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应秋讲《黄帝内经》 素问(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痹症脏腑辨证

【原文】凡痹之客五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脾痹者,四肢解墯,发咳呕汁,上为大塞。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

【提要】具体地分析了脏腑痹症的病变表现。

【讲解】凡风、寒、湿等邪传至五脏,就会有相应的病变发生,抓住这些病变的特征,就能够进行辨证分析。所谓“凡痹之客五脏者”是指下面的肺痹、心痹、肝痹、肾痹、脾痹、肠痹、胞痹等痹症。

肺痹,除了或疼痛、或重着之外,还有肺脏的表现特征,主要有“烦”“满”“喘”“呕”等表现。烦、满是风邪盛的现象。喘、呕是肺胃气逆引起,肺虽在上焦,但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循胃而上行,肺不能清肃下降便“喘”,胃气上逆则“呕”。“烦满喘而呕”只是举例而言,不是肺痹的所有症状,比如恶寒、发热、咳嗽,同样是肺的问题。

心痹,是风寒湿邪气侵犯了少阴心的经脉,经脉随之而不通畅。表现为“烦则心下鼓”,“鼓”是“躁动”之意,即心烦、心悸。甚至于“暴上气而喘”,“暴上”即突然间气往上冲,并伴呼吸不畅,即“喘”。心之阳气降不下去,所以心烦。心属火脏,火热炎上,所以“嗌干、善噫”,“干”是有热,“噫”是气逆,噫、喘都是气逆的表现。“厥”是指邪气厥逆,伤了心神,神志不能自主,就会出现恐惧感。这是心痹的特点,这些还只是伤及气分,属热在气分的病变。

肝痹。肝主筋,卧则血归于肝,肝经受到风寒湿邪气的干扰,卧时血不能归于肝,肝的神志就静不下来,于是表现为易于受惊。肝又是存有相火的器官,火动则口渴多饮、小便频数。肝气横逆,则腹胀如满弓,就像怀孕一样,“引”为“满弓”之意。这是肝痹主要的临床表现。

肾痹,是邪犯少阴肾经。肾阳虚而寒湿气盛,阳气不能克制阴邪,于是“善胀”。阴邪太盛影响了肾主骨的功能,于是“尻以代踵”;“尻”是指骶骨关节,“踵”是指脚跟,意思是腿脚不利,走路费劲,用尾椎骨来勉强牵动腿脚行走。腰关节,特别是背脊关节受到影响,不能直立行走,头抬不起来,故曰“脊以代头”。这里描述了某些大关节受损后的姿态表现,是骨痹的主要临床表现。当然,不是每个肾痹的病人一定会“尻以代踵,脊以代头”。

脾痹。脾主四肢,风寒湿邪犯脾,故见“四肢解墯”,“解墯”是无力之意。太阴脾经络于胃,上膈,下于咽,脾胃之气上逆,所以会“咳”,会“呕”,“呕汁”指呕吐清水。“上为大塞”,中焦以上出现痞满,这是种像被什么东西从里面阻塞着的感觉;“上”指中焦以上,即心胸这个部位,痞隔不通。这是脾痹的主要临床表现。

上面主要讲的是五脏痹,下面讲六腑痹。如肠痹,病在三阳经之“肠”,临床表现为“数饮”,即口干思饮,这里的“数饮”不是热象,是因水饮之邪多了,正常的津液少了。临床上这种矛盾现象是很普遍的,尤其是湿痹,会有口干思饮的感觉,这种情况喝水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因为水喝下去也不能化为津液,反而还增加了水湿之气,这就是气虚湿盛证。“而出不得”,即小便不利。“时发飧泄”,大便也不正常,出现泄泻。“中气喘争”,“中”是指胃肠,肠鸣、气上冲都是“喘争”的表现,均是气虚湿盛的现象。所以气机不通利,气不能行水、化水,是“肠痹”的主要病机。

胞痹,“胞”是指膀胱,有些注家解释为“胞宫”是不对的。其临床表现为“少腹膀胱按之内痛”,即小腹部有压痛。“内痛”不一定是膀胱痛,也不一定是少腹痛,主要还是指两股的内侧有压痛。怎样的痛法呢?“若沃以汤”,好像有一股热气从膀胱往下走,即有种热痛感。“涩于小便”,小便不通利,这是因为膀胱气化不利。“上为清涕”,膀胱经脉上头面,故还有流清涕的表现。

总的来说,要辨痹是属脏还是属腑,主要根据具体的临床表现来辨别,这是临床痹症辨证的基本原则。痹症辨证是如此,其他病的辨证也是如此。文献列举了七种痹症,阐述了如何在临床上分辨痹症之阴阳,痹症辨证要抓住邪犯某经、某脏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