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兮》:相思就是自讨苦吃
“多情自古伤离别”,但古人的离别与今人还是很不同,他们没有便捷的通信、交通手段,不能发短信、微信,不能上QQ。相思之情难以传递,更折磨人。《诗经》中的《伯兮》一诗就生动地塑造了一位“相思成灾”的妇女形象。我们且来看看在丈夫远行之后,她的闺怨指数怎样不断升级。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夫君真勇敢,他是邦国的英雄,手拿兵器,冲锋陷阵。丈夫远征,妻子的骄傲之情溢于言表。可见古时女子亦有雄心,她的雄心无处施展,自然要安放在自家夫君身上,鼓励他“功名只向马上取”。杜甫《新婚别》中的新妇要丈夫“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也是勉励的意思。
可是很快,所有“望夫成龙”的虚荣心都被残酷的现实击得粉碎,为相思所苦的妻子日渐憔悴: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自从夫君离家东征,她的头发乱如蓬草,梳洗打扮更是顾不上。男人不修边幅是因为忙于事业,女人不理云鬓是因为忙于事业的男人无暇欣赏她的美丽,所以闺中妇人感叹:我哪是缺少高档化妆品呢?可“女为悦己者容”,爱人不在身边,即便我打扮得美艳动人,又给谁看呢!后来不少闺怨诗词都在这层意思上大做文章,如徐干的“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杜甫的“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柳永的“日高花榭懒梳头。无语倚妆楼”。男人不在家,女人就沦为黄脸婆,这一来是相思情深,二来也是为了安远方人的心:我不照镜子、不做发型、不化妆、不穿漂亮衣服,这样你就不用瞎担心了。李白的《春思》诗里说“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良人远行,连春风都不许吹入帘帷,可见其忠贞的心意。
仅此还不够,闺怨指数又升到第二级: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一直盼下雨,偏偏红日高照;天天盼夫归,夫却始终不归。事总与愿违,这是人间的无奈。女子想夫君想得头也痛,可她却不以为苦。“甘心首疾”,这里的“甘心”要比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终不悔”还要痴绝。
头痛不算难办,到了闺怨的第三级,连心也病了: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谖”就是“忘记”,后人因为“谖”与“萱”同音,就把萱草称为忘忧草。北堂上种着忘忧草,可这妇人宁愿承受心痛之苦,也不愿求助于忘忧草,因为忘了忧愁,也就意味着忘了远方的那个人。
相思的本质不是风雅浪漫,而是自讨苦吃,用《诗经》中的另一句话来说就叫“自诒伊阻”,自取烦恼,自个儿给自个儿添堵。用现代人的歌词来说,就是:“明明知道相思苦,偏偏对你牵肠挂肚。经过几许细思量,宁愿承受这痛苦。”
经历过分别之苦的人才懂得“但令在舍相对贫,不向天涯金绕身”,以刻骨相思去换取功名利益,代价实在大了些。胡兰成在给张爱玲的婚书上写道:“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这个承诺虽说没实现,但实在太动人。茫茫尘世,静好和安稳大概是女子能收到的最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