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苑史话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郑白渠

郑白渠是人们对秦汉时期修建的郑国渠和白渠的统称。

郑国渠修建于秦王政十年(前237)。时韩国派水工郑国(人名)来到秦国,劝说秦王在关中地区修建一条水利渠道,初意是使秦人消耗人力、物力、财力,从而阻止对韩国的入侵。破土动工不久,秦发觉了韩国的阴谋,秦王遂下令逮捕了郑国。面对秦王的审问,郑国对秦王说:“我是一名水工,本没有什么政治野心,只知道把我的才能用在修渠上,对人民办一点好事。再说,我虽然为执行疲秦之计,主持修建这条水利工程,但你应该明白,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渠修成以后,得到好处的是你秦国呀!”秦王认为郑国说得有道理,就赦免了他,并命他继续主持修建这条渠道。最后,这项巨大的水利工程终于竣工了。

渠自仲山西瓠口(今咸阳市礼泉县东北)引泾水东流,至今三原县北会合浊水,利用浊水和石川河水道再引流经今富平、蒲城之南,注入洛河,全长300多里,灌溉泽卤之地4万余顷(约今280万亩)。高陵县因和三原县土地连片,故县城以北、西北、东北部有相当一部分土地也受益于这条渠。

人们为了纪念主持修渠的这位水工郑国,就把这条水渠叫郑国渠。郑国渠的修建,起到了改良盐碱地、施肥(水中漂浮有大量腐殖质)和灌水这样一举三得的好处,有力地促进了关中农业的发展,同时也增强了秦国的实力,为后来消灭诸侯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秦王朝,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今咸阳市泾阳县王桥镇木梳湾村西南的泾河东岸,地面还有一段古渠遗址,考古专家倾向于认为这就是当年的郑国渠总干渠的一部分。

白渠是汉武帝时在郑国渠南修建的另一条渠道。汉武帝一生穷兵黩武,到了后期,却为什么想起了修渠这件事?原来汉武帝刘彻一生共有六个儿子,他立第一个儿子刘据为太子,刘据为皇后卫子夫所生,她就是随汉武帝南征北战的大将军卫青的姐姐。武帝晚年,卫青也战死了,卫皇后没有了势力。昌邑王刘是武帝的四儿子,他是贰师将军李广利的妹妹李夫人所生,李广利的女儿是丞相刘氂的儿媳妇,两亲家为了儿女的富贵和自己的势力,就在渭桥约定立昌邑王刘做太子。

其实太子刘据是一位心地善良,能成大器的人,只是性格和父王差异较大,加之江充等人在武帝面前经常挑拨,说他的坏话,太子被迫外逃,在逃跑途中上吊自杀。后来武帝弄清真相后,追悔莫及,于是把江充一家灭了门,把苏文绑在渭桥上活活烧死。汉武帝正在懊悔自己不该冒冒失失地杀害儿子的时候,有个管理高祖庙堂的官员叫田千秋,上了一个奏章替太子申冤。

遭受了太子事件的打击,汉武帝着实对自己进行了一番反思,即历史上所说的“轮台悔过”。他想起自己晚年听信巫神术士的话,以求长生不老。他问术士长生不老的药在哪里能采到,术士给他说在高山,他问高山在哪里,术士说,高山在大海里,这分明在愚弄、欺骗他。他也看到由于连年征战,没有与民生息的机会,以至于长安城里也怨声载道。于是他想起了田千秋这个人,虽然没有像董仲舒、申公那样博学多能,也没像张骞、卫青、霍去病那样立过大功,可是他能替太子申冤,劝皇上排斥方士,做事小心谨慎,待人诚恳,就很不错了。要信任忠良,就该重用田千秋,于是拜田千秋为丞相,还封他为“富民侯”,就是让他想办法使人民富裕的意思。

富民侯田千秋推荐了赵过为搜粟都尉,教导百姓增加生产的办法。汉武帝对增加农业生产的兴趣越来越高,实际上早在此之前的几年,即公元前95年,也就是汉武帝太始二年,大夫白公(姓白,名字失传)上奏,建议挖掘水渠,利用泾水灌溉民田。汉武帝就任命白公全权办理这件事,白公亲自勘察地形,从泾阳县西北的谷口一直修到栎阳,通到渭河,全长200多里。沿途泾阳、三原、高陵、临潼四县4500余顷土地都受到了灌溉。老百姓就把这条渠叫白渠,编歌谣赞扬白公:


水从哪儿来?远在山谷口。

郑国渠在前,白公渠在后。

举锹成云彩,放渠水足够。

泾河一石水,肥土顶几斗。

浇地又当肥,庄稼不用愁。

养活多少人?几千万人口。


《汉书·沟洫志》高度评价了白渠给泾(阳)、三(原)、高(陵)、临(潼)带来的经济效益。郑白二渠是一个灌区的南北两条干渠,白渠在郑国渠之南。到了唐代,郑国渠在石川河以西一段已经湮废。白渠在这时下分三支渠:即太白渠、中白渠和南白渠。太白渠在泾阳县东北10里,太白渠向南分出的一支叫中白渠,中白渠东流入高陵,中白渠又分一支为南白渠,南白渠也东南流入高陵。因白渠有三条干渠,故又称三白渠。唐永徽年间(651~655),三白渠灌区的灌溉面积达1万多顷。宋元以后的白渠多有湮塞,从而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