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利玛窦的记忆宫殿
1583年,31岁的意大利人利玛窦(Matteo Ricci)来到明朝的中国,落脚地在广东肇庆。利玛窦的目的是朝见中国皇帝。要知道,在古代朝见皇帝可不是容易的事,要么你有稀世珍宝,要么有什么技术绝活,或者有什么丰功伟绩。当然,作为外国人,首先要学会中国的文字和语言。
利玛窦出生在文艺复兴时期,他在学校期间掌握了记忆术,这为他在中国的经历带来巨大影响。他利用超强的记忆术,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掌握了汉语。在中国的前10年间,他把“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成为当时的知名人物,为了帮助更多中国人学会记忆法,他还专门研究了针对汉字文章的记忆法则,这些法则被记录在他的著作《西国记法》中,《西国记法》也因此成为首部记载记忆术的中文书籍。
利玛窦在《西国记法》中指出:“建立记忆之宫,就是先记住众多的建筑物,或者在想象中建造一座记忆大厦。建筑中有许多不同的房间,房间中摆放着不同的物品。这些建筑都是留在人心里的记忆结构。”
很显然,利玛窦的方法就是古典记忆术的场所记忆法。但是利玛窦将其应用于中文的记忆,其中关于汉字的图形处理法则,对于我们学习记忆法非常有研究价值。利玛窦的场所记忆法,在西蒙尼德斯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具体有三种类型。
第一种:来源于现实。曾经居住过或亲眼目睹的场所,能够在脑海中回忆起来的场所。
第二种:凭想象任意虚构的建筑物。可以任意构建形状和内容。
第三种:虚实结合,半真半假。比如一间房间,从大门走到某个房间要绕过一堵墙。你在想象中,为了寻找捷径,可以想象在墙壁上打个洞穿过去。这个洞就是虚的一个想象,而实的就是这个建筑物。再比如,一个房子只有一层楼,你记忆时不够用。可以想象再增加一层楼,或者添加其他物品,用于增加记忆存储量。这种虚实结合,现在我们应用得比较多,当然这种做法对记忆术的能力要求比较高,新手一般很难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