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辨治脾胃病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阳明之脾胃

阳明属胃与大肠,阳明与脾胃二者关系主要可见阳明与胃阳土在生理上、病理上之间联系以及阳明病与脾胃病治法方药相互关联中。

一、阳明与脾胃之生理相联

生理上,阳明内属胃与大肠,为受纳、传化之腑,胃为津液之府,阳明为阳土、燥土,常赖阴津以濡润,方可和降下行,虚实更替有节,胃之性以通降为顺,喜润恶燥。

二、阳明与脾胃之病理相因

阳明居中,以灌四旁,“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因而,阳明病则易燥化、热化,邪热内盛,甚则伤津耗液,胃肠干燥,糟粕内结,和降失常,传导失职,腑气壅滞,成燥实内结,就其病理特性而言,仲景特称之为“胃家实”,故阳明病多热证、实证。

阳明病可常见脾胃病证如下:

1.呕吐

呕吐见于阳明者,一为太阳表证未罢,里热内阻犯胃而致呕不能食,如第185条 “呕不能食”;二为阳明病邪郁胃气不和,如第230条“不大便而呕”;三者阳明中寒,胃气上逆致呕,如第243条“食谷欲呕”。

2.哕

阳明哕可见胃虚兼寒,如胃中虚冷水入作哕者,即《伤寒论》第194条“攻其热必哕”及《伤寒论》第226条“饮水则哕”,为胃阳虚寒冷邪内居,胃气不降而逆则见哕;胃虚兼热为胃虚有热上冲作哕,如《伤寒论》第231条“时时哕”;胃气败绝,三焦壅塞不通,气机不得通降,邪无去路,其哕为不治,如第232条:“腹满加哕者不治。”

3.反胃

阳明病胃虚水饮内停于胃,胃气上逆而见胃反呕吐;其水停胃中,有碍脾气运化之功,津液不能上承,故渴欲饮水,水停越多则胃反呕吐愈甚,而渴亦未能得止。

4.胃脘痛

胃脘痛从六经辨治可分为阳明实证、太阴虚证、少阳虚实证等三大证型。大凡寒客经脉、燥热内结、肝郁气滞、痰瘀停积等各种病邪阻滞经络脉道,气血运行不畅均可致痛,古人谓之“不通则痛”,属实证,若发于胃,则为胃脘痛之阳明实证;人之脏腑经脉气血失养所致“不荣则痛”,为虚证,若发于胃,当属胃脘痛之太阴虚证;居二者之间之虚实夹杂证则多属少阳。

5.痞满

阳明热结腹满者,真正反映出阳明病“胃家实”之腹满实证、热证之主要病理机制。

6.腹痛

阳明属胃与大肠,腹痛证是阳明腑证的主证之一。阳明热结腑实腹痛证,如《伤寒论》第239条“绕脐痛”,为阳明热结在里,肠内燥结阻滞,气不下行之征。

7.便血

阳明便血系热入血室所致,为妇人感受外邪,经水适来适断,热邪乘虚内陷,阳明里热炽盛,热入营血,扰及血室所致前阴下血;阳明蓄血证系因阳明邪热与宿有瘀血互结而成,故大便之色必黑,状若黏漆。

8.下利

阳明病下利,属阳明燥屎内实、热结旁流者,如256条“必下利”;阳明下利属寒者,为寒邪犯胃,水谷清浊不分而下利,如225条“下利清谷者”;阳明与少阳同病而见下利者,为少阳之邪未解,阳明腑实未成之证。

9.便秘

阳明病见便秘者为“阳结”,即阳明腑气结滞,阳气独盛,阴不足以济阳,而出现之大便不通。其中,又可细分为阳明阳结脾约证、阳明阳结腑实证。前者属阳明胃热肠燥津亏所致,以大便硬为主症;而后者为阳明腑气结滞,阳热内结,肠腑传导失司而致大便不通。

三、脾胃病从阳明辨证之治法方药

阳明病而见之脾胃病证,按六经辨证理论辨治,具体治法方药如下:

1.呕吐

阳明中寒所致之呕治用吴茱萸汤,能温中降逆而止呕;阳明热呕吐仍从少阳论治,方选小柴胡汤以和解少阳枢机,不专治呕而呕自止。

2.哕

仲景治哕方药仅见《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中橘皮汤及橘皮竹茹汤治哕之虚证二方;而其论哕之实者治宜通利前后未见方药,笔者认为可参照仲景以五苓散通前阴,承气汤攻下后阴来选方用药。

3.反胃

阳明胃虚水停而胃气上逆之胃反呕吐者,治以茯苓泽泻汤,辛甘化阳,促进停饮从前阴而去。

4.胃脘痛

胃脘痛之阳明实证,治以小陷胸汤加减,辛开苦降,既消痰热之结,又开气郁之痞;胃脘痛之太阴虚证,治选小建中汤加减,温养中气,平补阴阳,调和营卫;胃脘痛之少阳虚实兼杂证,治选小柴胡汤加减,扶正祛邪,疏利少阳枢机,通达三焦,和畅气机。

5.痞满

阳明热结腹满证,治以调胃承气汤,缓下热结、消痞除满。

6.腹痛

阳明热结成实之证,治以大承气汤,通下实热、通积除滞,其为除燥屎、愈腹痛之峻剂。

7.便血

肝藏血,血室隶属于肝脉,期门为肝经之募穴,血分热盛肝亦为实,故仲景在《伤寒论》中治以“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则能“濈然汗出则愈”;阳明蓄血证,仲景提出“宜抵当汤下之”。

8.下利

阳明下利热结旁流者,治宜大承气汤,通因通用攻下热结;阳明下利属寒者,治以理中汤温中散寒;阳明与少阳同病而见下利者,治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

9.便秘

阳明腑实热结证治以承气汤泄下热结;而阳明脾约证治以脾约麻子仁丸清热润肠通便。