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男孩女孩都是宝
所有的人生来都是平等的。
——林肯
由于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影响,不少家庭中迄今仍存在着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思想。他们常常会把多生男孩视为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的途径,特别是在一些农村,女孩子常受到一些歧视,父母对女孩一般不怎么抱有希望,女孩在家庭中的地位比不上男孩,受教育的权利被无端地剥夺。加之当今许多企业、事业单位在用人上也存在着排斥女性的做法,这些都使得一些家长一看生了男孩就乐开了花,一见生了女孩心里就会愁苦不堪。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在《颜氏家》一书中指出: “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1]是说父母对于子女的爱,是很难做到不偏不倚的,这样不一视同仁的做法,害处是很多的。
上海铁路局一位干部生了三个姑娘,最后终于得了一个儿子,这时他已近五十。老来得子,又是传宗接代的“香火”,自然倍加疼爱。在物质生活上一切满足,在学习上没有要求,在思想品德上从来不管不教。不管儿子对他姐姐多么无理,从来都是姐姐遭训斥。久而久之儿子就被娇惯得不像样子,打姐姐,骂父母,成为家里一霸。小时候是父母舍不得管;到上中学时,想管又管不了。这孩子从小就学抽烟,到上中学时已经成瘾,经常向父母要烟钱。有一次,他要买一件衣服。其实,这种衣服他早就有了,也没穿坏。父亲断然拒绝了他的要求。他恼羞成怒,竟用烟头烫父亲的脸。一向受偏宠偏爱的儿子竟然如此粗暴野蛮,父亲愤怒至极,忍无可忍,抄起一斧子就劈向儿子。儿子当场死亡,父亲也受到了处罚,落得家破人亡……[2]
家庭生活中重男轻女在中国绝非个别现象。2006年,重庆市彭水县6个样本乡镇对418名育龄夫妇生育意愿调查,认为生男生女都一样的占12%,希望生育男孩的占78.5%,希望生育女孩的占9.5%。有的育龄夫妇为了达到生育男孩的目的,非法对胎儿性别进行鉴定,若是女婴则将其引产;不能终止妊娠的,则将刚出生的女婴遗弃、溺害。[3]
为了消除一些家长对女孩的歧视态度和他们对自己养老的后顾之忧,近几年来,国家对农村“两女户”“纯女户”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关爱女孩”活动也在全国各地纷纷展开。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女孩的社会地位。作为新时代的家长,要树立“女儿也是传后人”的思想,转变和抛弃歧视女孩的观念。
造成男女不平等的原因,除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思想作怪之外,一些家长片面地认为,女孩天生不如男孩聪明。理由是,在大、中学里,女孩的成绩总不如男孩优秀。许多心理学家对此反复进行过实验探讨和论证。实验结果表明,虽然男女在身体结构、体质、生理机能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性别的差异并不影响人智力的高低。19世纪20年代,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就曾对两性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等做过广泛的对比研究。他认为,男女在智力活动的不同方面各有所长,但总的来说并不能得出男性智力比女性智力高的结论。因此,家长在对待孩子性别上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
有调查表明,家长的性别刻板印象对儿童性别角色的早期形成产生了负效应。在那些较贫困的家庭里,父母将有限的投资用在男孩身上,期望女孩辍学打工,为其兄弟挣学费或其他费用,通过牺牲姐妹的健康和学业,以保证家庭中的男孩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
与以上观念相反,近几年来,一些家长却刻意淡化孩子的性别差异,要么按照自己的喜好刻意地去改变孩子性情,要么忽视孩子性别的差异,使得男孩女性化现象日益突出,也就是男孩子缺少阳刚之气。一些家长认为女孩子乖巧、温存、胆小、听话,他们视男孩子的精力旺盛、活泼好动、胆大淘气、富有创造性为无理取闹,属于品质问题。所以孩子一生下来,家长刻意让男孩子打扮成女孩模样,让他们的言行举止向女孩看齐;男孩子被训练后,虽显得比较听话,但却形成了懦弱胆小、行为退缩、依赖感强等性格特征。或者一些家长喜欢男孩子,为了弥补没有生下男孩的“缺憾”,把女孩从小训练成男孩,给她们穿男孩衣服、理男孩发型,在性格上把她们塑造成风风火火的“假小子”。这种做法在主观上反映了家长对孩子性情的偏好,但在一定程度上却扼杀了孩子的个性发展,是违背孩子性格发展规律的。
某报报道,在一所幼儿园里,老师讲了一个很有趣的笑话,只有几个男孩子高兴得前仰后合,无拘无束地哈哈大笑,而其他许多男孩子竟和女孩子一样,掩着口吃吃地笑,真正做到了“笑不露齿”。据后来的调查,这些孩子都表示他们的举动是平常跟阿姨学的。
家长要充分尊重每个孩子的生命权、受教育权,让“女儿也是传后人”观念深入人心。另外要根据性别等生理特点,充分尊重和培养每个孩子的性格,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1] 颜之推: 《颜氏家训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34页。
[2] 赵忠心:《家庭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30页。
[3] 陈邦望: 《性别平等与构建和谐社会——“关爱女孩行动”的启示》,中国人口网,2006-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