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病理论与痹证治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麻木

麻木在《内经》及《金匮要略》中称“不仁”,《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所说:“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首次提出肌肤不仁与病邪侵袭络脉有关。《诸病源候论》言不仁“其状搔之皮肤,如隔衣是也”,至金元刘河间所著《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始有麻木证名。朱丹溪云:“曰麻曰木,以不仁中而分为二也。”可见麻木与不仁同义,麻与木有别。《医学正传》对麻作了进一步的论述:“麻者,非痒非痛……唧唧然不知痛痒,如绳扎缚初松之状。”《医学入门》对木作了详细的分辨:“木者,不痒不痛,按之不知,搔之不觉,如木之厚。常木为瘀血,间木为湿痰”。上述医家不仅对麻木的临床症状作了详细的描述,而且指出了麻木特别是木与瘀血湿痰阻滞络脉有关,临床上麻与木常常并见,故统称麻木。“盖麻虽不关痛痒,只气虚而风痰凑之,如风翔浪沸。木则肌肉顽痹,湿痰挟败血,阻滞阳气,不能遍运,为病较甚,俱分久暂治之”由此可知,麻产生的病机是由于人体阳气虚衰,风痰之邪乘虚而入导致机体有麻的症状;而木较麻病情更甚,由于湿痰夹有败血阻滞阳气,使得机体出现血络痹阻不通,肌肉不得灵活运动,这就是所谓木的症状。
痹证麻木多见于四肢、手足,多因气血不足或寒湿、痰瘀痹阻所致,病机则为肌肤失于气血之荣养所致,可见于寒湿痹、颈痹、脉痹、皮痹等。
《灵枢·邪客》云:“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若营气不行,则肌肉失养,四肢身体感觉运动失活,导致肌肉麻木等症状。四肢麻木,即麻木见于四肢者。常见证候为风寒入络、气血失荣、气滞血瘀、肝风内动、风痰阻络、湿热郁阻。
风寒入络之四肢麻木因腠理疏松,风寒外袭,络脉血行不畅所致,如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所谓:“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常伴有畏寒、畏风,或兼有轻微酸痛等症。
气血失荣之四肢麻木,多因劳倦失宜,或因吐泻伤中,或因失血过多,或因热病久羁,或出现于其他虚损疾患之后,而致气血双亏,脉络空虚,四肢无所秉,遂发生麻木,常伴有心慌气短,神疲乏力,倦怠懒言,四肢乏力等症。
气滞血瘀之四肢麻木,临证有偏重络气郁滞或偏重络脉瘀阻之别。前者多见于情志失调,气机不利;后者多见于外伤或久病入络。气血郁滞,阻于经络,四肢失却营阴之滋润,失于卫气之温养,故见麻木。临床表现为,麻木时轻时重,却鲜有疼痛,脉弦不柔,舌淡黯而无瘀斑者为气滞偏重;麻木而兼疼痛,皮色发黯,口唇青紫,脉沉弦,舌质瘀斑乃络瘀偏重。
风痰阻络之麻木,多因素体痰饮久伏,而由风邪引动,风痰搏于经络而发病。其症见麻木多伴痒感,兼有头眩,背沉,舌苔多腻,脉滑或弦。
肝风内动之麻木,为肝阳素旺,又遇喜怒失宜,阳动生风,风窜经络,络脉细急,气血失运,机体失荣而发麻木,伴有明显震颤,并有头晕、头痛、烦躁、易怒、脉弦有力。
湿热郁阻之四肢麻木,乃因湿热郁阻,络脉壅塞,气血不能达于肢端而致,辨证要点为麻木且有灼热疼痛感,尤以两足灼热明显,甚则必踏凉地而缓解,舌苔黄腻,脉兼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