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装备与材料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2 中国船舶装备发展简史

中国是造船大国,也是造船古国。距今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用舟运货已有甲骨文记载;传说伏羲氏刳木为舟,剡木为辑,大禹乘独木舟治水;2002年在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跨湖桥出土了距今8000年的独木舟(并带有木桨),验证了这一结论。

根据我国船舶装备与技术的发展状况和水平,将我国船舶发展史大致划分为三大时期:中国古代船舶史(1840年以前)、中国近代船舶史(1840~1949年)、中国现代船舶史(1949年至今)。

2.2.1 中国古代船舶史

距今2000多年前已有人乘船通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当时已能建造多种战船,组建舟师。公元前550年楚国用舟师进攻吴国。公元前200多年的秦朝和汉朝,造船技术和规模有了进一步发展,在汉朝不但有相当明显的船型分类,还能根据不同要求设置桅帆、舵、桨、锚。公元220~280年的三国时期,吴国曾派船去过台湾,其船长20余丈(约合50m以上),可载600~700人,货100t,张4帆;在著名的赤壁之战中,魏国有水师10万,战船无数,最后被东吴水军以火攻击败。在唐朝(公元618~907年),船上已采用水密隔舱技术和外板的对接、搭接新工艺,并出现了脚踏木轮的战船。公元960~1279年的宋代,木帆船已按图样施工,建造技术日趋成熟,采用了滑道并首创了固体压载技术,在海船上装有指南针导航,在战船上装有火药武器,这一时期的中国舰船技术、武备和航海术均居世界领先水平。在元代(公元1206~1368年),船厂在国内分布很广,所建的船只数量大、种类多,海运不断扩大,且拥有庞大船队的水师。至明代(公元1368~1644年)的中叶,中国的木帆船业达到了鼎盛时期,能在几年内建造庞大船队所需的船只,出现了航海史上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的壮举,其船队拥有大小船只200余艘,当时在一次远航中仅大船就有62艘,最大的船长150m,堪称世界最大的远洋船队,船队先后到达东南亚、印度次大陆、波斯湾、阿拉伯半岛沿岸30余国,最远到达东非海岸和红海一带,大大促进了中国与这些国家的经贸往来。与此同时,几部造船专著也相继问世,如李昭祥的《龙江船厂志》及沈启的《南船记》。世界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在其名著《中国的科学和文明》中写道:“中国的海上舰队,在公元1100~1450年间,肯定是世界上最伟大的。”

2.2.2 中国近代船舶史

1840年鸦片战争,英国用坚船利炮轰开了闭关锁国的清朝大门,从此开始了470余次各国列强的海上侵略,与清朝签订了一个又一个的不平等条约。外国资本也大量涌入,在广州、上海等地建立了若干船厂,主要为维修来华的军舰和海船。面对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处境,国内有识之士开始觉醒,并开展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清政府采纳左宗棠、李鸿章等人的建议,从19世纪60年代起,创办了近代舰船工业:四局(江南、福建、天津、广东造船局)二坞(旅顺、大沽船坞,旅顺船坞4810厂至今在用),从此揭开了中国近代舰船史的帷幕,继而设学堂(如北洋武备学堂、江南水师学堂、福建船政学堂等),派留学生,翻译近代科技书籍,同时购买洋舰洋炮,建立了四大水师(北洋、南洋、广东、福建水师),编制颁布《北洋海军章程》等海军军种制度,拥有军舰78艘,当时海军实力为远东第一。但甲午战争,清朝海军几乎全军覆灭并从此一蹶不振,已有的船舶工业也步履艰辛,发展极为缓慢。国民党统治时期修船能力尚可,造钢船能力每年1万吨左右,到1948年,国民党海军总共有428艘舰艇,19.43万吨,但多为美、英、日等国的旧舰;解放战争后期,到1949年,剩下仅4万吨;另外,经济崩溃,船厂倒闭,专业人员失散,工人失业,中国的修造船工业在当时实际上是一个烂摊子。

2.2.3 中国现代船舶史

新中国成立至今是中国现代船舶史的时期。在该发展时期,中国的船舶装备与技术及船舶行业得到蓬勃发展,取得长足进步,技术水平持续提高,走过了一段辉煌而不平凡的发展历程。纵观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历程,为清晰概要介绍这段发展史,也将中国现代船舶史划分为三个阶段予以概述。第一阶段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61年,是中国船舶工业恢复与建造转让产品阶段;第二阶段从1962年至1978年,是中国舰船工业曲折前进的16年;第三阶段从1979年至今,是中国船舶工业稳步发展进入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

2.2.3.1 1949~1961年船舶工业恢复与建造转让产品阶段

从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至1961年这段时期,是中国船舶工业艰难起步,奠定中国船舶装备与技术发展基础的时期,也是中国船舶工业恢复与集中力量建造转让产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一方面接收改装国民党海军起义的舰船或国民党政府留下的船舶,鼓励船舶企业和航运界发展、生产船舶装备,并向苏联及通过香港向西方有关国家多渠道购买舰船;另一方面通过1953年中国与苏联签订的“六四协定”,除向苏联购买一批舰艇外,由中国利用苏联图纸和材料设备,进行了多个型号的舰艇建造,1959年又与苏联签订了“二四协定”,由苏联派专家指导,利用苏联图纸来建造多种新型号的舰艇。在此阶段,还改造了一些造船厂;组建了船舶科研机构;建立了小型拖曳水池;生产了一大批货船、拖船、驳船和客船,并开始设计建造万吨轮。如1958年11月27日,由大连造船厂利用苏联提供的图纸与器材建造的我国第一艘万吨轮“跃进”号下水,船台周期仅用58天(当时英国造万吨货船船台周期为6个月);由第二船舶产品设计室设计、江南造船厂建造的“东风”号万吨远洋货船(见图2-1),1965年自行研制成功,揭开了中国远洋船舶发展的帷幕。经近10年不懈努力,中国船舶工业不仅很快恢复,而且呈现出蓬勃而顺利发展的态势。但是,1958年开展的“大跃进”运动和1960年7月苏联单方面撕毁“二四协定”,撤走专家,停止供应技术资料和设备,使我国船舶工业受到了重大损失,迫使我们依靠自力更生,对相应的苏联转让舰艇进行国产化及其仿制,促推我们转向自行研制舰艇的新阶段。这也说明,一个国家的国防现代化、先进的海军装备仅靠买是买不来的。

图2-1 我国自行研制的“东风”号万吨远洋货船

2.2.3.2 1962~1978年船舶工业曲折前进的16年

1962~1978年是中国船舶工业曲折前进的16年,也是巩固发展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的16年。在前一阶段转让建造的基础上,开始进行国产化制造和独立自主地研制第一代舰艇。为集中科研力量,加速提高我国自行研发舰艇装备的能力,国家决定整合已有舰船研究设计力量,于1961年6月7日成立了舰船研究院,经不断发展,逐步成为一个综合性的、专业配套的、能胜任海军舰船研制任务的科研机构;在民用船舶方面,交通部门、水产部门、工艺部门也相应建立和整合了研究设计机构。这为我国开展“二四协定”相应产品的国产化和仿制、自行研制舰艇,促进民船装备发展,提供了组织、管理保障和人才资源。通过学习借鉴、钻研创新、自力更生、不懈努力,尤其排除10年“文化大革命”带来的干扰和影响,不仅全面完成了“二四协定”相应舰艇的国产化建造和仿制,为我国海军提供了急需的舰艇装备,有的还援助或出售给友好国家,而且独立自主地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代舰艇:第一代驱逐舰、第一代导弹护卫舰及反潜护卫舰、导弹快艇、扫雷艇、登陆舰、远洋测量船等水面舰船;第一代常规潜艇;在毛泽东主席“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钢铁般誓言指引下,几经波折,经自力更生,攻坚克难,于1974年自行研制成功中国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首艇),使我国迈入核潜艇国家之列。与此同时,我国民船装备通过自行设计建造国内航运界所需各种客货船,并广揽国外各类客货船建造与修理改装,不仅重点开发了民用远洋船队所需船舶,发展了沿海及内河船舶,而且船舶建造能力大幅提升,钢质船舶在1965年建造11.6万吨,到1978年建造86.1万吨,相对增长约6.4倍,并有力地开拓了国外船舶市场。虽然,由于10年“文化大革命”对船舶工业的干扰和影响很大,以及我国的物质和技术基础薄弱等,取得以上成绩是很不容易的也是不够的,但通过本阶段发展,我国基本形成了配套成龙的船舶研究设计和建造体系,建设了一批试验设施(含大型拖曳水池、风洞、旋转水池等),培育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为中国船舶工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3.3 1979年至今船舶工业进入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我国的船舶工业也进行了重大调整,实行了军民结合,以军优先的政策,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引进先进技术,加速军用船舶的改进提高和更新换代,强劲促推民用船舶的升级发展,使我国船舶工业和船舶装备呈现稳步发展,逐渐进入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向着早日达到“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和“世界第一造船强国”的奋斗目标迈进,为早日实现“建设海洋强国”的梦提供坚实的支撑。我国船舶工业和船舶装备在这个阶段的发展情况,可详见“2.3我国船舶装备的现状”的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