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贫与发展(2017)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4.3 数据来源及变量说明

4.3.1 数据来源

本章使用数据格式为2000—2010年西部十二省区面板数据。其中,农村贫困数据来源于《中国贫困监测报告》中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城市贫困数据来源于各省区统计年鉴中按收入等级分最低的20%城镇人口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受教育年限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教育质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基础设施和价格指数来源于《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和2010、2011年各省区统计年鉴。

4.3.2 变量说明

(1)被解释变量。本章将西部地区贫困界定为收入贫困,暂时不考虑能力贫困和权利贫困。在测度指标选择上,借鉴Kraay(2006)、郭熙保和罗知(2008)以及张萃(2011)等的做法,从收入角度对贫困状况进行测度。本章所有货币数据均以2000年为基期进行了价格调整。

(2)主要解释变量。

人均教育经费支出:教育经费是教育效能提升的重要来源,根据推论一,我们预期各省区教育支出的提升能够改善教育效能,从而实现贫困减缓。但由于教育质量和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权衡替代,以及两者减贫作用的不同,教育支出与贫困减缓存在负向相关的可能。

平均受教育年限:参照Krueger和Lindahl(2001)的做法,平均受教育年限的计算公式为,不识字人口比重×0+小学劳动力比重×6+初中劳动力比重×9+高中劳动力比重×12+中专劳动力人口比重×12+大专劳动力人口比重×15+本科劳动力人口比重×16+研究生劳动力人口比重×19。

教育质量:本章以中学师生比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指标(3),在确定了教育质量的测度指标之后,由于当期的教育质量会对教育效能产生滞后影响,因此,还存在教育质量和平均受教育年限相匹配的问题。本章选择当期之前16~21年师生比的算数平均值作为教育质量(4)

教育结构:根据教育结构不同,本章将教育结构分为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在研究教育结构与贫困减缓的关系时,主要分析不同教育程度的教育效能与贫困减缓的关系。

(3)控制变量。本章主要选取了经济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两个控制变量,分别用真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每平方公里的公路里程数表示。表4-1中给出了上述变量的简单统计描述,所有变量的样本数量为132。

表4-1 主要解释变量描述性统计量(N=132)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原始数据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