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苑史话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授时幢

1977年在高陵塔旁边出土。幢为十二棱柱,高49厘米,直径33厘米,每面宽9厘米。每面上端对应每个时辰刻有阴线官服持笏的生肖像,肖像高16厘米,文为:夜半子、鸡鸣丑、平晓寅、日出卯、食时辰、隅中巳、正南午、人定亥……日的长短,以天象而定,分一日夜为十时,创建于春秋时期,《左传·昭公五年》记载“故有十时”,分一日夜为十二时,以地支为纪,为汉太初年之后。晋代天文学家杜预在《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和《春秋释例》中把一日分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这是十二时名目的最早记载,而此幢的记载和晋代杜预所著之书在个别问题上存在差异。另外,将十二生肖人物化,在唐代已时兴,且楷书工整,具有柳体之风格。而此幢出土于昭慧院遗址,该遗址在《高陵县志》中记载“昭慧院建于唐代,高陵塔在昭慧院寺”,故此幢为唐时所刻的可能性要大些,为当时昭慧院作标记时刻之用。1998年,陕西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国家三级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