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转型:探寻中国经济发展新路径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如何实现2015年经济增长目标

2015年3月6日,笔者对如何实现2015年经济增长目标发表了看法。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政府工作报告》定调GDP增长7%左右,这和“十二五规划”定下GDP年均增长7%的目标是一致的。目标设定符合实际,考虑了需要和可能。在这一目标下,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将在比较平稳的区间内运行,速度略有下降,质量和效益有所提升,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一)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

当前,宏观经济正在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大。一方面,经济之所以下行,主要是经济发展条件有变化,人口红利减少,制造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力加强,加之产业结构加快调整,第三产业逐渐取代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但由于第三产业链条较短,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弱于第二产业。这些因素决定了经济增速不可能像过去那样保持在高位。所以,7%左右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符合客观规律。另一方面,要保持经济增长“中高速”和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到2020年,实现“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平均GDP增速要保持在6.5%以上,因此,“十三五”期间经济增长合理区间下限不能低于6.5%。考虑到未来经济可能缓慢下降,现在不可能把经济增速目标定得太低,要给未来留下空间。所以,7%左右的目标是必要的。同时,通过努力,也有能力达到经济增速7%的预期目标。如果各项政策执行到位,预计2015年经济增速可能不低于7%,因为依然存在支撑经济平稳增长的动力和诸多有利条件。

首先,世界经济持续复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15年全球经济将增长3.5%,比2014年提高0.2%。其次,前期政策效应逐步释放。2014年中央出台的定向降准、结构性减税、棚户区改造、中西部铁路建设、稳定外贸、扩大信息体育消费,近期实施全面降息和降准,以及基础设施领域推出一批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的投资项目(PPP)等政策,大多需要跨年度执行。第三,中国经济基本面良好,内需增长有潜力。供给方面,劳动力人口减少、储蓄率下降,但是人力资本、资本存量等要素供给质量提高;消费方面,就业形势良好,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投资方面,“十二五”规划即将收官,一些规划项目建设进度将加快,出口回暖将带动相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中国地缘辽阔,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战略,可以创造巨大的投资需求。第四,改革红利显现。2014年中央推出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包括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允许民间资本创办金融机构、放宽市场主体准入以及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为核心的价格改革等,2015年还将实施一批重大改革。这些改革红利将在未来一段时期逐步释放,对2015年经济增长提供支持作用。

(二)最大挑战在于落实投资项目资金

在看到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的同时,也应看到2015年经济发展面临一些新的挑战。一是全球经济及其政策分化,影响中国出口,特别是美联储加息、欧元区量化宽松政策和乌克兰地缘政治危机等,可能对中国经济造成不利影响。二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乏力。受制造业产能过剩、需求不足影响,民间投资意愿减弱。短期内房地产市场仍在调整,制约投资和相关行业增长。税收和土地出让收入减少,偿债进入高峰期,地方政府“加杠杆”投资能力有限。部分地区在建项目和储备项目不多。三是企业经营困难。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持续负增长提高了企业融资实际利率。企业整体负债率偏高,加之经济处在下行通道,受资产负债表收缩影响,企业债务杠杆率加大。受主要工业品价格下降影响,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增加,库存周转率下降,企业去库存压力加大。企业的资金、用工、土地、运输成本上升,在环保、技改和节能减排等投入增加。一些地方财政增收压力较大,存在加重企业负担现象。此外,环保指标约束也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其中,最大挑战在于新立项大型基建项目的资金可能出现不到位的情况。固定资产投资挑大梁,资金不到位会影响经济增长。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一是推广落实PPP模式,关键在政府主动作为,积极引导,创造有利条件,充分调动民间资金、社会资本积极性,稳定投资信心和投资收益预期。同时,建立补偿机制,保证PPP模式参与者有甜头可尝。在此过程中,政府一要避免懒政,要消除改革“中梗阻”;二是决策透明,不能形成新的寻租机制。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作为积极有为的政府,要发挥好自身作用。通过制定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公布各级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划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政府不越位,也不缺位。

(三)找到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点

总体来看,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在逻辑上是一个整体,稳增长能为调结构、促改革创造有利的环境;反过来,结构调整和改革深化也为经济保持中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支撑。没有稳增长,调结构就无法进行;没有调结构,稳增长也靠不住。面对机遇和挑战,关键在于找到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点。当前,稳增长和调结构要同时抓,但并不能平均用力,稳增长是前提、是重点。

货币和财政政策要为稳增长保驾护航。货币政策方面,应有灵活性、针对性、前瞻性。目前货币政策仍有降息降准的空间。随着外汇占款逐渐减少,应相应下调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增强央行基础货币投放的主动性。预计2015年可能有三至五次降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广义货币M2预期增长12%左右,在实际执行中,根据经济发展需要,也可以略高些。笔者认为,12%是底线,不应低于12%。在PPI(生产者物价指数)连续负增长、企业实际融资利率较高的背景下,货币政策应更加灵活,打破通货紧缩预期,稳定市场信心。财政政策方面,应加大投资,抓重大投资项目资金落实,同时着力减税、减费,减轻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负担。

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战略为抓手,结合新“四化”建设(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以及自贸区扩容,以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渗透到制造业和农业为契机,坚持稳政策、稳预期和促改革、调结构“双结合”,统筹兼顾、有机融合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和深化改革,力争实现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双目标”,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推动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金融机构应主动顺应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由高速变为中高速的新形势,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和质量。可以预见,存款利率市场化、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存款保险制度、资本账户对外开放等重大金融改革今年会加速推进,金融业迎来大发展、大转型。要指出的是,商业银行具有典型顺周期特点,经济下行期,为避免坏账增加,银行可能加强信贷管控;但整个行业都收紧信贷,就可能陷入集体谬误,促进经济下行、恶化信用环境,引发风险。所以,商业银行应处理好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的关系,既要加强风险管控,又不能一味收紧信贷,应积极做好自身转型,为企业提供多样化金融服务,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