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应秋讲《黄帝内经》 素问(下)](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311/27360311/b_27360311.jpg)
第一节 解太阳经之病变
【原文】太阳所谓肿腰脽痛者,正月太阳寅,寅太阳也,正月阳气出在上,而阴气盛,阳未得自次也,故肿腰脽痛也。病偏虚为跛者,正月阳气冻解地气而出也,所谓偏虚者,冬寒颇有不足者,故偏虚为跛也。所谓强上引背者,阳气大上而争,故强上也。所谓耳鸣者,阳气万物盛上而跃,故耳鸣也。所谓甚则狂巅疾者,阳尽在上,而阴气从下,下虚上实,故狂巅疾也。所谓浮为聋者,皆在气也。所谓入中为瘖者,阳盛已衰,故为瘖也。内夺而厥,则为瘖俳,此肾虚也。少阴不至者,厥也。
【提要】解太阳经气的病变。正月为春之首,太阳为阳之首,其气相同,病则相通。
【讲解】太阳经病为什么会出现腰臀肿痛的症状呢?十二支记月,正月建寅,太阳为寅,故曰“正月太阳寅,寅太阳也”“寅”通“演”,“演”与“衍”同义。第一个“太阳”是指自然之三阳(一少阳、二阳明、三太阳),正月属于三阳,十天干十二地支都是从自然界事物发展的顺序来排列的;第二个“太阳”,是指人体六经之太阳,也属于三阳,所以太阳经就被赋予了“寅”的含义。
正月,阳气的生发之气已经有了,但阴气还很盛,阳气还没有盛壮,所以春天有倒春寒的现象,故曰“正月阳气出在上,而阴气盛”。腰臀是太阳经脉所过的部位,之所以发生肿痛,就是因为阳气尚未强盛而阴气还比较深重的缘故,故曰“阳未得自次也,故肿腰脽痛也”。
太阳经为什么会“病偏虚为跛”呢?正月间,三阳之气已到,东风解冻,但阳气还比较微弱,阴气还比较盛,故曰“正月阳气冻解地气而出也”。这个时期,三阳之气还没有完全稳定下来,阳气还不能完全克制阴气,天气乍温乍寒,人体也会出现时左、时右、时强、时弱的表现,故曰“冬寒颇有不足者,故偏虚为跛也”。三阳经是足经之脉,所以就会出现偏跛,“跛”是走路不稳的样子。
太阳经为什么会有“强上引背”的症状呢?三阳之气即太阳之气,是从头到足而下行的,由于受到寒邪的侵袭,太阳之气逆行与寒气相争,于是颈项腰背出现拘急不舒的感觉,故曰“阳气大上而争,故强上也”。
太阳经为什么会出现“耳鸣”的症状呢?因为太阳经脉的循行沿“睛明”一直到巅顶再到耳上角,若寒邪顺着太阳经脉到达耳上角,阳气与阴邪相争动荡不安,就会出现耳鸣,故曰“阳气万物盛上而跃,故耳鸣也”。
太阳病为什么会“甚则狂巅疾”呢?古文“颠”和“癫”相通,这是因为三阳之阳气大量集中在头上,即“阳尽在上”,“尽”不是完结的意思,而是“全部”的意思。阳气都积聚在上,则下面的阳就少了,下面就以阴气为绝对的主角了,故曰“而阴气从下”。这样一来,就造成了阴阳分布失调,构成“下虚上实”的局面,“故狂巅疾也”。
太阳病为什么会出现“耳聋”的症状呢?“所谓浮为聋者,皆在气也”,“浮”是阳气浮于上,邪气充斥于耳,所以就会出现耳聋。
太阳病为什么会出现“瘖”的症状呢?“瘖”是太阳经气衰的表现,发音需要有气,气盛则声洪,气衰则音弱,风寒邪气太重伤了太阳经气,风寒邪气闭于经脉则会失音。
再进一步发展,还会出现“内夺而厥,则为瘖俳”,不仅讲不出话来,还会无法正常运动,这是因为邪气由阳经影响到了阴经,太阳与少阴相表里,太阳经气虚,肾之经气亦伤,足少阴肾与足太阳膀胱都到足,上面都系于咽喉,所以出现口不能言足不能行的病变表现,故曰“少阴不至者,厥也”。少阴经气之所以“不至”是因为太阳之气伤,而“不至”是厥逆的根源。
上述的病变表现都是从阴阳的偏盛偏衰来讲的,其主要的论点是,太阳在人体上为三阳,与自然界的三阳之气相应,自然之三阳,具有阳气生发尚未强盛容易受到阴寒之气侵袭的特点,因此人体太阳经之病变也容易出现阳衰阴盛的表现。
不仅限于太阳经,全篇六经都是这样一个观念,即从自然界四时六气的阴阳盛衰来解释人体三阴三阳病变表现。既然是“脉解”就离不开经脉,其中的病证表现都是循着经脉所过而发生的,只要把各经所主之时的特点、意义弄清楚,相应病证表现基本都是经脉的阴阳偏盛偏衰造成的。有了这样一个思路,以下内容大家可以自己去体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