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青年培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北京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大数据技术的展望评述与高校育人事业的发展思考

随着互联网信息社会的发展,网络技术与应用服务广泛渗透至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等领域,同时也对教育硬件、技术、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WEB30、工业40、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等IT名词均成为社会热词,也成为我们观察和思考这一发展前沿领域的切入点;理解并运用好互联网前沿科技与思维,对各项事业的开展有着重要意义。“大数据”一词于2009年前后开始在互联网行业流行。2013年前后,国内同样兴起了大数据热潮,关于大数据的学术专著、商业创新层出不穷,人们开始认识到数据收集与处理已迎来质变时代,意识到大数据技术及应用的革命性作用。2015年9月,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系统部署大数据发展工作,将数据视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

一、大数据的概念

在传统意义上,数据是对客观世界测量结果的记录,旧的数据经过计算可以衍生出新的数据。数据是信息的载体,人类通过对信息归纳和整理,提炼出有规律的信息即知识。在进入信息时代后,“数据”二字的内涵不断扩大,一切保存在计算机中的信息,包括文本、图片、视频等均可以统称为数据。《大数据》作者涂子沛认为,摩尔定律、社交媒体和数据挖掘是大数据三大成因:在摩尔定律的作用下,人们得以凭借非常低廉的成本保存海量的数据;社交媒体的出现使得每一位网民成为数据生产者,人类真正迎来了信息爆炸时代;数据挖掘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能够发现隐藏在大数据中规律和趋势。[1]

时至今日,大数据尚没有系统统一的定义和理论,国内学者最常使用IBM提出的“4Vs”来描述大数据,即更大的容量(Volume)、更高的多样性(Variety)、更快的生成速度(Velocity)以及由前面三个“V”的组合推动的第四个因素——价值(Value)。在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中,大数据的定义参考并延伸了“4Vs”概念,“大数据是以容量大、类型多、存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为主要特征的数据集合,正快速发展为对数量巨大、来源分散、格式多样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关联分析,从中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提升新能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服务业态。”[2]

大数据既是一个客观的存在,也是一种技术,还是“一种价值观、方法论”。《大数据时代》作者舍恩伯格指出,大数据开启了人类的思维变革,在处理数据时追求“更多、更杂、更好”:我们所需要的不是随机样本,而是所有数据,即“样本=总体”;我们接受混乱的、无结构的数据,允许不精确的发生;让数据反映相关关系而非因果关系,知道“是什么”就够了,没有必要知道“为什么”。[3]

二、大数据的应用发展前景

从“大数据”概念兴起至今,“大数据究竟有什么用”的问题便始终相随。学者许倬云总结认为,“大数据”之“大”,就在于将各种分散的数据,彼此联系,由点而线,由线而面,由面而层次,以瞻见更完整的覆盖面,也更清楚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未来的取向。[4]“预测”是数据收集与分析技术兴起的首要目标,正如美国学者盖洛普创造出抽样调查方法以预测美国大选结果一样。无论是商业经营还是社会管理,都需要足够多的信息和科学的分析预测方式来处理日益复杂的事务。也正因此,对数据的占有和使用成为了大数据时代企业、政府管理部门事业发展关键。

大数据在商业领域应用已比较广泛。以国内互联网巨头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为例,搜索巨头百度对网页数据的爬取、网页内容的组织和解析,通过语义分析对搜索需求的精准理解进而从海量数据中找准结果,以及精准的搜索引擎关键字广告,实质上就是一个数据的获取、组织、分析和挖掘的过程。阿里巴巴拥有交易数据和信用数据。这两种数据更容易变现,挖掘出商业价值。除此之外阿里巴巴还通过投资等方式掌握了部分社交数据、移动数据。腾讯拥有用户关系数据和基于此产生的社交数据。这些数据可以分析人们的生活和行为,从里面挖掘出政治、社会、文化、商业、健康等领域的信息,甚至预测未来。

即便在传统行业,大数据应用仍前途广阔,如麦当劳、肯德基以及苹果公司等旗舰专卖店的位置都是建立在数据分析基础之上的精准选址。在公共管理领域,大数据还可以帮助政府建设智慧城市,实现市场经济调控、公共卫生安全防范、灾难预警、社会舆论监督;帮助城市预防犯罪,实现智慧交通,提升紧急应急能力等。也有专家预测大数据将服务于个人应用领域,如通过人体芯片将牙齿监测数据授权给牙科诊所使用,由其监控和使用这些数据,进而为用户制定有效的牙齿防治和维护计划。[5]

在信息时代,几乎一切社会行为均会产生数据。目前,大数据在商业、管理、科技等领域的应用价值虽然只是初步显现,然而随着网络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总量以指数级速度增长,以及各行各业大数据思维觉醒,人们普遍预测数据的价值将堪比石油和黄金,甚至可能成为未来最大交易商品。2012年3月,美国奥巴马政府宣布投资2亿美元拉动大数据相关产业发展,将“大数据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而我国2015年发布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明确提出大数据将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动力、重塑国家竞争优势的新机遇、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新途径。

三、大数据在高校育人领域的发展展望与思考

(一)大数据对高校育人工作的启示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革新,大数据开始蔓延至各个行业和领域,影响着人们的知识体系和生活方式,高等教育行业亦是其中的先行者。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已经以MOOC为例讨论过在线教育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影响,除发展数字教育技术外,学界还探讨出如何通过大数据实现个性学习、智慧决策、科学评价等。落实到具体的教育实践上,数据“从哪来”和“作何用”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数据“从哪来”的问题上,教育信息可以分为“教育输入信息”“教育过程信息”和“教育输出信息”。教育输入信息包括学生入学程度、学生的社会经济背景、学校社区资源的实际投入等。实际上,大数据为实现更加广泛的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全环境育人提供了机遇,受教育者的数据信息可以伴随从小学到大学的整个受教育过程,并与虚拟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数据相关联。教育过程信息包括教师素质、教学方法与班级实务等,除了受教育者所受到的来自于教师、班群的影响,受教育者在学习生活中产生的各类微观信息实际上更具备数据价值,如课程选择、在线学习、互动和反馈、网络社交行为、校园卡的使用等,这些数据被整合、挖掘和分析,学习者的行为模式将得以揭示。教育输出信息包括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的培训质量等,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教学输出信息一直与数据化特征相关联,如考试成绩、课程评估成绩,然而传统的评价标准较为单一,所得数据也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教学成果。

在数据“作何用”的问题上,学界多从个性学习、智慧决策、科学评价三个层面加以思考。大数据具有多样性和即时性特征,这为及时、准确、全面掌握学生学习、生活状况提供了依据,比如可以分析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精神状态、人际交往等数据,及时掌握学生状况,进行有效辅导和管理。在大数据应用与分析的基础上,学校可以从行政化管理、经验性决策走向服务型管理、以数据为基础的决策。而在教育效果评价上,大数据不同于传统的量化标准与方式,变单一维度(如考试能力)数据指标为多元维度数据评价指标,如学生课堂的过程、作业的过程、师生或生生互动过程之中的相关信息,进而也能对“创造性思维”等较为抽象概念进行量化评价。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整体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学者在讨论大数据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应用时,也倾向于从大数据的即时性、个性化、精准化、大容量等方面考虑大数据的价值。例如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大数据研究中心研究认为,大数据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根据数据分析即时性获取学生思想行为动态;二是克服基于经验或直觉的推断缺陷,能够实现“全样本”的数据分析和整体性“精准描述”,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决策具有科学性、实证性支撑;三是充分发挥个性化教育教学,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6]

(二)北京大学如何结合大数据开展育人工作的思考

目前,部分高校已开展了大数据在教育、管理、服务中的实践应用,如华东师范大学通过校园卡记录开发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预警系统”,但总的来说,教育领域大数据仍处于起步阶段,高校在资金、技术、管理制度上储备有限,对大数据的理解和重视程度还不够,科技转化能力也必然不如社会企业,而大数据应用的隐私伦理困境也仍面临较大争议,例如通过监控学生移动设备甚至是植入数据芯片的做法,在较长时间内将难以获得社会认可。

结合北京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际,在如何把握大数据时代的机遇以加强和改进学校育人工作问题上,我们认为可以从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考虑。

短期而言,学校可在合乎条件及制度规范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可供利用的数据资源,拓展大数据在工作中的应用领域,如实现学生的食堂就餐、电子门禁、图书借阅、医院就诊、体育锻炼数据的合理使用,以服务于学生管理,形成对教学、管理改革的决策支持;加强与数据分析类企业的校企合作,如腾讯、阿里巴巴、百度、今日头条、新浪等具有“全民级”网络应用的互联网公司,通过数据挖掘和数据共享,从而为高校网络舆情监管、学生网络行为分析、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等工作突破校园界限,实现统筹校内/校外的全环境育人效果。

长期而言,需重视数据建立、保存工作,为往后学校大数据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学校师生员工在教育教学和日常生活过程中均会产生海量数据,其中大部分数据目前难以捕捉更无法存储,而部分已产生数据也尚未纳入到学校网络信息工作视野。为此,建立好数据挖掘、存储的长远机制,以及数据分析、使用的规范依据,是保障学校数据安全,掌握数据工作主动权的必要举措。此外,还需进一步与时俱进加强学校教育政策、评价体系改革,研发先进数据分析技术,建立数据人才储备。

(三)大数据与“人的主体性”的辩证关系再思考

尽管目前大数据技术和应用的发展方兴未艾,社会各界对其推动商业、管理、教育事业的发展乃至整体社会进程充满期待,但我们仍需反思大数据技术的哲学、社会学意涵,警惕所谓的“数据霸权”“数据依赖症”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从本质上来说,大数据技术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将人、事、物三者之间的关系数量化、数字化。作为一种新的认知方式和生活方式,大数据同样有其局限和困境。学者郝庭帅认为,大数据推进了复杂事物的分析理解,但这一研究范式主要强调相关关系而忽视因果关系,形成了以结果和效用为导向的研究思路,忽略了社会现象背后的机制,影响了其使用效果;第二,大数据技术将信息数据化和商业化,个体丧失了对自身信息的选择权和控制权,诱发了触犯个体隐私的伦理问题;大数据与功利主义结合更大限度上推广大数据决策,但这一决策模式弱化人的自由选择和传统道德规范的价值。[7]

而回到高校育人工作方面,作为网络信息时代大学生管理教育的创新方法论的“全环境育人”理念,强调尊重并开掘“青年主体性”,实现青年自我教育、自我成长和自我创造,这与大数据所隐含认知逻辑具有矛盾统一的关系。一方面,正如前面的章节所提到的大数据可以促进教育个性化的实现,因为每一个个体都可以作为一个复杂数据系统和数据分析单位,从而可以根据数据分析结果为实现个性化教育和辅导提供依据,在这一点上相比于传统的经验主义分析方式有其优越性。在另一方面,数据分析技术不可能彻底代替人本身的社会认知功能,它既不懂得如何叙事,也不懂得思维的浮现过程;数据分析的结果看似客观公正,但其实在数据构建和解读过程中贯穿了价值选择;通过个体反馈的各类数据来对价值和行为进行指导,存在着本末倒置的风险。

[1] 涂子沛.数据之巅[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4.

[2] 国务院.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Z].2015-08-31.

[3] [美]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 周涛.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J].人力资源管理, 2014(12):136-136.

[4] 参见许倬云为《数据之巅》所作序言。

[5] 大数据是什么?一文让你读懂大数据[EB/OL],2013-11-04.

[6] 李怀杰, 夏虎.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 2015(5):48-51.

[7] 郝庭帅.当代社会生活的大数据化:困境与反思[J].社会发展研究, 2014(3):196-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