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物流发展报告2019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中国物流业发展的阶段特征

40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在我国政府、物流企业和物流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历经探索起步、初步成长、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共四个阶段,中国物流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从粗放到节约、由传统到现代,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一、探索起步阶段(1978—1991年):改革开放激发物流需求,促进物流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与传播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1982年,我国开始实行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同时积极引进外资。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思想。1987年,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及三步走的经济发展目标,提出了“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机制模式。1990年,我国明确将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确定为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在此背景下,中国经济开始复苏并不断发展,国有企业开始改革,沿海经济特区的建立促进了一批民营企业的发展,外资企业不断进入中国市场,从而大大地激发了对现代物流服务的需求。

在需求拉动下,我国从几乎空白开始不断探索,开启了物流产业发展的征程。为了学习国外先进的物流管理经验,我国陆续派出考察团访问日本,“物流”“配送”等概念和相关理论从发达国家引入中国。此后,大批教学、科研人员开始投入物流研究,部分高等院校陆续设立物流专业方向培养物流管理人才,致力于物流理论研究与推广。在这一阶段,科研人员开展了物流社会化、口岸物流、物流企业、国外物流经验借鉴等多方面研究,翻译并出版了多部物流专业书籍,物流相关理念在中国迅速传播(31)(32)

随着国外先进物流理念和先进技术逐渐传播,我国政府开始认识到发展物流的重要性。从1979年开始,我国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流通体制进行改革,逐步取消一级批发、二级批发、三级批发再到零售的计划流通分配体制,形成了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的竞争局面(33)。商流渠道的随之拓宽对物流活动的顺畅进行起到基础性作用。另外,我国加快运输业改革,铁路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公路领域出台了“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等扶持发展政策;港口率先对外开放,海运业最早实现“走出去”;民航走上了企业化发展道路,航空运输市场开始形成;邮政管理体制实施改革,成立了中国速递服务公司。与此同时,我国加大交通运输建设投资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34)。交通运输业的稳定发展为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初步成长阶段(1992—2001年):市场化改革进程加快,物流市场主体初步形成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及党的十四大召开正式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并将进一步扩大开放、利用外资及加快发展基础工业、基础设施与第三产业列入关系全局的主要任务,从此,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997年,党的十五大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指出我国进入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必须解决好的两大课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物流服务需求规模不断扩大,物流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性产业,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1999年,时任副总理吴邦国在“现代物流发展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被广泛认为是企业在降低物资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重要利润源泉。”2000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提出,着重发展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等行业,推行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多式联运、网上销售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物流业发展首次纳入国家规划层面。2001年,原国家经贸委等六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首次对现代物流的发展提出指导意见。

在此期间,我国加强流通和运输领域的管理体制和市场化改革。1993年3月,中国撤销商业部、物资部,组建国内贸易部,打破了商业和物资的分割管理。1998年,原国内贸易部改组成局,将物流配送作为工作重点。1995年发布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道路运输市场的若干意见》提出,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道路运输体系。1996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国水运市场管理的通知》提出,推进水运市场的培育和完善。1996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商业储运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出,对商业储运企业的管理体制、组织形式进行改革,发展建设以商品代理和配送为主要特征的社会化物流配送中心。

在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推动下,一批物流企业开始起步发展,物流市场规模逐渐扩大。在这一阶段,物流市场主体逐渐形成。一是制造业注重自身核心业务和提高核心竞争力,主动剥离物流功能,形成社会化的物流服务组织,如1999年海尔集团成立海尔物流,负责采购、原材料配送、成品配送等物流工作;华为开始构建供应链内部的计划、采购、订单、制造、物流等核心基础能力。二是部分跨国物流公司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如丹麦马士基在中国注册独资公司,由沿海向内陆迅速扩张网络,美国总统轮船公司在中国成立美集物流运输中国有限公司,向制造商和经营商提供全球化的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三是国内大型物流企业开始扩大物流业务范围,如中远集团相继组建了集装箱运输、散货运输、杂货运输等方面的专业船公司及国际货运、工业、贸易等方面的陆上专业公司,逐步打造围绕航运、物流和修造船三个产业重点板块的“适度相关多元化经营”;宝供物流开始打造物流咨询、物流运作、增值服务、信息服务、资金服务等供应链一体化的综合物流服务。四是一批地方性中小型物流企业陆续成立,开展区域性物流服务。如,民营快递企业申通、圆通及韵达在这一阶段陆续成立,分别建立区域快递网点开展快递服务。

三、快速发展阶段(2002—2011年):物流市场加速开放,物流企业快速发展、壮大

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WTO,这是中国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里程碑,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进入历史新阶段。中国全面履行入世承诺,大幅开放市场。在产品分销方面,我国向外国公司提供分销权,三年内取消大部分产品的分销服务限制,外国商人可以分销进口产品和本地制造的产品。在服务市场方面,广泛开放服务市场,持续减少限制措施,逐步降低服务领域外资准入门槛,在快递等54个服务分部门允许设立外商独资企业(35),过渡期后服务业不限制国外供应商进入,仓储、运输等行业允许外商独资经营,3~4年内逐步取消包括租赁、速递、货物储运、货仓、包装服务等方面的限制(36)

为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我国政府大力推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2004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九部委发布《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现代物流业的产业地位正式确立。为加强对全国现代物流工作的统一组织协调,解决物流管理职能分散的问题,2005年,正式建立了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为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加强沟通配合、统一协调的新平台。2006年3月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一次将物流业列入五年规划。2009年国务院发布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唯一的服务产业规划——《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将发展物流业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为应对金融危机,我国于2009—2010年实施4万亿元投资计划。其中,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的比重超过了三分之一,铁路、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大大加快,为我国经济和物流的发展打下基础。此外,为尽快与国际市场接轨,我国加强物流信息化与标准化建设,多个物流信息平台投入运营,601项多领域标准接连颁布,促进了物流市场信息化与标准化水平的提升。

这一阶段,我国物流企业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由分散到集中,物流市场由无序逐步走向有序,物流服务水平日益提高,形成了国有、民营、外资三足鼎立的格局。一批国有物流企业,如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总公司、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中邮物流有限责任公司和招商局物流集团有限公司等,不仅在国内拥有强大的物流网络资源,而且逐渐开拓国际市场,成为跨国物流企业集团;一大批民营物流企业迅速成长壮大,如德邦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宝供物流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等,成为中国物流市场的生力军;外资物流企业,如敦豪全球货运(中国)有限公司、UPS供应链解决方案公司等,以及中外合资企业,如嘉里物流(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等,由于其先进的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技术和服务水平,成为综合性物流服务和供应链管理领域的领导者。期间,我国物流专业化分工加速,钢材、汽车、煤炭、农产品、建材、危化品、快递、冷链、电商等物流细分市场得到快速发展。

四、转型升级阶段(2012年至今):全面深化改革与新技术创新驱动,物流业全面转型升级

2012年以来,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的严峻形势,把生态文明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必然趋势,我国随之引导各产业逐渐加快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步伐。2012年,十八大明确提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2013年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成为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从1978年开始进入到新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初步确立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政策框架,形成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体系,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2017年,党的十九大进一步谋划推动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并指出中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变到高质量增长阶段,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物流产业作为高能耗的国民支撑性产业随之进入新发展阶段,在经济战略指导下开始逐步转型。

与此同时,一场新技术革命和新产业变革正加速进行。以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通信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塑全球经济结构。融合机器人、数字化、新材料的先进制造技术加速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转型;电子商务与跨境电子商务、线上线下与物流深度融合的新零售等流通领域新兴业态快速发展;利用网络信息技术,通过互联网平台将分散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利用效率的新型经济形态——共享经济也应运而生。

现代物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主要矛盾随之演变为经济高质量高效率发展对物流的需求与物流发展不充分、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之间的矛盾(37),转型升级势在必行。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与规划,进一步促进物流业的健康发展。2014年《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出台,这是我国首部关于物流业中长期发展的纲领性文件。2016年《“互联网+”高效物流实施意见》发布,要求大力推进“互联网+”高效物流发展,提高全社会物流质量、效率和安全水平。2017年《关于进一步推进物流降本增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意见》《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相继发布,供应链被提升到国家层面,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支撑,推动我国物流发展进入供应链时代。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以及新技术创新驱动下,我国物流业开始全面转型升级。物流企业加速兼并重组,如中远与中海重组、招商局集团与中外运长航重组、普洛斯股权重构等;一批新的领军企业不断涌现,如运满满、货车帮、物润船联、中储智运等,京东物流、顺丰速运、菜鸟网络等更成为快递物流的领导者;供应链平台企业异军突起,如海尔、华为、中兴、平安银行、京东商城、鲜易、创捷、上汽、国药、怡亚通、川山甲、九好等,形成了生产型供应链、商贸交易型供应链、服务型供应链、平台型供应链、生态型供应链等五种新模式。(38)无人仓、无人港、无人机、无人驾驶、物流机器人等一批国际领先技术试验应用,互联网+高效运输、智能仓储、便捷配送等创新模式得到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