、友好、安抚、赞同、关注、同情、自我介绍、称呼患者名字、语言支持、触碰患者和专注等。疾病的诊疗过程不仅要应用准确、可靠的科学技术,更要有真诚和温暖的情感互动。早在20世纪初,就有西方医学家指出,医患之间的互相沟通和理解是临床治疗的核心环节,“对患者的治疗就是关心患者”。患者需要的不仅是医护人员高超的医疗技术,更需要尊重、忠诚、公平、关爱、接纳和温暖。要求医护人员不仅应具有从事医学所需的职业技术,更需要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和职业文化。
多年来,我国的医学教育、医疗卫生工作和医疗卫生人员一直受到生物医学模式的深刻影响。医学院校不设人文艺术课程,医学本应是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融合特别充分的科学体系,在医学教育过程中,技术和人文却被人为地割裂,使得医学生普遍缺乏人文学科的熏陶。同时,医疗卫生工作也习惯上把患者和公众作为生理上的个体来看待,把重点放在生理、器官、细胞和微生物水平上的疾病治疗,而较少关心患者的心理感受、情感体验和人际沟通以及影响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社会人文因素,已不适应当前人们日益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
患者一旦来到医生面前,他们就结成了战胜病痛、保护健康的利益共同体,需要医患双方同心同德、互相尊重、共同努力。但在当前我国的医疗卫生实践中,合作互动型的医患关系尚未全面形成,大多还处在“父母型”,即医生主导型阶段。医患沟通常常出现错位,患者想知道的恰恰不是医生感兴趣和愿意说的。研究表明,大多数患者听不懂医生在说什么;患者希望得到一些安慰,而医生却习惯于埋头诊病或只谈关于疾病的科学知识;大多数患者认为医护人员的态度过于冷淡,而大多数医生认为患者都是“医盲”;大多数医生认为治好患者身体上的病是最重要的,而患者最需要的却是安慰、安全和保证。
长期以来,我国的医疗卫生工作者兢兢业业、默默无闻、甘于奉献,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尊重和高度赞扬。但也应该看到,近十几年来,我国医患关系确实也出现了紧张化的趋势,局部出现的医患矛盾、医患纠纷,甚至医患冲突,干扰了正常的诊疗秩序,给医疗卫生行业、机构和医学职业形象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既有制度设计的问题,有公众医学素养不高的问题,也有媒体传播放大的问题,但医患关系归根结底决定于医疗卫生人员的人文素养和人文沟通能力。
本书在《医患沟通与患者教育丛书》编委会的指导下,借鉴国际临床医患沟通理论和经验,结合中国医疗环境的实际情况,全面阐述医护人员应该具备的核心价值观、传播学基本理论与方法、临床危机应对和人际沟通技巧,结合大量真实案例,集权威性、科学性、指导性、实用性为一体,力求为一线医护人员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医患沟通参考工具。本书是来自临床一线医务工作者经验的总结,因成书仓促,编写过程中出现错误在所难免,诚望广大同行批评指正。
毛群安
2014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