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病学诊疗手册:骨骼肌与关节疼痛病分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颈椎间盘突出症

一、概 述
颈椎间盘突出症(Cervical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CIDH)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脊柱疾病之一,发病仅次于腰椎间盘突出,其发病率约为全部椎间盘突出症的4%~6%,占颈椎病的65%~90%,发病率极高,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及年轻化倾向。
急性或慢性颈部劳损及颈椎退行性变是主要因素。颈椎间盘是由纤维环、髓核和软骨板组成,由于颈椎是负重部位,长期持续不断地磨损,发生退行性变,髓核脱水,纤维环变性及颈周围肌肉韧带生理性退变致椎间盘突出,造成椎间隙变窄,颈椎失稳,导致颈椎的生物力学特性发生变化,使椎管、椎间孔、横突孔出现相对狭窄,刺激或压迫颈椎周围的神经、血管组织或颈髓,脊髓内压力增高影响血液循环,局部脊髓缺血、缺氧,脊髓屏障遭到破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组织内产生水肿,局部压迫刺激和无菌性炎症反应,引起头痛、眩晕;心悸、胸闷;颈部酸胀、活动受限;肩背部疼痛、上肢麻木胀痛;步态失稳、四肢无力等症状和体征,严重时发生高位截瘫危及生命。
二、病 因
颈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多见于20~40岁的青壮年,约占患者人数的80%。从事职业:长期保持固定姿势的人群,如办公室职员、电脑操作员、会计、打字员、教师、司机、银行职员、手术室护士、交通警察、刺绣女工、长期观看显微镜者、油漆工、电工、刻字工、汽车或机械修理工等。
颈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农村多于城市。女性多发于孕产后,往往是突然发生的颈部疼痛异常剧烈,活动有障碍。长期工作或居住在潮湿及寒冷环境中的人较易发生。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各部件的磨损也日益增加,颈椎同样会产生各种退行性变化,而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是颈椎病发生、发展中最关键因素。
(一)慢性劳损
各种超过正常范围的过度活动带来的损伤,如不良的睡眠、枕头的高度不当或垫的部位不妥,反复落枕者患病率也较高。另外,工作姿势不当,尤其是长期低头工作者颈椎病发病率特高。再者,有些不适当的体育锻炼也会增加发病率。
(二)外伤
在颈椎退变、失稳的基础上,头颈部的外伤更易诱发颈椎病的产生与复发。
(三)咽喉部炎症
当咽喉部或颈部有急性或慢性炎症时,因周围组织的炎性水肿,很容易诱发颈椎病症状出现或使病情加重。
(四)发育性椎管狭窄
椎管狭窄者更易于发生颈椎病,而且预后也较差。
(五)颈椎的先天性畸形
各种先天性畸形,如先天性椎体融合、颅底凹陷等情况都易于诱导颈椎病的发生。
(六)代谢因素
由于各种原因所造成人体代谢失常者,特别是钙、磷代谢和激素代谢失调者容易产生颈椎病。
(七)精神因素
从临床实践中发现,情绪不好往往使颈椎病加重,而颈椎病加重或发作时,患者的情绪往往更不好,很容易激动和发脾气,颈椎病的症状也更为严重。
三、发病机制
(一)病因及诱因
颈椎间盘突出由颈部创伤、退行性变等因素导致。致伤原因主要是加速暴力使头部快速运动导致颈部扭伤,多见于交通事故或体育运动,可由前方、后方、侧方撞击致伤,而以车尾撞击引起的颈部过伸-加速损伤所致的椎间盘损伤最为严重。一般认为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是在椎间盘发生一定程度退行性变的基础上,受到一定外力作用发生的,但亦可见于原无明显退变的椎间盘。
(二)病理生理
椎间盘是人体各组织中最早和最易随年龄发生退行性改变的组织,由于年龄的增长,髓核丧失一部分水分及其原有弹性。退变的颈椎间盘受轻微外伤即可引起椎间盘突出。颈椎过伸性损伤可使近侧椎体向后移位,屈曲性损伤可使双侧小关节脱位,结果椎间盘后方张力增加,导致纤维环和后纵韧带破裂,髓核突出。Taylor通过尸体解剖指出,创伤性颈椎间盘损伤最具特点的病理征象是椎间盘软骨板破裂,而有别于椎骨钩突裂隙和椎间盘中央裂隙等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征象。颈椎间盘软骨板裂口常呈线性裂缝,接近椎骨终板,并与之平行,同时常累及椎间盘周围纤维环,靠近椎体边缘,表现为“边缘损伤”(Rim lesion)。软骨板裂隙与纤维环板层结构裂隙相互延续,裂隙内常有出血,髓核可通过裂隙突出。
四、诊 断
颈椎间盘损伤多发生于上三个颈椎间盘,急性创伤性颈椎间盘突出以颈3~4间隙多见,主要原因是:(1)颈椎过伸性损伤时切应力大,颈3~4间隙较下位颈椎更接近于着力点;(2)颈3~4小关节突关节面接近水平,更易于在损伤瞬间发生一过性前后移位,类似于弹性关节。
颈脊髓由于齿状韧带作用而较固定,当外力致椎间盘纤维环和后纵韧带破裂,髓核突出易引起颈脊髓受压。颈脊髓受压后变细变软,并可在早期形成空洞,脊髓损伤区域不大,但不少患者可因此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瘫痪状态。
颈脊神经根在椎间盘水平横形进入椎间孔,颈椎后外侧纤维环和后纵韧带较薄弱,髓核易从该处突出,即使突出物很小也会引起神经根受压。
颈椎间盘前部较高较厚,正常髓核位置偏后,且纤维环后方薄弱,故髓核容易向后方突出或脱出(图3-1),而椎间盘的后方有脊髓、神经根等重要结构,因此突出的髓核容易刺激或压迫脊髓或神经根,产生临床症状。
图3-1 颈椎间盘突出示意图
颈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多见,多表现为慢性脊髓或神经根受压,易与脊髓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和混合型颈椎病相混淆。颈部神经在椎管内走行距离短,游离度小,突出的颈椎间盘常压迫脊髓和邻近神经根,出现颈椎间盘突出症一系列临床表现。
(一)临床表现
根据颈椎间盘向椎管内突出的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常见以下三型(图3-2):
1.侧方突出型
由于颈脊神经根受到刺激或压迫,表现为单侧的根性症状。轻者出现颈脊神经支配区(即患侧上肢)的麻木感,重者可出现受累神经节段支配区的剧烈疼痛,如刀割样或烧灼样,同时伴有针刺样或过电样窜麻感,疼
痛症状可因咳嗽而加重。此外,尚有痛性斜颈、肌肉痉挛及颈部活动受限等表现,尚可出现上肢发沉、无力、握力减退、持物坠落等现象。体格检查可发现被动活动颈部或从头部向下作纵轴方向加压时均可引起疼痛加重,受累神经节段有运动、感觉及反射的改变,神经支配区域相应肌力减退和肌肉萎缩等表现;突出部位在后纵韧带的外侧,钩椎关节的内侧。该处是颈脊神经经过的地方,因此突出的椎间盘可压迫脊神经根而产生根性症状。
图3-2 各型颈椎间盘突出示意图
2.旁中央突出型
有单侧神经根及单侧脊髓受压的症状。除有侧方突出型的表现外,尚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单侧脊髓受压的症状,表现为病变水平以下同侧肢体肌张力增加、肌力减弱、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弱,并出现病理反射,可出现触觉及深感觉障碍;对侧则以感觉障碍为主,即有温度觉及痛觉障碍,而感觉障碍的分布多与病变水平不相符合,病变对侧下肢的运动功能良好;突出部位偏向一侧而在脊髓与脊神经之间,因此可以同时压迫二者而产生单侧脊髓及神经根症状。
3.中央突出型
此型无颈脊神经受累的症状,表现为双侧脊髓受压。早期症状以感觉障碍为主或以运动障碍为主,晚期则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上运动神经元或神经束损害的不全痉挛性瘫痪,如步态笨拙,活动不灵,走路不稳,常有胸、腰部束带感,重者可卧床不起,甚至呼吸困难,大、小便失禁。检查可见四肢肌张力增加,肌力减弱,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退或消失,病理反射阳性,髌阵挛及踝阵挛阳性。突出部位在椎管中央,因此可以压迫脊髓双侧腹面而产生脊髓双侧的症状。
(二)影像学检查
1.颈椎X线片
(1)颈椎生理弧度减小或消失。
(2)年轻或急性外伤性突出者,椎间隙可无明显异常,但年龄较大者,受累椎间隙可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
(3)椎前软组织阴影在急性过伸性损伤所致的椎间盘突出中可见增宽。
(4)颈椎动力摄片上有时可显示受累节段失稳。
2.CT扫描
虽对本病诊断有一定帮助,但往往无法依靠常规CT扫描确诊。CTM(脊髓造影+CT扫描)则可较清晰地显示脊髓和神经根受椎间盘压迫的影像,近年来有些学者主张采用此法来诊断颈椎间盘突出症,并认为其在诊断侧方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明显大于MRI。
3.磁共振成像(MRI)
可直接显示颈椎间盘突出部位(图3-3)、类型及脊髓和神经根受损的程度,为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治疗方法选择及预后提供可靠依据。MRI对颈椎间盘突出症诊断的准确率远远大于CT和CTM。在中央型和旁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症中可显示清晰影像。
图3-3 MRI示颈椎间盘突出
五、治 疗
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主要根据颈椎间盘病变的类型针对性的制订治疗方案,如:药物治疗、颈椎牵引、局部理疗、痛点注射、颈椎管内注药、颈椎多维整复、颈椎固定、颈椎间盘切吸术、颈椎间盘髓核化学溶解治疗、微创介入颈椎间盘消融术、颈椎间盘激光减压术以及手术治疗等。
(一)非手术疗法
1.牵引
适应证:颈椎牵引常作为神经根型、颈型和交感型颈椎病的首选疗法。但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受压较明显者和有明显颈椎节段性不稳者不宜采用。
颈椎牵引的方法:一般用颈枕牵引带作颈椎牵引。
1)姿位:体位可采取坐位或卧位,为了方便,多取稳当的靠坐位,使颈部自躯干纵轴向前前倾约10°~30°,避免过伸。要求患者充分放松颈部、肩部及整个躯体肌肉。牵引姿位应使患者感觉舒适,如有不适即应酌情调整。在椎动脉型患者前倾角宜较小,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宜取几近垂直姿位,忌前屈牵引。
2)牵引重量与持续时间:常用的牵引重量差异很大,可自患者自身体重的1/10至1/5,多数用6~7kg,开始时用较小重量以利患者适应。每次牵引近结束时患者应有明显的颈部受牵伸感觉,但无特殊不适,如这种感觉不明显,重量应酌情增加。每次牵引持续时间通常为20~30分钟。牵引重量与持续时间可作不同的组合,一般牵引重量较大时持续时间较短,牵引重量较小时持续时间较长。
3)牵引频度与疗程:一般每日牵引1~2次,也有每日3次者,10~20天为一疗程,可持续数个疗程直至症状基本消除。
4)如坐位牵引疗效不著,或患者症状较重或体弱不耐久坐时,可采用仰卧位牵引。用枕垫保持适当姿位,牵引重量一般为2~3kg。持续牵引2小时后休息15分钟,然后再做牵引,每天牵引总时间可达10~14小时。
5)利用电动牵引器械可进行间歇牵引,被认为有利于放松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一般是牵引2分钟,放松或减小牵引重量1分钟,反复进行半小时左右。
2.推拿
作用与适应证:中医学认为颈椎病系因颈项长期劳累,气血失和,加上外感风寒、阻滞经络所致,推拿治疗可以调和气血,桂风散寒,疏筋通络,从而达到解痉止痛的作用。推拿适用于除了严重颈脊髓受压的脊髓型以外的所有各型颈椎病。
对于脊髓型颈椎病,传统不主张进行推拿治疗,认为有可能加重脊髓损害,但国内已有安全有效的牵引和推拿治疗的报道,因此,轻型脊髓型颈椎病不一定禁忌推拿治疗,只是手法宜温和,免除旋扳手法。
方法:颈椎病的推拿手法应刚柔结合,切忌粗暴,常用手法程序如:
1)在颈背部反复作掌揉、探法和一指禅推法,然后在颈肩部的督脉、手三阳经的部分腧穴如风池、风府、肩内俞、肩井、天宗、缺盆等穴作点、压或拿法,再在斜方肌与提肩胛肌处行弹拨法。若为神经根型,手法治疗应包括肩、肘、手的主要穴位;若为椎动脉型,应包括头、面部的百会、太阳等穴位。接着用旋扳手法。最后以抹法、叩击、拍法作结束。
2)施行旋扳手法时,先嘱患者向一侧旋转颈部,施术者两手分别置于患者的下枕部和枕后部顺势同时稍用力旋转头颈。此时必须注意:①旋转角度不可过大。②不可片面追求旋颈时可能发出的“咔嗒”声。③脊髓型及椎动脉型颈椎病不作旋扳手法。
3.理疗:
理疗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放松痉挛肌肉,缓解症状。方法可选用高频(微波、超短波)、低中频电疗(如TENS,间动电疗,电脑中频)、超声波、磁疗等。
4.中医中药治疗
(1)中药熏蒸
1)中药制作:
将独活12g,桑寄生9g,杜仲15g,牛膝9g,细辛5g,秦艽9g,肉桂9g,川穹9g,当归12g,甘草6g。混合置于熏蒸治疗仪(SE-88ⅢG型),加冷水1000ml蒸沸。
2)中药熏蒸方法:
通过温控开关将药温调至(95℃±5℃),测量蒸汽温度为(42℃ ±2℃),患者卧于熏蒸床上,暴露颈部,覆盖浴巾及被服,开启熏蒸治疗仪计时开关,熏蒸30分钟后关闭治疗仪,用浴巾蘸干药液。中药熏蒸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一般治疗1~2个疗程。局部中药熏蒸疗法通过热、药双重作用而起效,中药具有祛风散寒、通脉止痛,热能疏通腠理,开发汗孔,活血通经,松弛拘急肌肉筋脉,纠正颈椎侧凸、棘突偏歪和小关节半脱位,使颈椎恢复正常解剖序列,从而缓解疼痛。同时由于较高的热能作用促使皮肤、黏膜充血,有利于对药物的吸收,提高体内有效药物浓度,有利于椎间盘疼痛的缓解和治疗。
(2)内服中药:
以自拟益肾活血汤为主加减:骨碎补15g,补骨脂15g,川杜仲15g,川续断15g,桑寄生15g,鸡血藤20g,当归12g,熟地15g,葛根15g,威灵仙15g,炙甘草5g。加减:肩颈疼痛较剧者,加姜黄10g,细辛5g,桂枝10g。气血亏虚者,加黄芪20g,党参15g,何首乌20g。痰湿阻滞者,加陈皮10g,半夏10g,白术10g。风寒诱发者,去当归、熟地、杜仲,加防风10g,羌活10g,桂枝10g,僵蚕1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口服。
(3)针灸主穴:
取突出椎间盘上下节段双侧颈夹脊穴6~8穴为主穴。配穴:大椎、风池,肩臂手部疼痛麻木乏力依症选加患侧阿是穴、肩髃、肩前、巨骨、曲池、手三里、合谷、养老等穴。下肢症状依症选用患侧殷门、风市、足三里、悬钟、太冲等穴。加用电针仪,选疏密波。辨证属阳虚寒凝者,用温针灸。每次30分钟,每周治疗5次,症状明显减轻后,改为每周3次治疗。
(4)外敷中药:
药用当归30g,赤芍30g,桂枝30g,艾叶30g,姜黄30g,细辛20g,鸡血藤30g。共研细末,治疗时适量用50°白酒参水各半调成稠糊状布包蒸透,适温时敷于后颈部1小时,每天1次,每周5次。综合治疗2周为1个疗程。同时,对所有患者进行颈部保健指导。如适当活动颈部和作颈肌锻炼,避免长时间低头状态,避免颈部受凉;睡时选用高度软硬适中前凸后凹的保健枕,垫实颈部;治疗期间适当增加卧床或垫颈半卧位休息时间,让颈部得到充分休息等。
5.运动疗法
(1)运动疗法的作用:
颈椎病的运动疗法主要是做医疗体操练习,颈椎病医疗体操的目的与作用主要有两方面:①通过颈部各方向的放松性运动,活跃颈椎区域血液循环,消除淤血水肿,同时牵伸颈部韧带,放松痉挛肌肉,从而减轻症状;②增强颈部肌肉,增强其对疲劳的耐受能力,改善颈椎的稳定性,从而巩固治疗效果,防止反复发作。
(2)适应证和禁忌证:
各型颈椎病症状基本缓解或呈慢性状态时,可开始医疗体操以促进症状的进一步消除及巩固疗效。症状急性发作期宜局部休息,不宜增加运动刺激。有较明显或进行性脊髓受压症状时禁忌运动,特别是颈椎后仰运动应禁忌。椎动脉型颈椎病时颈部旋转运动宜轻柔缓慢,幅度要适当控制。
6.神经阻滞疗法
(1)颈部硬膜外腔阻滞和椎旁神经阻滞术:
是有效的治疗方法,连续单次阻滞或置管注药,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单次阻滞每周一次,5次为一疗程。硬膜外腔置管者可每日注药一次,每5次为一疗程。
(2)星状神经节阻滞术:
对治疗伴有交感神经功能障碍患者有特效(一般配合颈椎旁和颈部痛点神经阻滞)。常于第一次阻滞治疗后即可收到效果,但多不能维持长久的疗效,故须反复治疗以巩固效果,至少须连续治疗2~4个疗程。
7.药物治疗
症状显著时常服用药物辅助治疗以促进症状缓解,常用药物有止痛贴、中枢性肌松药、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神经营养药等,中药也常应用。由于患者受压段脊髓出现水肿,颈脊髓、神经根受压症状明显,宜先予以脱水剂等药物治疗,即20%甘露醇250ml,加地塞米松5~10mg,静脉滴注,每天1~2次;甲钴胺0.5mg,肌内注射,每周3次,连续2周为1个疗程。
(二)手术治疗
对颈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明确,神经根或脊髓压迫症状严重者应采取手术治疗。
1.颈前路椎间盘摘除术
适用于中央型和旁中央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环锯减压摘除损伤的椎间盘并行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效果较好。对原有退变者应同时去除增生的骨赘,以免残留可能的致压物。
2.颈后路减压术
适用于侧方型颈椎间盘突出症或多节段受累、伴椎管狭窄或后纵韧带骨化者。单纯的椎间盘突出可采用半椎板及部分关节突切除术,通过减压孔摘除压迫神经根的椎间盘组织。若伴有椎管狭窄或后纵韧带骨化则可采用全椎板减压术。
(三)微创介入治疗
微创介入治疗是近年来各个临床学科都在不断开拓的一个新领域。很多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也希望得到微创介入治疗,微创介入治疗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具有损伤轻微、安全以及费用低、手术时间短和并发症少的诸多优点,越来越受到患者及医生的重视。
1.经皮穿刺颈椎间盘臭氧溶核术
臭氧是一种氧化能力极强且极不稳定的气体,它能瞬间氧化髓核中蛋白多糖(蛋白多糖是椎间盘髓核的主要成分,含水分高达80%)。臭氧可以破坏部分髓核细胞,使盘内髓核重新分布,髓核水分部分丢失,椎间盘萎缩,解除对神经血管的压迫,达到治病的目的。另外,臭氧可以消除神经根及周围组织炎症、水肿,抑制无髓损伤感受器纤维,激活机体抗损伤系统,刺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脑啡肽,从而起到镇痛作用。臭氧来源相对容易,设备简单成本低,对神经脊髓组织无损害风险。臭氧具有消毒杀菌作用,能减少椎间盘感染和术后椎间盘炎的风险。而且,对因纤维环破裂,髓核脱出而引发的无菌炎性反应有抗炎镇痛的作用。臭氧在体液中特别是有金属离子存在条件下易解离,同时释放O 2,氧化产物成为无毒物质排出体外。部分患者在注射臭氧后可有不同程度的胀痛及上肢放射痛暂时加重现象,为一过性,氧化产物代谢排出后,症状可缓解。
适应证:结合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诊断明确;系统保守治疗无效者;患者不愿或不能接受手术治疗,积极要求微创介入治疗者。
禁忌证:严重心肺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椎管内肿瘤患者;心理障碍者。
注意事项:臭氧气体注射时,可根据不同阻力反复低压注射,不宜用力推注,每间盘注射总量根据患者耐受程度应掌握在5~15m l为宜。
臭氧疗法的优点是:手术时间短,手术损伤小,不会形成瘢痕粘连,可在局麻下进行,术后恢复快,可重复手术且不影响再次开放手术,节省费用等。但此技术尚未成熟,还未形成统一的规范。术者的技术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临床疗效。许多作者认为术中放射线透视可见突出的椎间盘回缩,但也有报道患者术后影像学复查突出的椎间盘容积并没有明显变化。此技术有待于统一操作规范。
2.经皮穿刺激光椎间盘减压术
1994年Hellinger首次将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的微创技术(percutaneouslaser disc decompression,PLDD)用于颈椎病的治疗。它具有不开刀、不出血、无痛苦、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复发率低等优点。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只适用于包容性椎间盘突出,椎间盘钙化、脱出则不适于治疗;国外PLDD治疗多采用小能量、多次穿刺激光照射,主要是因为激光照射500J后椎间盘内压会呈现一平台期,同时也为避免激光产生高温损伤神经。在严格选择适应证的前提下,采用多点小能量激光照射气化髓核的方法,虽然总能量较高,但可因多点照射而分散热能,从而避免神经损伤,因照射点更接近于受压部位,减压效果更优。
3.经皮穿刺颈椎间盘内射频消融术
射频电流是一种频率范围在100~3MHz的高频交流电。射频消融技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即通过消融电极在椎间盘中将射频能量通过棒尖端的裸露部分发射,与贴在某一肢体的弥散电极形成射频电场,产生等离子体薄层,使离子获得足够动能,打断髓核的有机分子键,从而汽化部分椎间盘髓核组织。该技术可精确加温至约70℃,既确保使胶原蛋白分子螺旋结构收缩,又能保持髓核细胞的活力,使椎间盘髓核体积缩小,达到对椎间盘周围组织神经根、动脉、脊髓等的减压目的,以消除和缓解临床症状。同时可使局部温度在短时间内增高,从而改善局部循环,使因疼痛而引起的肌肉痉挛得以缓解和改善。
适应证:影像资料示椎间盘膨出或“包容型”突出,纤维环和后纵韧带破裂,髓核未脱出纤维环,且与临床体征相符;神经根症状明显,持续3个月,保守治疗2个月无效;椎间盘造影可以诱发疼痛;椎间盘高度不小于75%;局麻药注入椎间盘有较满意的镇痛效果;手术后残余症状、手术后症状体征改善不明显或病情复发者。
禁忌证:严重脊髓受压合并截瘫;椎间盘退变明显,椎间隙在3mm以下;颈椎不稳;骨性压迫;骨性椎管狭窄;髓核游离;侧隐窝狭窄;椎间隙狭窄,椎间盘高度小于75%;椎体明显唇样增生或钙化;脊椎不稳定;症状迅速进展;出现高位肌麻痹或马尾神经症状;甲状腺明显肿大或有甲状腺功能亢进未能控制好者;出血倾向、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及精神障碍。
4.低温等离子消融髓核成形术
低温等离子消融髓核成形术是近年治疗颈椎病的微创技术之一,是近年来新兴的技术,用等离子刀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操作简单,疗效好,无并发症。低温等离子消融髓核成形术利用低温气化技术,是在较低温度下形成等离子薄层,大量Na +吸收于汽化棒头周围,这些等离子颗粒在汽化棒提供的能量作用下运动,当其获得足够的能量时将组织细胞间的分子链(肽链)撞击并断裂而形成元素分子和低分子气体(O 2、H 2、CO 2等),一般在40℃左右即可形成高效精确的融切效果,形成数个消融孔道。同时,利用等离子刀的冷凝固作用,在低温下(70℃)使髓核组织的胶原收缩、固化,这样在低温下(40℃ ~70℃)将髓核组织的利用加温技术使髓核内的纤维汽化、收缩和固化,并在2分钟内完成,移除部分髓核组织而完成椎间盘髓核组织重塑,迅速有效的减少椎间盘的体积,降低椎间盘的压力,缓解对神经根及椎间盘周围痛觉感受器的刺激,从而使临床症状迅速缓解。等离子低温消融术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有学者报道髓核低温消融术可适度消融一定体积的髓核而不影响邻近的重要结构和组织,在距离针尖5mm以外的组织温度丝毫没有改变。髓核低温消融对减轻患者症状作用肯定,但远期疗效尚有待进一步积累资料及临床论证。对于头晕症状明显的患者多选择C4~5以上节段,上肢症状为主的患者选择C4~5以下节段进行消融,多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应尽量避免多节段同时一次操作。对钩椎关节骨赘形成、椎间隙明显狭窄的患者以及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不宜采用髓核低温消融治疗。
适应证和禁忌证:颈肩背部疼痛并上肢麻痛,顽固性头痛、头晕严重且排除其他专科疾病,颈肩臂疼痛伴有双上肢无力、麻木者,MRI检查为单纯性椎间盘突出,无脊髓压迫者。但对于合并有后纵韧带钙化,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明显,重度黄韧带肥厚或椎间隙狭窄者应禁用此法。
椎间盘髓核低温等离子消融术对于保守治疗无效而又不适宜手术治疗的非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是一个值得推荐的治疗选择。
5.胶原酶髓核溶解术
是介于传统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之间的有效介入治疗方法,具有损伤小、见效快,效果肯定等优点。临床常采用颈椎硬膜外穿刺置管注射胶原酶的方法,但硬膜外穿刺置管所用穿刺针较粗,对患者损伤较大,一旦穿刺造成损伤,将会引起高位截瘫,须注意的是穿刺时可凭借CT或X线平片测量定点,进针过程中也应依靠骨性标志和黄韧带的突破感保证针尖正确到达硬膜外间隙。为避免药液误入蛛网膜下腔,发生全脊髓麻醉或脊髓损伤。故注射胶原蛋白酶溶液前,必须进行延迟性局麻药试验以确保穿刺针尖到位准确无误。因为药用胶原酶为异体蛋白,为了防止胶原酶药物过敏反应,术前及术中的抗过敏治疗也非常重要。胶原酶用量是根据患者间盘突出物大小、厚度以及区域而定,临床实际应用中并没有明确的用药剂量换算,通常临床应用1200U胶原酶可取得较好效果,有报道临床远期随访优良率达90%。
总之,目前单一微创介入治疗开展较多,但均存在各自的局限性,如何将多种成熟的微创介入治疗更好的联合应用,还需在临床上积累更多的经验,使之逐步完善。
六、康复和预防
(一)康复
1.应停止做某些过度活动颈椎的活动。平卧休息与颈部制动急性期尽量卧床休息,因卧位时脊柱负荷最小,椎间盘的负荷也最小,故能减轻颈椎的负重及对神经根和脊髓的压迫。下床活动时使用颈围或颈托制动,以限制颈部活动及增强颈部支撑作用,减轻椎间盘内压力,使症状得以缓解。
2.坚持颈部肌肉等长训练,增强颈部肌力,增加颈椎稳定性,以减少复发;避免颈部负重及头颈部急速旋转和弹跳运动,以免病情反复。避免做颈部过伸过屈活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在洗脸、刷牙、饮水、写字时,要避免颈部过伸过屈活动。
(二)预防
1.枕头与睡眠 枕头的选择睡枕高度以不加重病情为原则,睡枕高度为枕头压瘪以后的高度,一般以8~10cm为宜。但对于颈椎间盘髓核突出直接压迫脊髓有运动功能障碍者,枕头可稍低一些,以6~8cm为宜,以减轻椎管前方致压物的压迫;对黄韧带肥厚、内陷,脊髓后方受压者,枕头可稍高一些,以10~12cm为宜,以减轻对脊髓的压迫。枕卧时应避免颈项部悬空,以免加速颈椎退行性变,而且对于颈椎生理曲度变小、变直及反弓者,能起到缓慢调节生理曲度的作用。枕心以荞麦皮、蒲绒、木棉等透气性好、质地偏软材料为宜,过软、过硬都不能起到支撑颈项部的作用。颈部应枕在枕头上,不能悬空,使头部保持略后仰。习惯侧卧位者,应将使枕头与肩同高。睡觉时,不要躺着看书,也不要长时间将双手放在头上方。
2.饮食指导 饮食宜清淡而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少吃辛辣、生冷食物,多吃含纤维素丰富的水果及蔬菜,以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用力排便致椎管内压力增高,致使疼痛加重。
3.颈部保暖 颈部受寒冷刺激会使肌肉血管痉挛,加重颈部板滞疼痛。在秋冬季节,最好穿高领衣服;天气稍热,夜间睡眠时应注意防止颈肩部受凉;炎热季节,空调温度不能太低。
4.姿势正确 颈椎病的主要诱因是工作学习的姿势不正确,良好的姿势能减少劳累,避免损伤。低头时间过长,使肌肉疲劳,颈椎间盘出现老化,并出现慢性劳损,会继发一系列症状。最佳的伏案工作姿势是颈部保持正直,微微地前倾,不要扭转、倾斜;工作时间超过1小时,应该休息几分钟,做些颈部运动或按摩;不宜头靠在床头或沙发扶手上看书、看电视。
5.避免损伤 颈部的损伤也会诱发本病,除了注意姿势以外,乘坐快速的交通工具,遇到急刹车,头部向前冲去,会发生“挥鞭样”损伤,因此,要注意保护自己,不要在车上打瞌睡,坐座位时可适当地扭转身体,侧面向前;体育比赛时更要避免颈椎损伤;颈椎病急性发作时,颈椎要减少活动,尤其要避免快速的转头,必要时用颈托保护。
6.颈椎保健操 反复3次,大约30分钟。一摩二抖三旋转四点五压六外展。摩颈:双掌揉、按、摩枕骨基底部、颈项部,以热感为度,大约100下。抖颌:上颈段和下颌关节前后抖动100下。旋颈:左旋、右旋各100下。点头:中点(屈、伸极限)仰头看天、低头看脚尖;左点看左肩,右点看右肩。各100下。压颈:十指交叉,压于后脑,然后十指交叉,压于前额,均腰部微屈,前后挺压头颈,各100下。外展:左右手及全臂分左、右向上斜举超顶,左右斜下,大约臀下,先上后下,各方向目视3分钟。
7.适当的体育锻炼如广播操、太极拳及球类活动,活跃颈椎区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推迟颈椎退行性变;术后功能锻炼要练习半年以上,增强颈肌力量,有利于保护颈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