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懂艺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罗马城郊的圣殿

除了修建凯旋门、迁都和改教,君士坦丁还以一些别的方式在罗马这座城市留下了自己的痕迹,比如至今依然在罗马城郊屹立不倒的城外圣保罗大教堂。之所以称之为“城外”,是因为它的确不在罗马的主流旅游景点范围内,而是在罗马南部特斯塔乔区以南,需要坐上一会儿地铁才能到。现在这个区域经过库哈斯(就是那个设计央视大楼的建筑师)的重新规划后,焕发出了新的生机。而整个区域最重要的地标,便是这个几经损毁,又几经重建的城外圣保罗大教堂。[图6,图7]

[图6] 城外圣保罗大教堂

370—1823年,罗马

[图7] 城外圣保罗大教堂

370—1823年,罗马

如果只看这座建筑的样貌结构[图8],恐怕很难将它同“教堂”联系起来,它并不像我们如今在欧洲各地看到的那种十字结构的建筑,其长方形的形状更像是一座古罗马风格的建筑。这种建筑有一个专门的名字,叫作“巴西利卡”(Basilica),意思是“王者之厅”。这类建筑大多是长方形的,有着宽阔的室内空间,主要用作法庭或者大商场。这种可以容纳大量市民的建筑,成为早期基督教教堂样式的最优之选。

[图8] 城外圣保罗大教堂内的平面示意图

不过,基督教作为新立教派,自然不希望自己用来举行仪式的圣殿看起来像是他们所反对的异教徒的建筑样式,因此,他们在保持建筑原有样式的基础上,做了细微的调整,将这个长方形建筑的一侧稍微拓宽,变成一个竖长的“T”字形。两侧伸长的部分叫作袖廊,一般用来陈列宗教圣物。再加上祭坛后方的半圆形后殿,整个建筑就勉强变成了十字形。

在此期间,并不是每一个教堂都如同城外圣保罗大教堂一样,有着恢宏的气势和完整的结构。延伸出去的袖廊在很多年后才成为基督教教堂的必备组成部分。而这之后又过了很多年,袖廊和后殿才在这一基础上逐步伸长,最终变成了我们现在熟悉的十字形状教堂。虽然城外圣保罗大教堂几经修缮和争议颇大的翻建,但其整体形制仍在。像这种体量的巴西利卡式教堂,也只有在罗马还能看到了。更值得一提的是,“巴西利卡”这个词后来成为天主教内部的专用词语,意义独特,意指“宗教圣所”或者“圣殿”,是具有特殊宗教意义的教堂。所以,如果在一个城市之中,看到某个教堂的名字并非“Church”,而是“Basilica”,那很可能值得一去。而位于罗马的四座“巴西利卡”更是因其独特的历史地位,而被称为特级圣殿,城外圣保罗大教堂便名列其中。其原因,便是这里供奉着圣保罗的陵墓。

圣保罗这个人,对耶稣来说意义重大。耶稣有十二个最重要的门徒,但在描绘耶稣的艺术品之中,如果地方不够,画不下十二个人的话,那么最后一定会剩下圣彼得和圣保罗二人[图9]。圣保罗这个人本事很大,他是公元1世纪最重要的基督教领袖之一,在那个基督徒还不被认可的时代,他三次远足传教,将基督教传播到整个意大利以及土耳其、希腊等地。因此君士坦丁在控制罗马后,便下令修建了这座宏伟的圣殿来安葬他。

[图9] 城外圣保罗大教堂后殿半球形马赛克镶嵌画

彼得罗·卡瓦利尼,1220年,罗马

根据镶嵌画旁边的文字标识,最上方画面主体的五个人从左至右依次为圣路加、圣保罗、耶稣基督、圣彼得和圣安德烈。当信徒从教堂的另一端进入,慢慢走过偌大的内殿,最终到达后殿,仰头看着上面的圣徒时,会产生由衷的崇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