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当家做主开启新篇章1949—1956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中国共产党担负起领导中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重任。从此,陕西人民的生活也揭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1950年1月,中共陕西省委、省人民政府成立。全省各级组织积极带领人民巩固政权,医治战争创伤,开展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和抗美援朝,改善人民生活,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到1952年,全省经济建设取得较大成绩,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9.69亿元,比1949年增长33%,粮食总产量达到39.75亿公斤,棉花总产量达到146.8万担,公路通车里程3863公里,均比1949年有较大幅度增长。
1953年10月,党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全省积极开展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1月13日,西安市继北京、沈阳之后,在全国第三个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和合作化。接着,渭南、宝鸡、咸阳、汉中、铜川等城市和陕西境内近百个县城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和合作化。到1956年底,全省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崭新的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解放了生产力,人民的生活由此而发生了重大变化。当年全省95.9%的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其中参加高级农业合作社的农户占87.4%;99%的私营工业企业走上了公私合营的道路;79.7%的个体手工业者走上合作化道路;78%的商户纳入了国家资本主义和合作化轨道,其余部分也接受了政府的登记管理。
陕西省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建立并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同时,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1953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国家把陕西作为新工业区之一直接投资建设。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建设项目安排在陕西的就有24个,居全国第二位。在中共陕西省委和省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全省安排基本建设项目202个,城乡到处掀起经济建设热潮。逐步建成了以西安和咸阳为中心的纺织工业基地,以及包括航空、兵器、电子工业在内的,以西安和宝鸡为中心的新兴机械工业基地,一系列电力设备制造工厂加紧施工建设,西安西郊电工城的轮廓初步显现,煤炭工业、电力工业、国防工业都有新的发展。“一五”计划的实施,使陕西省工业面貌大变,从而奠定了陕西新型工业基地的基础。
在这一时期,全省的农业和农田水利建设、交通运输、教育和文化卫生等方面有较大发展。在农业生产方面,新式农具广泛应用,有效灌溉土地面积大增,“碧蚂一号”“六〇二八”等小麦良种得到大面积推广,小麦、玉米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很快。在交通方面,积极整修干线公路,修建大中型桥梁、隧道,全省大多数县开通了汽车,在关中和陕北地区基本上形成道路交通网。在教育和文化卫生方面,积极新建和扩建院校,全省大中专院校和普通中学、小学均有较大的增加。陕西的高等教育在全国居于重要地位。全省在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图书馆(室)建设和医疗卫生等方面有了较大发展,鼠疫、霍乱、天花、回归热、斑疹伤寒等流行性疾病基本消灭,增设了职工食堂、托儿所、卫生所等福利和安全生产设施,进一步扩大了职工公费医疗范围。
经过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陕西各项事业在这一时期取得显著成就。1956年,全省工业总产值为11.45亿元,比1952年增长139%;农业总产值为21.35亿元,比1952年增长43.3%;财政收入为3.28亿元,比1952年增长82.2%;铁路、公路通车里程分别比1952年增长33.1%和43%;全省职工总数达到90万人,各类在校学生总人数达204.93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